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同拳种为例探讨传统武术进学校的可行性与策略

2023-12-13 07:32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2期
关键词:南拳形意拳传统武术

王 涛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北京 100061)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其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可以很好地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弥补当前学校体育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同时,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认识并了解传统武术的魅力进而爱上传统武术,促进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1 直面问题,突破瓶颈

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必修的体育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蒙上了获得学分、应付考试的功利化体育的阴霾。体育教育没有融合健康精神,缺少快乐概念,致使教育功能不足、终身体育教育观念无法形成、体育文化素质教育欠缺。在学校开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武术项目,正可以弥补这些体育教学功能的缺失。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课题“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立项后,经过4年的深入研讨于2007年结题。课题指出了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师资方面:数量匮乏,部分教师欠缺专业背景、业务水平偏低;(2)教材方面:内容枯燥且不统一、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3)授课方式方面:形式单一,传授理论内容、教学方法缺乏新意,缺少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无法调动其积极性等。

当今,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开展武术教学,但是教出来的武术跟体操区别不明显,不仅丧失了武术技击的本质,也忽略了武术的文化底蕴。由此,武术教学陷入了重演练、轻实用,重技术、轻文化的怪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学校武术教育应将具有悠久历史和强烈中国文化烙印的传统武术拳种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充分发挥不同拳种的优势,因拳施策,以解决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以及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2 不同拳种进学校的可能性

2.1 太极拳——动静之道提升青少年身心素质

太极拳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理念为核心,将易学中的阴阳五行变化、中医中的经络理论及古代导引术吐纳术结合而成,具有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形成了多层次的发展格局: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到群众的主要健身手段,从体育领域到文化内涵,在全社会覆盖面越来越广。太极拳同样可以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教育方式之一,让青少年受益于太极拳的身心健康效能和修身养性功能,让太极文化得以传承,让我国的下一代更健康,更智慧,更有底蕴。正处于身体发育黄金期的青少年,在肌肤、骨骼,神经、内脏的锻炼上,都需要科学、适度。而太极拳的运动量大小可以因人而异,适用各种体质的青少年。

太极拳是具有代表性的动静结合的练习方法,这是它的一大特征,也是它的精妙之处。“动静相生”的属性,决定了太极拳与其他体育的不同,也决定了它更适合引入中小学教育课程。太极拳的“静”,可以稳定青少年的紧张情绪和放松青少年的学习压力。通常的体育运动,如跑、跳、投,是以动为主的,没有太极拳的这种静,特别是太极拳在精神层面的静。“动”更多是指形体、肢体的,静是我们内在的、精神的、心性的,所以太极拳特别强调对青少年心性的锻炼。太极拳的“动”,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在巨大的课业压力下,很多青少年出现了颈椎、肩椎以及腰椎的问题。太极拳在演练过程中要求身体姿势中正,不偏不倚,不歪不斜,全身的骨骼都处于一种柔和的活动中。通过太极拳的习练,可以纠正青少年不良姿势,矫正体型,同时颈椎、腰椎、上肢和下肢都得到了锻炼,骨质的坚固性、韧带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肌肉的协调性都得到了增强。太极拳强调的是周身运动,步法稳健轻柔,螺旋缠绕的动作可以让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使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得到很好的促进。太极拳和它的“动静相生”,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进而获得身心灵全面的健康。

同时,通过太极拳展现出来的具有东方哲理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多地运用于中小学教育课程,让青少年拥有适合自己的健身手段,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具有中国人应该有的“精气神”,提升文化素养,让年轻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广博,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2 太极推手——趣味性对抗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

太极推手是武术对抗性项目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太极推手从文化方面、功能方面以及开展的外在条件方面都非常适合引入学校教学课程内容。引进太极推手可以帮助学校体育教学改变内容陈旧的现状、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为太极推手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并实现双赢

作为太极拳重要组成部分的太极推手深受人们的喜爱。太极推手也称打手、揉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推手运动得到推动,发展迅速。在国家武术管理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教育系统对太极推手也越来越重视。太极推手开展起来经济方便,不需要过多的投资,只需在开展太极拳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推手内容。作为一种对抗性项目,太极推手没有其他项目那么激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安全因素。同时,太极推手不需要护具,对场地也没有特殊要求,且规则简单,这些因素都为太极推手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提供了便利条件。

2.3 南拳——阳刚之美重塑中国少年尚武精神

南拳偏“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得益于这种“刚”,现代青少年在经受磨难、面对挫折时,常常是刚性不足。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拳派的总称。传统南拳是根据各家各派自身的技击特点创编的拳术,注重动作的攻防性和实用性,具有动作朴实、手法多变、以桥手为主的特点。现代竞技南拳是在传统南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该拳种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练习内容丰富,拥有独特的阳刚之美,在演练时配合演练者发力的呼喊,有气势,有力量,非常适合在学校推广。

不同派别的南拳拥有不同的练习内容,其技术练习内容主要分为3个方面:套路练习、功力练习、实战练习。目前,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武术教学课程考虑到教学安全,把南拳的实战练习和功力练习的内容减少甚至删除,黯淡了攻防技击性这一武术的本质,这让青少年失去了兴趣和兴奋点。由此,应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引入不同的实战和功力练习内容,丰富南拳教学内容,提高其学习兴趣。在学校开设的南拳课程,不仅仅是让青少年随便学习几个套路。从训练计划、训练方法的制定,到对青少年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培养,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南拳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提高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因素,也对年轻一代继承发扬南拳有着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不宜过早地进行南拳专项素质练习,会使体形专项定型,不利于体形的发育,这是将南拳运动引入学校体育课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4 形意拳——借学校体育课堂优化传承体系

形意拳,拳势精巧,劲力刚猛,内外兼修,寓攻防于一体,集阴阳于同形,是强身健体、实用性极强的内家拳,在中国武术拳种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集哲学、医学、养生及民族文化于一体,积淀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意拳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拳法,既可以强健体魄、防身自卫,也可以通过习练提升“精气神”,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对培养青少年的人格品质和改善青少年的精神气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形意拳的教学,可以将现代思想道德品德教育与传统的武德教育相结合,培养青少年坚忍不拔的精神。青少年通过学习形意拳,感悟做人的道理,提升境界,自强不息,在强健身体的同时,也拥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山西是形意拳的发源地。早在2011年,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便把形意拳列入了体育必修课之中,面向青少年开展形意拳教学和形意拳文化的传播。学校聘请当地的形意拳名家、名师教授形意拳,并且特别在学校里成立了形意拳中心。从校外聘请的形意拳名师、名家首先对学院体育部的老师进行基础形意拳的培训。十多年来,形成了全校万名青少年集体练习形意拳的宏大场景。形意拳不仅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意识也大有裨益。

过往,形意拳像其他传统武术拳种一样,传承方式大多都是采取师徒相传的方式,显然,这种小作坊似的传承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形意拳进入校园,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让青少年学习形意拳的技术、套路,深刻理解形意拳“天人合一”的精髓,将形意拳纳入现代的教育体系,更加有利于形意拳的传承。

3 传统武术进校园的策略

3.1 师资方面:开拓思路,聘请“外援”

传统武术的特点,意味着短时间内,体育教师可以掌握武术拳种的一些基本技术,但是却很难领悟深层次的攻防内涵和文化内涵。部分教师在经过传统武术的培训之后,自己并没有深入地理解,所以教青少年也只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初级阶段,这就有可能导致课堂内容单一,青少年学习积极性下降,对传统武术的兴趣降低。由于传统武术对教师的专项水平要求比较高,中小学师资与教师的业务水平有限,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老师无法胜任高水平传统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因此,学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的时候有必要争取“校外援助”。学校可以向附近地区的体委、武术协会、拳种研究会等机构聘请教练,以课时数的形式来支付教练工资,这样既可以节省学校的开支,又可以提高学校武术课程的质量,一举两得。

3.2 教学方式:开放渠道,营造氛围

当前,无论是武术基础技能教学,还是传统武术的教学,大都停留在单一的拳术技术上,青少年学习起来难免会感觉到枯燥。所以,老师在武术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文化典故、实战用途介绍,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开设不同形式的武术教学课程。例如,武术兴趣班、武术业余训练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公共体育武术选修课。武术兴趣班和公共体育武术选修课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武术和中华民族文化,培养青少年练习武术的兴趣。武术业余训练队主要承担表演和比赛任务。开设不同形式的武术课程可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的要求。

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武术交流活动需要常态化,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包括武术比赛、武术表演、武术夏令营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各个拳种应该增强交流,无论是流派之间还是学校之间都需要互动,这样才能够取长补短,相互提高。

4 结语

太极拳、太极推手、南拳和形意拳,非常适合作为武术内容引入学校教学。将传统武术纳入学校教育,不仅可以强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青少年的心理,增加青少年的文化自豪感,还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拓展体育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拳种、不同地域的特色,可以聘请校外优秀的传统拳种传承人,通过体育课、兴趣班以及比赛交流活动,为青少年营造出一个传统武术的氛围。让每一位青少年都受益于传统武术健身健心的强大功能,从武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南拳形意拳传统武术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南拳的传承脉络及发展研究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太谷县形意拳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南拳对塑造积极行为的影响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形意拳源流与发展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