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加 吴涛
摘 要 数字农业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重庆市在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和数字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重庆市位列全国第8。按照国家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要求,与东部地区相比,目前重庆市数字乡村发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顶层设计亟待完善、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产业数字化水平不高、人才支撑能力不足、资金投入还需加强等问题,建议统筹规划,加快完善农业大数据系统;融合创新,促进农业数字化水平快速提高;鼓励扶持,优化数字农业创业创新环境;多措并举,大力强化数字农业人才支撑。
关键词 数字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7.022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通过全面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行动计划,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全国数字农业发展的先进地区相比,重庆市数字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都还有较大差距。数字农业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最终突破资源要素瓶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是实现重庆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近年来重庆市的调研数据,结合该方面具体现状,进行问题探讨,以期推进发展。
1 现状
1.1 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方面
实施“生产智能化”行动,推进智慧农业试验示范。聚焦智能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围绕粮猪菜保供产业和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开展智慧农业技术攻关和智能化先行试点,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4个关键环节融合应用。截至2021年底,重庆市已建成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40个,AI、5G、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和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等创新技术成果逐步投入数字农业建设。其中,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鱼菜共生工厂实现5 000 m2年产100 t鱼和160 t菜的高效生产,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十佳智慧农业新技术应用模式。巫山县通过数字果园平台建设,打造巫山脆李(柑橘)“一张图”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建立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全过程数据库,运用生产记录、图片和视频上传和物联网技术,在线完成“病虫害防治”“肥料使用”“树体管理”“田间管理”等生产溯源数据集中。
1.2 推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方面
实施“经营网络化”行动,发展农产品电商。在引导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大力拓展农产品电商流通和销售渠道。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地处武陵山深处的秀山县,电商产业扶贫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电商十大模式”“全国贫困县农产品电商销售10强县”,2014—2020年电商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大幅增长,其中农特产品销售额从1.6亿元增至15.2亿元,增长近10倍;快递上行件从0.6万件增至26.8万件,增长40多倍,远远高于下行件,千家万户的农产品插上电商的翅膀出村“进城”。强化信息化服务能力,政企联合开发“农品慧”平台,并积极推广试点。截至2021年底,该平台已累计实现交易金额3.27亿元,开票额达到1.15亿元,入驻企业243家,覆盖種养殖户1 819户,涉及348个农产品品类。据行业统计,2021年重庆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50亿元,同比增长15%。
1.3 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方面
实施“管理数据化”行动,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1)建设“三农”大数据平台,提升涉农数据资源“聚通用”水平。①在“聚”方面,以统一数据标准,汇聚4亿多条数据,建成10大资源库,形成20个专题,构建重庆市“三农”大数据管理平台。②在“通”方面,建成跨领域跨行业多结构交叉的数据集成共享平台,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多维度对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管理;汇聚农产品加工企业数据,对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构成、出口等情况进行分析。③在“用”方面,利用生猪数据专题,实时掌握各区县存、出栏量情况,用大数据工具可初步预测变化趋势,为产能恢复提供参考;利用农产品市场专题,对重庆市“粮猪菜”等7大类740个品种每日开展价格监测,自动生成价格分析报告和价格走势图,为稳价保供提供数据支撑。2)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挖掘农业大数据价值,开发农业大数据产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已建成生猪、柑橘、脆李等7个区域性单品种大数据管理平台。其中,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已累计接入1.2亿条生猪结构化数据、3.8 TB非结构化数据,已建成“管、养、卖、贷”四大平台,成功打造全国首个生猪活体电子交易市场,累计交易额近1 000亿元。统筹布局区域中心和区域市场,积极推动川渝两地生猪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成功在四川内江、自贡打造国家级生猪大数据分中心。
1.4 推进数字农业技术创新方面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2010年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数字化养猪场,对生产全过程中种猪的各种营养指标和生理指标(如母猪营养状况、发情妊娠状况等)进行准确测定、复杂计算、科学判断,并自动调整饲养管理方案,实现自动操作和智能化管理,以确保猪群健康,减少饲料浪费,准确掌握发情时间、适配期,达到全面提升母猪生产能力的目标。2019年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落地重庆市荣昌区,上线首个“生猪数字监管平台”,实现生猪全程数字化监管预警。由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研发运行的“区块链生猪监管电子签章平台”已正式发布。平台运用“区块链+电子印章”技术,搭建区块链生猪监管电子签章平台,统一对生猪免疫、动物产地检疫、动物屠宰检疫+品质检验、无害化处理及车辆洗消等生猪产业链的各个检疫环节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签章监管,实现章章关联、证章关联、人章关联、时空章关联。2016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积极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国内领先团队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协同开展基于亚米级的重庆山地地块生产与智能解译、农作物长势与产量的遥感监测应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农田环境信息监测与分析、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开发等方面研究。目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初步研制形成的“农业遥感监测管理平台”,可实现重庆全域水稻、玉米、油菜、茶叶等主要作物的遥感智能识别、种植规模的智能提取、长势的实时监测和产量的提前预测等;研制的“无人果园数字化管理平台”,可实现从选址、建园、栽植、灌溉、智能农机等生产过程的精准数字化管理;正在研建的“数字乡村管理平台”,可提供“乡村资源、乡村规划、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服务”等功能模块的一体化数字乡村解决方案。
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2020年,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相继发布《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国家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要求,与东部地区相比,重庆市数字乡村发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参考相关数据,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的综合分析,目前重庆数字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5个方面。
2.1 顶层设计亟待完善
农业农村数字化是生物体及环境等农业要素、生产经营管理等农业过程及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是一场深刻的技术和社会革命。由于数字乡村建设涵盖了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与所有党政管理部门都有关。由于部门利益割据造成的信息孤岛仍较突出,数据平台多、资源分散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引发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大量浪费,也让政府工作效率乃至公信力打了折扣。由于顶层设计方案不完善,各涉农主体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定位不明确,职责与分工不详细,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不清晰,现有数据资源无法有效整合;政府引导、市场运行的机制尚未建立,无法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2.2 基础设施短板明显
近几年来,网络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但是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设施还不够便捷有效。受限于农业生产环境的自然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大量水、光、热、土壤、气象等数据采集与精准投放需要高昂的成本,大量地块、农户、合作社、企业、消费者等个性化数据积累、保存、传输、计算等设施设备投资和个性化解决方案都需要更高的建设水准,但目前农业经营过程所需要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尚不能满足这些需求。重庆山区面积大,耕地零碎,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使用成本高,网络覆盖率较低,智能监测数据的采集成本较高。根据全国统计数据,重庆数字农业信息基础不仅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值和四川省,也低于陕西和广西,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市差距更大。
2.3 产业数字化水平不高
一批已建成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不能满足市场主体需求,如现有追溯系统更多基于为政府监管服务,而非为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服务,导致市场主体缺乏使用的主动性。在农业生产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业融合不充分,信息化应用程度偏低。尽管规模主体数字生产技术应用需求强烈,但重庆市产业主体对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应用相对滞后。据调查分析,2019年重庆市农业数字经济增加值仅占数字经济生产总值的1.2%,占农业增加值8.2%,规模和体量均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2020年重庆市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为8.48%,其中大田种植信息化水平为22.91%,设施栽培信息化水平为21.75%,畜禽养殖信息化水平为23.47%,水产养殖信息化水平为16.37%,农产品网络零售占比为11.27%,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水平为13.57%。
2.4 人才支撑能力不足
发展数字农业,虽然核心要素是数据,但关键还在人。既需要中高端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农民。目前,重庆虽有65所高校,2021年高校毕业生达24.4万人,但还没有开办一个数字农业或智慧农业相关的专业。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特别是涉农企业人才集聚能力较弱,所以既缺乏数字农业的领军人才,也缺乏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由于农村人力资本流失严重,留守农民的年龄偏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现代化农业生产意识比较淡薄,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了解应用较少。由于教育的专业设置滞后,基层干部普遍对数字农业的发展缺乏认识,基层既懂产业发展又懂信息化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2.5 资金投入还需加强
2020年,重庆市数字农业财政投入共计17.62亿元,乡村人均财政投入为99.34元,较2019年增加17.34元;数字农业社会资本投入共计19.39亿元,乡村人均社会资本投入为109.35元,较2019年减少28.65元;县级数字农业管理服务机构综合设置率为83.33%,较2019年增加5.04个百分点。目前,重庆市涉及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部分基础系统和示范基地建设,各级财政对数字乡村领域投入规模总量偏小,尚未形成健全的资金投入和增长机制。缺乏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数字乡村建设的专项政策和措施,财政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作用尚不明顯,资金投入支出结构还需优化。
3 对策建议
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然路径。要进一步推进重庆市数字农业发展,必须围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开展数字精准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行的双轮驱动良性发展机制,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装备制造能力,大力开展示范推广应用,探索形成数字农业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针对目前重庆市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5个对策建议。
3.1 顶层规划,加快完善农业大数据系统
建议重庆市政府将农业大数据系统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建立工作专班或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和规范市、县、乡各级政府部门之间涉农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和开放。将农产品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进行数字化融合,为政府宏观管理和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维度、权威性的决策建议。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县和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乡镇,率先推动农业大数据系统性改革,实现区域农业大数据开放共享。
3.2 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基础装备制造配套能力
发展数字农业离不开数字农业装备的支撑。抓住全国数字农业爆发增长机遇,利用重庆市现有工业物联网、传感器、无人机、机器人等精密机械制造和加工配套能力基础,在产业配套适宜的区县设立数字农业装备产业园区。通过提供优惠扶持政策,引进国内外先进龙头企业,孵化中小高科技企业,吸引科研团队入驻,围绕农业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销售追溯等环节,开展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的先进智能装备的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生产制造、推广展示,集聚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要素、高端企业、高端人才,打造智能农业装备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
3.3 融合创新,促进农业数字化水平快速提高
建立数字农业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政府与科研机构、企业间数字成果信息互通共享,实现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逐步建立健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数字农业技术创新团队,开展“一对一”帮带行动,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在数字农业基地中转化运用。打造农业企业创新的数字生态,充分发挥政府创新引导作用,鼓励农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链高效服务农业产业链。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资本、技术、资源要素集约化跨界配置,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到村,建设涉农信用应用系统,建立信用评价标准,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配性金融产品,为涉农融资主体提供金融服务。
3.4 多措并举,大力强化数字农业人才支撑
实施数字农业高层次人才“引智”计划、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人才培育计划,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和农村技能人才相结合的数字农业人才队伍。采用智力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业内顶级专家或院士,参与重庆市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组建一批产业型、区域性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数字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和农业科技型企业。
3.5 鼓励扶持,优化数字农业创业创新环境
出台支持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人才、补贴等有针对性的政策,提高政策精准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经营主体等搭建农业数字化应用开发平台,加大技术应用层面的集成开发。开展重庆市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典型案例征集,定期对适用性强、有良好运用场景的新产品、新模式进行发布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探索推动农业数字装备补贴政策,降低农业生产者投入,进一步拓展数字农业创新应用范围。
(责任编辑: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3-04-14
作者简介:张玉加(1981—),男,四川隆昌人,软件工程硕士,大数据智能化高级工程师,从事农业大数据、农业信息化研究。
E-mail:44420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