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基于生活力理论的视角

2023-12-13 08:2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小学屠春丽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宪法劳动法治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小学 屠春丽

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国家的发展之本。教师在教授他们专业知识的时候,不能忘记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劳动潜能,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自觉劳动的习惯,做好将来为社会作贡献的准备。在劳动教育方面,道德与法治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优越性。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之前,教师可以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

一、生活力理论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实践生活中的劳动教育也应当与生活力理论紧密联系,并将其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育之中。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

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道德教育,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内容融入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传统劳动精神的传承,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型劳动观念,把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建立在国家利益、社会道德、个人发展之上。

(一)对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积极作用

小学生的身心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必须将其所受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从而使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人是通过劳动来创造和改造世界的,因此,劳动教育不只是为了劳动,还要使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美,在劳动中体会价值,做到用劳动创造价值,用劳动铸就未来。

(二)对传承优秀的劳动精神具有促进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优秀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为载体,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一门课程。劳动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民族精神是能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讲述中国先进人物事迹、宣扬优秀人物精神等方式来激励学生,促使其产生对劳动者行为的赞赏之情,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争当劳动模范,以此来弘扬我国的传统劳动精神。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语文教师可以更好地把中国人民的劳动精神引入小学课堂。更重要的是,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优秀人物的劳动事迹,如让学生了解到“为人民服务”不怕吃苦的雷锋,也可以介绍用自己的身体来制止井喷的“铁人”王进喜的劳动精神,还可以根据时代和时事,向学生介绍医生负重前行的事迹和一些感人至深的瞬间,并以此来宣扬几代劳动者给国家、民族留下的感动,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教育学生要将中国的劳动精神世代相传。

三、基于生活力理论的视角,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发掘教材中的劳动资源,奠定学生劳动教育基础

目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大量与劳动相关的内容,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教师往往忽视了对这些内容的发掘,从而使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渗透效果不明显。教材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前提,要将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就必须从道德与法治的课本资料入手。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发现劳动教育始终是贯穿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条主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应该深入发掘教材中的劳动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建立劳动教育的观念,深入发掘教材内容,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同时,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参考功能,拓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深度,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例如,学习“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一课,学生见证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奇迹,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做出的卓越的科技贡献让后代惊叹。引导学生明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背后,是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最后,激发学生以古人的精神为动力,辛勤耕耘,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又如在学习“宪法是根本法”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宪法并学会应用宪法,同时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中以宪法内容为主题,开展“尊劳崇劳,宪法同行”活动。在全校号召宣传灵活多样的宪法并开展宪法修正案系列宣传活动,鼓励全体师生尊崇宪法、学习宪法并且合理运用宪法,同时维护宪法。使学生树立宪法的主体地位,并且树立宪法信仰,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做良好公民。

(二)创新传统劳动教育教学方式,深化学生情感交流体验

现阶段,有些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仍旧采用传统的“解释式”教学方法,即将劳动的含义与自身经验相结合,通过文字讲解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劳动的真正含义。这样的讲理教学非常枯燥,没有任何吸引力,很难让学生动心。要使学生的劳动意识得到根本性的强化,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一课时,在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集锦,又借助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日三餐,发现自家的饭桌上存在的浪费现象。在这个基础上,再展示食堂师傅一天的工作流程,学生看到师傅们每天忙着采购、清洗、切菜、配菜、炒菜、装盘、蒸饭、打饭、洗碗、消毒、扫地等工作,深刻体会到了简简单单的一餐背后,离不开食堂工作人员以及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不仅培养了节约意识,还对身边的劳动者有了一份敬重之情。从之后的就餐表现中,笔者惊喜地看到很多学生践行光盘行动,并且每天就餐结束会主动把桌面擦得干干净净。

(三)组织精彩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活力理论为基础,坚持“以实践为本”的理念,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指导,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满足,使其知行合一。

下面是笔者结合四年级上册的两节课,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很少参与家务劳动。所以在“这些事我来做”这节课中,笔者设计了小组叠毛衣比赛的环节。叠毛衣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适中。课前让学生带一件家里的毛衣,上课教师先进行示范操作,教会学生一些叠毛衣的技巧。然后四人小组比赛,再选出代表进行班级的比赛,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观摩学习和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在家主动做家务的积极性。在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确自己也是家庭成员之一,除了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这样,在以后的居家时间里,学生可以用实际行动来为家人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变废为宝有妙招”这节课,在“垃圾分类我能行”板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垃圾分类,笔者设计了“动手分一分”的环节。学生上台进行垃圾分类的实操,引导他们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让他们知道垃圾中有一部分废弃物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明白回收再利用垃圾的重要意义。下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将他们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并记录,让他们自己动手,去体会劳动的真正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将废弃物再利用,同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在本单元“生活多一点绿色”的学习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等公益项目,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其树立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观念,明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献出自己的力量,让环境变得更美好。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发挥优秀劳动模范作用,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地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充分感受、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提升劳动能力。

猜你喜欢
宪法劳动法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