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追” “思”出精彩

2023-12-13 08:21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佴慧莉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脸谱垃圾校园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佴慧莉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再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问题”可以说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起点。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不太会“发现问题”,缺乏问题意识,他们在被动地等待着教师的“给予”,课堂上常处于“一片平静”的状态。在进行研究活动时,很多学生也常会使用直觉和习惯进行研究,没有自觉地运用思维去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也造成了同一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差异性。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使用“追问”这一门教学的艺术,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用追根究底的设问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教师如何顺应学生的研究情况,通过追问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让学生在感受思维力量的同时,获得自我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一、在冲突中追问,因“疑”而“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动机来自他们对真实情境的观察、理解和分析,是由学生自己发起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的。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认知冲突”展开追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的热情。

如在开展“让垃圾回家”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课间漫步在深秋的校园里,拍摄自己看到的校园景物。学生拍的都是校园中的美景,但校园里的景物都是美丽的吗?教师也随即展示了自己拍摄的照片,这是一组不同时间段的操场的照片。通过观看照片,学生发现:虽然都是操场,但那里有时有垃圾,有时没有垃圾。当“美”与“丑”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时,“认知冲突”就产生了,教师的追问也随之而来——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

生1:这是同学们乱扔的。

生2:可能是因为同学们在校活动的时间延长了,所以有了垃圾。

生3:为什么操场上有时有垃圾,有时没有垃圾呢?

生4:应该是保洁阿姨来打扫过。

生5:对,我看见过阿姨在扫操场。

师:可是,为什么一大清早,才7 点钟就有垃圾呢?

生6:可能是前一天晚上同学们留下的,保洁阿姨还没有来得及清扫。

生7:现在有课后延时服务了,有很多同学都是晚上6 点才放学,可能是他们留下的。

生8:还有上社团的同学,他们放学也晚。

生: ……

师:其实,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有着不和谐的画面的,不只有这一处。老师这里还有几组图片(大门口、天井、拐角),请每个小组上台抽取一组,试着从中找到问题,并猜测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

(师生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发现,今天我们谈论的都是有关“垃圾”的问题。垃圾有它自己的家,那就是垃圾桶、垃圾箱、垃圾站。发现问题,就要去解决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让垃圾“回家”吧!

从这一段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正在慢慢被打开。通过观察图片,学生们不停地猜测着造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参与研究的兴趣高涨,在随后的研究中,他们也在努力想办法把垃圾送“回家”,让校园变得更加美丽。因“疑”而“思”,不仅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也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研究活动中。

二、在浅表处追问,因“思”而“得”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由于受到知识、能力、外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主题研究,开展了相关活动,但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不显著,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从而影响了后续的学习兴趣,失去持续研究的动力。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唤醒和激励。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的浅表处,通过适当的深层次追问,打通他们的思路,拓宽思维的广度,使其感受思维的力量。

在开展“老门东半日游”主题活动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任务情景:从一位外地孩子的委托入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这一家三口设计端午节时到南京老门东进行半日游的路线图。在学生自主设计完路线图后,教师先让他们观察其他小组设计的路线图,说一说最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和建议他们改进的地方;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整合,让他们逐渐明确设计线路的基本要素——明确的主题、清晰的路线和新颖的标题。假如活动到此为止,那研究成果就浮于表面了,于是教师针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又展开了追问。教师用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得出结论:在设计游玩线路时,不仅要关注设计线路的基本要素,还要能够从游玩时间、游玩人员的喜好、游玩主题等方面去考虑,以此培养他们根据多方面的因素对一个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把相应的知识与能力教给学生,而是从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入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如抽丝剥茧般帮着他们理清思路,感受知识的内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浅表性现象变成一件值得思考的事件。通过思考事件,解决问题,他们思维的广度不断拓展,从而真正获得自我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在分享后追问,因“思”而“阔”

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全部的细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是如此。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随着活动的深入,在学生分享之后,常会出现教师预设以外的事件,生成新的问题。假如这时教师放任不管,任由学生研究下去,能取得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分享后产生的问题,精心设计追问,并适时予以引导,让学生思维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如在“京剧的脸谱”主题活动中,有一项作业是要求学生找一个京剧人物,画出他的脸谱并向同学介绍。在第二节课进行课堂分享时,教师发现班级中有十几个学生都画了曹操的脸谱,但却不太相同,种类竟有五种之多。为此,教师让学生把这些脸谱都张贴到黑板上,他们不由得七嘴八舌地问了起来——“都是曹操,为什么有这么多种脸谱?”“曹操不是白脸吗,为什么有的同学在他的脸上画上了红色?”……的确,在画脸谱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同一人物的脸谱应该是基本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时,教师开始了适时的追问——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种曹操的脸谱,你们都是在哪里找到的?

生1:在百度上找到的。

生2:在学校的《京韵》书上。

生3:在……

师:那为什么曹操的脸谱不一样呢?可以猜测一下吗?

生4:可能是画脸谱的人不一样吧。

生5:不对,都是曹操,脸是不会有这么大变化的。

生6:那画脸谱的人为什么这样画呢?

师:对呀,从之前大家说的可以看出,这些脸谱都是有出处的,它们也都是艺术家绘制出来的。虽然艺术家各不相同,但为什么在绘制同一人物时,会有这么多变化呢?在画的时候,他们会考虑什么呢?

生7:他们可能会考虑人物性格。

生8:可能会考虑人物的年龄。

师:还会考虑什么?你们看看老师的脸(做笑、哭、生气的表情),你想到了什么吗?

生9:会考虑人物当时的情绪。

生10:会考虑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师:是不是这样呢?这就需要我们再去调查研究。相信,通过更深入的研究,你们可以成为研究京剧脸谱的行家!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更加积极地动脑,更加认真地思索了,持续研究的动力正在被点燃。在后续的研究分享中,学生思维的视野越来越广阔,他们不仅了解到艺术家由于各自的关注点不同,在进行自己的思维加工后,所绘制出的脸谱就有了差异;也学会了在研究时换位思考,揭秘事件发生背后真正的原因。

思想有声,行动留痕。以生为本,在快乐而有效的探究活动中善用“追问”这门教学艺术,定能使学生“思”出精彩,“思”出高度!

猜你喜欢
脸谱垃圾校园
垃圾去哪了
帖脸谱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做个脸谱迎『六一』
倒垃圾
灶王爷的“脸谱”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倒垃圾
《脸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