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娟 郑秋生 王醊恩 杨 毅 于晓飞
(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医经典教研室,山东 烟台 264003)
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思路是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为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课程设置要求学生掌握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性原则、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药学体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等。该课程帮助研究生在开始科研工作之前,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整体概况和研究思路有清楚的认识,进而让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西结合医学运用和研究的价值所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对于中西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1]。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生需要熟悉本学科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将本学科的精确内涵融会贯通,培养促进本学科发展的创新性思维,更加有效地指导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2]。但是在现有情况下,很多学校在开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思路教学工作时还存在很多问题,学生所学的知识难以满足实际科研工作需求,导致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思路教学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基于此,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结合实践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希望能够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思路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开课前对2020 级和2021 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取有效问卷32份,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2.1 选择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读研的目的其中,20名学生出于学术深造的目的继续攻读研究生,10 名学生是为了增加日后就业的竞争力,2 名学生因对曾参与的导师相关课题研究感兴趣而继续读研。
2.2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认可情况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普遍对本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93.8%(30/3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教师应学识渊博,能在学术和专业方面启发自己,能够花时间和精力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并给予建议。
2.3 学生希望本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从中医方面、西医方面、科研设计、实验技术、论文写作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思考,27 名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认为在专业学习中在科研设计方面得到的帮助最大;另外,12 名学生选择中医方面,11名学生选择西医方面,20名学生选择实验技术,10 名学生选择论文写作。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科研设计和实验技术知识的需求更高,因科研产出及撰写学位论文的压力较大,所以学生在科研方面也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
2.4 学生对学业自我规划18 名学生认为3 年研究生学业一半以上的时间、精力应使用于临床,24 名学生认为毕业发表论文较难,仅有4 名学生已经有了新方向、新理念的研究探索。从统计结果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时间投入不足、科研思维意识不强、学术能力训练缺乏。
3.1 师资队伍构成不全面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高的前提和保障。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思路课程融合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药学体系现代科学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但目前该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主要专业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和药理学研究等,学科构成不全面,而且一对一带教老师人员安排不足,无法通过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训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
3.2 师生交流互动较少自主性是研究生学习的关键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会导致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互动较少;同时,教师对知识的简单传递或是学生对知识的机械复制,均会影响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降低学生的积极性。
3.3 教学内容有待优化部分教师授课缺乏积极性,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研究生课程设置不突出、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知识模块化处理有待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照本宣科,导致学生脱离教师引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科技创新能力低下。教师应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主动接受新知识,推陈出新,优化原有知识结构、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拓宽学生视野。
4.1 优化教师团队近年来,我们不断优化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课程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融合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研究、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药学体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学、药理学等学科的教师整合到教学团队中来;以学科骨干教师为科学理论导师,以青年教师为带队教师,成立科研实践小组,将实践经验与科学理论相结合,主动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医哲学基础,发挥教师团队对研究生的“授、帮、带”作用。团队教师每周进行一次学术或教研活动,内容主要涉及教学方法讨论、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设计、医学研究思路、代表性科研成果汇报等。另外,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通过观摩、研讨、培训等方式开拓视野,在教学团队中营造良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氛围。
4.2 将立德树人的教学态度融入课程思政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立德”与“树人”的基本内涵。应将课程思政工作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教师应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具有创新思维与辨证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3];应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拓展思政教学形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因材施教,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与当下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程思政的乐趣,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可以在每一章的教学目标中增加思政目标,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相关思政元素。例如,重点学习作为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肯定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坚持科教兴国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而明确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前景。
4.3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针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生培养模式应根据学生的教育背景适时地制定培养方案;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实行个性化的培养。本课程根据学科背景,指定研究生教学方案,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积累理论基础。通过线下线上教学,使学生了解医学科学的属性及方法学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回顾中西医结合发展阶段的历史,了解当代中西医结合主要成就和研究中西医结合思路方法的基本要求;了解医学模式的概念与意义,比较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医学模式与方法;学习中西医结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的区别与联系、中西医结合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性原则。处于第一阶段的研究生,应以基础学习为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入研究所学领域的过去和现在,总结现代医学对本专业方向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医学研究素养。
第二阶段,实践练习。这一阶段研究生由教师带组进入实验室,重点学习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方法、动物模型研究方法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以及病证药结合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研究方法。教师应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使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整体性把握并在科研实践中及时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这一阶段研究生应以提升科研思维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为主,训练实验思维的逻辑性和写作表达的准确性,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整体知识结构是否全面、科研思维能力高低的体现[4]。此阶段应倡导学生通过读文献、学操作、深思索来决定专业方向中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鼓励学生科研选题需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从综述做起积极发表文章。同时组织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团队,开展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论文写作教学,训练研究生科研思维。
4.4 扩展多元教学内容教师应通过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临床实际的知识结构,积极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将实践经验与科学理论相结合,并应主动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医哲学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将古代哲学、传统文化、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与人工智能等多元学科交叉汇通,多元扩展,并引入中医药现代化最新成果和进展,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前沿并扩展、优化甚至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提高新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与探索能力,培养科研创新思维[5]。
知识构成部分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包括脏腑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气血”和经络的现代研究、中医四诊方法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证型和治则治法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药学体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包括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药理研究、中药复方研究、中药剂型改革与质量控制研究和中西药联用研究。
能力构成部分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能力,选择合理动物模型或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设计病证药结合研究实验方案。以探讨升阳益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作用为例,布置小组作业。学生需要完成相关文献查阅并了解国内外研究背景部分;观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造模过程,学习临床患者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设计实验内容,最后可进行模拟课题汇报。
理论教学部分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例如以课题研究目标为问题导向的专题式课堂教学、分组录制科普小视频、科研课题讲座和讨论等,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和领会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方法。
实验课主要涉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方法、动物模型研究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病证药结合研究方法等。通过模拟基金申请标书模式,从课题设计、科研方法、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使学生实际掌握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5 教学注重以人为本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围绕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单一的讲授式授课的框架式知识灌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以人为本,教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相关资料,获得知识。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CBL)、讨论法等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采用微课与CBL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回顾课题组研究课题“愈呆丸从脾胃论治对血管性痴呆患者及大鼠模型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机制研究”[6],介绍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改善痴呆认知障碍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案例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并相互启发、交流。如讨论符合脾虚湿盛、肾精亏虚痴呆病机的大鼠模型如何构建,中药复方愈呆丸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方式为何等。加深学生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的认识。
4.6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在考核内容方面,除了基本知识外,还应增加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开展和创新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能力。从查阅文献、设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到完成相关实验操作等。过程中对课题设计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注重考核学生的素质水平。
采用过程性评价模式考核,将平时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讨论完成情况、医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操作以及模拟标书等。邀请科研项目负责人、新进人才教师以及高年级优秀研究生进行成绩评定。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科研型人才需要更加合理地构建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不断优化师资团队、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态度、融入课程思政、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扩展多元教学内容、注重以人为本、改革教学评价方式等方法,可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较好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