中职学校音乐课程思政策略刍探

2023-12-13 13:58林克龙
成才之路 2023年32期
关键词:音乐史思政元素音乐教学

林克龙

摘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各个层次教育的根本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相关艺术课程衔接,担负着美育与育人的双重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比较中外音乐史、介绍音乐人励志故事、赏析正能量歌曲、推行教学做合一等有效策略,有机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及艺术实践活动中,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音乐教学;课程思政;音乐史;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712;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2-0085-04

课程思政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摒弃传统教学中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完全脱离的断裂式教学方式,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音乐课程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品位。教师可通过传授音乐史知识、讲述音乐人励志故事、欣赏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艺术修养与人文修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渗透。但在具体教学中,部分中职音乐教师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思维、变革措施,要么将音乐课与思政教育相脱节,要么将思政教育元素碎片化地植入教学过程中,缺乏统筹性、全面性、实质性的课程思政建设。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直面音乐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缺失,积极将思政元素有机、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习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艺术熏陶、精神塑造、心灵洗礼、价值观引领,以此充分发挥音乐课程传艺、塑魂、育人的教育价值[2]。

有人说,音乐是生活中的调味剂,可起到缓解压力、调节情緒、愉悦身心等重要作用。音乐是人类社会最美妙的、无国界的通用语言,但文化的差异使得中西方音乐在艺术特征、思维方式、表现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

14世纪至17世纪,代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涉及文化、艺术等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带动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实现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的发展。之后,西方音乐先后历经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直至发展到20世纪的现代音乐,先后涌现出《勃兰登堡协奏曲》《第45号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以及海顿、莫扎特、门德尔松、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世界级别的音乐佳作与名家[3]。

中国音乐同样在世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9000多年前(甚至有研究表明可以追溯至14万年之前)[4]。原始社会就有“劳动中的欢呼声”这一原始音乐的最初萌芽。夏、商时期有了五声音阶,周代出现七声音阶,大约到周朝末年,又形成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在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乐器迎来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出现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典故。在动荡的魏晋南北朝,各民族之间交融发展,使得我国北方和南方在音乐、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融合,这其中,音乐方面推出“新律”,在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方面涌现出蔡邕、嵇康、何承天等一批著名音乐家。唐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在音乐艺术方面发明减字谱和工尺谱,创造出敦煌曲子谱、敦煌琵琶谱,开创了国际化的新乐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域箜篌、琵琶等乐器传入中原,使得乐器的种类不断丰富,并逐渐融合成为我国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代,中国戏曲达到顶峰,这种盛况延续发展至明代,出现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四大声腔,而昆山腔(即现在的昆曲)是当时的戏曲之冠。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在夹缝中发展,但仍不乏传世佳作。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振兴,音乐艺术也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乐坛百花齐放,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美声音乐争相闪耀舞台;杏坛姹紫嫣红,京剧、地方戏曲群芳竞放、争奇斗艳;网络歌曲、老曲新唱、一曲多唱、歌曲串烧等新兴形式不断出现,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日益繁荣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通过中西方音乐历史的对比,学生可充分认识到我国音乐历史的悠久、当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及其对世界音乐艺术的贡献,这既能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还能增强学生的音乐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兴趣能够点燃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故事法、探究法、问题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与热情。针对部分青年学生的追星倾向,教师要加以正面引导,并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有意地穿插一些音乐家创作音乐作品、在音乐道路上孜孜不倦追求等趣味故事,激励学生以这些音乐家为榜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我国及世界的音乐发展贡献力量。

例如,在教学合唱歌曲之《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以这首歌曲的创作经过激发学生对音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1938年10月30日,青年作家、诗人光未然率领抗战演剧队第三队赴全国各地进行抗日宣传。初冬时节,天气寒冷,在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一行人搭船渡黄河时,见黄河船夫赤裸上身,在领头老艄公的指挥下,伴随着响亮有力的黄河号子,穿急流、过险滩、躲漩涡、避礁石,闯过道道险关,向着河对岸驶去。这幅场景深深地感染着这群热血沸腾的革命青年。不久,光未然因为左臂骨折住院,住院期间,回想渡河闯过的惊涛骇浪、各种险关,恰如当时急骤恶化的革命形势,但艄公们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黄河号子,又如人民群众心中压抑不住的阵阵怒吼、声声控诉。光未然再也不能自抑,激发出强烈的创作热情,创作出400多行的长诗《黄河吟》。1939年除夕之夜,曲作家冼星海受邀来到抗敌演剧队队员所住的窑洞,倾听光未然吟诵的《黄河吟》后,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并决定把《黄河吟》谱成《黄河大合唱》。为获取创作源泉,冼星海专门向光未然等队员详尽了解抢渡黄河时的情形以及船工号子的铿锵呼号。产生音乐创作灵感后,冼星海经过几个昼夜的创作、修改,终于在1939年3月31日完成《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不久,经过加紧排练,《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并取得巨大成功,产生强烈的轰动效应。之后,《黄河大合唱》成为延安各种演出的保留节目,甚至出现《黄河大合唱》油印歌本供不应求的情况,“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响彻在祖国大江南北、边陲角落,被誉为“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5]。

在教学中,中职音乐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辅助设备,播放该音乐作品的视频片段,并以课件展示词曲作者的生平事迹,介绍他们创作歌曲时发生的有趣故事以及歌曲的历史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偶像效应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的有效策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课程思政素材,向学生介绍现代著名音乐家的成长故事、音乐创作故事,带给学生以启迪与思索,激励青年学生勇于拼搏、敢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例如,人民音乐家聂耳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不仅获得新的政治生命,艺术才华也得到进一步发挥,先后为歌剧、话剧和电影谱写《新女性》《开路先锋》《大路歌》《前进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主题歌和插曲30多首,对激发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积极作用。1935年,聂耳为抗日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这首歌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和战斗号角,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2009年9月10日,聂耳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6]。

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纪录片《百年巨匠———聂耳》,详细介绍人民音乐家聂耳,以及聂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故事,以此鼓舞和启迪学生,让学生延续聂耳创造的光辉历史,承继他追求的艺术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将学生塑造成为思想品德好、政治觉悟高、进取精神强、心理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品学兼优、德技双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使其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音乐作为一门教育力、渗透力、感染力極强的艺术课程,具有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课堂上,中职音乐教师可引入一些思想健康、格调高雅、旋律优美且富有感召力的经典歌曲、红色歌曲,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艺术鉴赏、名曲佳句赏析,在培养学生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及勤学苦练、拼搏进取精神,渗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7]。例如,在教学艺术歌曲之《我爱你中国》时,教师可通过播放《我的祖国》《歌唱祖国》《英雄赞歌》《五星红旗》《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大中国》《共和国之恋》等主旋律歌曲,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五星红旗/你将中华民族的心连在一起/五星红旗/啊/五星红旗/你让全世界中国人扬眉吐气”,启发学生热爱“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大声唱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以此培育学生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奋进之激情。

在教学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时,教师可引入《送别》《大约在冬季》《最浪漫的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等经典爱情歌曲,带给青年学生以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爱的牵挂与思念,比如,“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虽然迎着风/虽然下着雨/我在风雨之中念着你/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自己/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你让我越来越不相信自己/我还听见你的声音/轻轻萦绕着我的心我的心”等。在教学由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歌曲《治愈世界》等时,教师可同步引入《感恩的心》《爱的奉献》等同类题材名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动听悦耳的音乐中,懂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道理,时时念想与回味“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在教学影视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时,教师可引入《少年壮志不言愁》《从头再来》《光辉岁月》等学生耳熟能详的同题材歌曲,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勇于践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引导学生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放下思想包袱,树立奋勇前行的信心,激发敢拼会赢的前行动力。可见,心理相适、情感相通、思想相应的正能量歌曲教学与欣赏,有助于培养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与进取向前的干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强化艺术实践,并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音乐是表演的艺术,也是实践的艺术,因此,在音乐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促进思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促使学生扎实地掌握音乐基本技能,提升创新精神与艺术综合素养,在实践中活学活用思政理论知识。

音乐实践活动中蕴藏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备课时积极寻找、挖掘,然后在实践活动中落实,并根据临时生成,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提升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课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教学背景,或编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品、情景剧、歌唱等节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表演、歌唱、弹奏等活动,以此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体验,并使学生受到相应的思政教育[8]。例如,在教学唢呐曲《百鸟朝凤》、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曲目内容自行设计背景,或提供《百鸟朝凤》《二泉映月》的演奏视频,带领学生欣赏,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受到民族乐器的艺术之美,以此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另外,中職学校可在校内组建民乐、舞蹈、合唱、话剧社等社团,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编排大合唱、小组唱、歌伴舞、舞蹈、乐器演奏等节目,为学生提供展示各种才艺的平台。指导学生排练节目之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与精神,让学生获得思想升华与心灵洗礼,提高思想境界、精神修养、审美情操。中职学校还可利用课间操、班会课等时间,广泛开展以“课间有歌声”“班班有歌声”等为主题的经典红歌演唱活动,引导学生讲好红歌故事、传唱经典红歌,以此在学生心中植入红色基因。中职学校也可以学校或专业(系)为单位,举办艺术节、红歌比赛、音乐名作欣赏会等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以红歌为引领,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同时,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艺术“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学生排练文艺节目,走进福利院、社区、企事业单位,为更多的人送去精神食粮,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欣赏、表演等能力,并使学生树立为基层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音乐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公共技能性课程,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变单纯的美育为美育与育人相结合,既能有效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音乐技能,又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在具体教学中,中职音乐教师可通过比较中外音乐史,引导学生探知中国音乐历史之悠久、音乐艺术之博大精深,以此增强学生的音乐自信,而倾听音乐人历经磨难进行音乐创作的感人故事,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力,赏析优美动听的主旋律歌曲,可激励学生勤学上进、努力拼搏,以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能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明,姚成刚.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现代教学,2022(18):40-43.

[2]张妍婷.课程思政与中职音乐教学的融合模式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51):198-199.

[3]方冰.历史文化视野中西方音乐发展演化的宏观趋势[J].北方音乐,2020(06):172-173.

[4]贾睿佳.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5(24):92.

[5]胡琳.关于《黄河大合唱》的审美价值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2(01):93-95.

[6]段爱周.“聂耳与国歌的故事”的时代价值及深远影响[J].民族音乐,2022(03):12-15.

[7]刘利淑.试论课程思政在中职专业课中的应用[J].湖南教育,2022(10):62-63.

[8]杨国栋.中等职业学校音乐课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北方音乐, 2020(13):158-159.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rategies of Music Curriculum in SecondaryVocational Schools

Lin Kelong

(Fujian Anxi Overseas Chinese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Anxi 362400,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i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The art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a compulsory basic content for students in various majors,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levant art curriculum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and bears the dual task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cours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ers should deeply explore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effective strategies such as comparing Chinese and foreign music history, introducing inspirational stories of musicians, appreciating positive energy songs,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ers should organica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daily teaching and artistic practice activities, achieving the goal of both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music teach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story of music;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elements

猜你喜欢
音乐史思政元素音乐教学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