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家校社共育下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2023-12-13 09:31陈晓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苏州21512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共育危机心理健康

◎ 陈晓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苏州 215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2021 年10 月23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明确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责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社区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的通知也强调,要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育人机制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危机指个体遇到突发事件或面临挫折时,无法用自身资源和应激方式解决问题而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面的新政策。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内心较为敏感和脆弱,尤其在遭遇考试失利、校园暴力、人际交往挫折等个人学习生活事件与自然灾害、突发严重的公共危机事件时,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预防和干预小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对个人、家庭、社会都非常重要。

家校社共育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主体——家庭、学校及社区秉承一致的教育理念,将它们的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相结合,相互配合,合力进行育人工作的一种模式。家校社共育下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是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作用下,探索如何有效预防小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危机的研究。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统一思想,协同作战。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于 2021 年申报了课题“家校社共育下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在各级专家的考评后成功立项。近三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密围绕此课题,不断深入研究家校社共育下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有效策略,在团队建设、课程设计、实施载体、效果评估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团队建设,高效合作

(一)学校层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需要专业团队的高效合作。在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校经过层层选拔、培训和考核,最终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和家庭教育讲师团。学校开展扁平化管理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由专职心理教师总体负责,兼职心理教师分工合作。专兼职心理教师全部持证上岗,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按照科学态度和专业要求工作,及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情况记录及资料保存。家庭教育讲师团每周定期参与专业培训,共同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各年级讲师团根据本年级情况制定每月家长学校主题,进行集体备课、磨课和上课,做好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

(二)家庭层面

学校聘请优秀家长组建家委会,家委会根据家长需求,策划并组织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在家庭教育经验分享和交流中,树立科学养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效预防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社会层面

学校依托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和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邀请专家对本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进行针对性指导。学校联合社区、社会机构、医院、高校等社会资源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学生和家庭解决心理难题。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

学校每月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专项会议,由专职心理教师汇报本月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组织全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家庭教育讲师、家委会代表、心理专家共同参与。团队通力合作,提出改进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建议或意见,在心理专家的督导下有效落实学校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课程设计,特色创新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有班级每两周开设不少于1 课时心理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内容和形式,注重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从小学生生活中选取素材,以学生身处的环境和经历为基础,以情景表演、视频观看、故事分享、游戏体验、心理投射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小学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学会珍爱生命,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此外,学校还依据现实心理需求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本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家庭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心理调节技术,使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更加全面、生动、有效。

(一)幼小巧衔接,平稳过渡缓焦虑

有些孩子入学后会产生厌学、做事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新生入学期是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发期,因此做好幼小衔接非常重要。学校运用课程理论,探索一年级新生成长心理、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构建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个性课程,在小学生入学第一周安排“学习准备期课程”。幼小衔接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围绕“环境熟悉、规则学习、习惯养成、伙伴交往”4 个模块确定不同目标,建立学习准备期课程的20 课时方案(见表1)。课程创设了游戏化、生活化学习场域和综合化的探究性活动,最大程度地缓解了儿童的陌生感和不适感,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表1 学习准备期课程安排

(二)家长共学习,科学教育促健康

家长学校指学校面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教育形式。学校为全体家长提供每月1 次的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和家庭教育讲师团以讲座、体验活动、沙龙等形式向家长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科学养育子女,增强亲子关系。学校目前累计开展了50 余期家长学校,根据家庭教育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围绕学习能力、亲子沟通、人际关系、健康成长、专项问题5 个模块确定不同目标,分不同年级建立家长学校课程的30 课时方案。(见表2)

表2 家长学校课程安排

除学习准备期课程、家长学校课程之外,学校还有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系列心理课程,如提升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心晴课”,帮助教师增强心理专业知识的“心育课”,培养学校心理委员的“心友课”等。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深入人心,主题涉及“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挫折教育”“学会学习”“自我认识”等,让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研究工作更加落地。

三、实施载体,防治结合

完整而健全的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不仅要包括危机应激处理系统,还应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系统。预防体系的构建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学生主体的自助力量,提升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学校借助心理微课、社区心理服务、校园心理节、班级心理委员、专业心理辅导等,完善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

(一)“暖融融”心理微课

疫情特殊时期,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在区教育局和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带领下,学校组织专兼职心理教师团队自主研发并制作了“暖融融”系列心理微课。微课包括“再见,焦虑”“培养积极情绪,提升身体免疫力”“感谢他人,温暖自己”“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趣”“自我照料的稳定化技术”等心理主题。学校通过开放性社会平台——区教育公众号推出了15节系列心理微课,每节微课时长5 至10 分钟,内容紧贴学生当下的心理需求,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帮助广大学生在特殊时期学会自我照料,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社区心理服务

学校与当地社区通力合作,召集专兼职心理教师组建心理志愿者团队,开展系列心理主题活动。心理志愿者团队分为心理疏导热线组、心理关爱行动组、心理课程教学组和心理广场咨询组。心理疏导热线组成员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线上平台,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解决家庭心理危机问题。心理关爱行动组成员通过与社区人员联合家访,分发心理健康教育类宣传图册等材料,加强对相关人群的关心与关爱工作。心理课程教学组成员通过社区暑托班,为需要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学生和家长带来系列心理主题课程。心理广场咨询组成员在社区里为各个学段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辅导与帮助,推广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社区心理服务全部为公益活动,学校心理志愿者们深入社区,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养育理念,帮助学生掌握积极应对心理危机的技能技巧。

(三)校园心理节

学校每年定期开展校园心理节,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如,围绕“家校社共育下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课题,学校在2022年举办了主题为“心机遇”的校园心理节,分不同年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心理主题班会、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小报设计、心晴广播站、心理委员朋辈辅导、心理观摩课等活动获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校园心理节的活动设计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帮助学生悦纳自我,找到身边的有利资源,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幸福。

(四)班级心理委员

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朋辈辅导机制,自小学中高年级起,每班配备2 名(男生、女生各1名)心理委员。心理教师定期组织班级心理委员参与培训,学习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比如学习共情、倾听、提问和表达的心理辅导技术。心理委员需要认真关注、关心班级同学的心理状态,每月上交“班级心理晴雨表”至心理辅导室。心理教师通过查阅表格内容及心理委员访谈,及时帮助各班处于危机中的学生。对班级同学的心理问题,心理委员能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及时疏导,促进学校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五)专业心理辅导

学校依托心理辅导室,认真落实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室及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辅助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并完善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心理辅导室在每个教学日都面向全体师生开放,还为有需要的学生安排特别辅导时间。心理辅导室通过宣传栏、广播站、公众号、学校官网等途径,公布各级心理求助校内外电话、信箱等,及时回应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四、效果评估,完善体系

学校结合家校社共育下小学生心理预防与干预研究体系的开展情况,从评估目标、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方式四个方面评估预防体系的运行效果,形成评估体系,验证并分析体系建设的成效。同时,将评估结果作为指导、调整干预实践的重要依据,促进家校社共育下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践的有效开展和体系建设。

一方面,学校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家校社共育下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方法、评估标准、评估内容等进行分析与总结;另一方面,以理论研究为指导,采用心理测量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对体系的运行效果进行验证,分析体系建设的成效,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实践,不断完善预防体系的内容,并注意收集评估过程性资料,形成资料库。

比如,在“学习准备期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估体系由“学生评价活动”“教师评价手册”和“家长评价指南”三部分组成,从不同维度评估学生对课程目标的完成程度,同时便于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跟踪与评价,及时了解课程实施情况。

学校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践的过程中,选取部分班级、学生作为对象进行典型的案例研究,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经验等进行分析反思,形成案例分析报告,以推动预防和干预体系的调整与完善。同时还对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建设的效果进行追踪研究,为系统化评估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建设成效提供参考资料。

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校情况及学生特点,针对社会关心的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问题,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育人模式,使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研究工作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能加强和改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建设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系统。

猜你喜欢
共育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