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清
(1.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农业综合检测中心,广西 崇左 5322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广西 崇左 532200)
崇左市地处桂西南边境地区,北回归线以南,辖区内有7个县(市、区),其中有4个县(市、区)与越南接壤,是广西边境线最长的地级市,边境线长达500多km,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夏长冬短,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农作物可一年三熟,甘蔗、水稻、玉米、木薯、大豆是该地的主要种植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每年可产生农作物秸秆达200万t以上,其中甘蔗是崇左市的主要作物,甘蔗产量占广西1/3,占全国1/5,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基地和蔗糖生产基地,有“中国糖都”“甜蜜之都”美誉,每年甘蔗秸秆产生量约达150万t。其他几大作物秸秆产生量也很可观,如水稻每年秸秆产生量约30万t,玉米约14万t,木薯、甘薯、马铃薯等薯类约22万t,花生约4.5万t,油菜约4.5万t,大豆约1.5万t。若能有效利用秸秆资源,不仅可以遏制焚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改善村容村貌,还能变废为宝,实现秸秆高值化利用,延长秸秆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近年来,崇左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仅充分利用好上级拨付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外,还整合各类资源,配套相应的资金,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逐步建立并完善秸秆收集和贮运服务体系,扶持培养了一批秸秆收储利用主体,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综合利用模式效果显著。
2.1.1 秸秆肥料化利用
秸秆的肥料化利用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秸秆还田腐熟后不仅可以改善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改善土壤透水性,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达到化肥减量增效的作用。(1)推进以秸秆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的肥料化加工产业。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制肥技术、添加微生物堆肥技术等,实现秸秆环保、安全、低成本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2)推广提升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标准和作业质量,落实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进一步优化机具配置,提高秸秆还田效率。(3)在水稻主产区,早稻秸秆以腐熟还田培肥为主,中稻、晚稻秸秆以离田利用为主,重点推动秸秆有机肥加工利用技术。近年来全市每年推广秸秆还田面积约25.33万hm2,秸秆还田量约140万t,还田量占秸秆肥料化利用的70%左右。
2.1.2 秸秆饲料化利用
(1)积极扩大畜牧养殖业,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处理技术,有效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结合肉牛、肉羊产业发展,优先扶持购置秸秆碎草机等机械和物资,以及规模养殖场改建,形成以规模养殖场为核心,秸秆、饲料、养殖、肥料还田循环的生态模式。(2)积极推广“微生物+甘蔗尾叶”现代生态养殖技术,鼓励规模养殖企业和秸秆加工企业收购甘蔗尾叶等农作物秸秆制作青贮饲料,为牛羊提供优质的饲料保障。同时,鼓励制糖企业参与甘蔗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提高秸秆利用率。政府引导群众合理利用闲置的校舍、村集体场地等,建立蔗叶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加工厂和秸秆加工合作社,依托村民合作社,组织村民收集甘蔗尾叶等作物秸秆,既有效解决牛羊养殖草料的问题,又直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收入。目前全市加工利用秸秆的养殖合作社、专业养殖公司、饲料加工厂等市场主体约50家,其中年利用量1000 t以上的市场主体约30家,全市秸秆饲料化年利用量约30万t。
2.1.3 秸秆基料化利用
水稻、玉米、豆类等农作物秸秆是优秀的食用菌栽培基料,不仅可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废弃的菌棒还可以继续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崇左市近几年大力扶持食用菌生产产业,引导食用菌生产农户、企业提高农作物秸秆使用量。全市现有发展较成规模的食用菌生产企业3家,利用本地甘蔗渣、玉米秸秆、桑枝等废弃物培育银耳、秀珍菇、姬菇等食用菌,年产可达500万棒以上。
2.1.4 秸秆燃料化利用
大力扶持企业利用秸秆发展生物质发电,鼓励企业提高秸秆掺配比例,增加秸秆使用量。目前共引进3家生物质发电企业,收集利用甘蔗秸秆进行发电,年秸秆燃料化利用量约15万t。
整合各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落实各项补贴政策,选择科学合理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做到工作措施有效、技术措施有用、管理措施有力,保障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持续运行。(1)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补贴养殖专业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秸秆收储加工厂等秸秆利用主体,极大调动了秸秆利用主体收储运的积极性。(2)落实“机械化作业补贴——蔗叶粉碎还田20元/667m2”的政策,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企业、农机户积极开展蔗叶还田离田机械化作业。对符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规定的秸秆粉碎、收集、离田、加工生产等环节使用的农机装备做到应补尽补、优先补贴。(3)利用资金杠杆,重点扶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及秸秆加工企业,利用本村及周边村屯的玉米、水稻、甘蔗秸秆养牛,年秸秆饲料化利用约30万t,有效带动当地的秸秆收储工作。
充分利用26.67万hm2甘蔗秸秆资源,按“6666.67 m2甘蔗养一头牛”的思路发展牛产业,做好养牛产业发展文章,出台《加快牛养殖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文件,扶持牛产业发展。形成“以秸秆青贮、黄贮为主的饲料化利用+以秸秆腐熟还田为主的肥料化利用+以生物质发电为主的能源化利用+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的基料化利用”格局,对秸秆实现全量化利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近几年秸秆综合利用已初显成效,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有许多困难,比如零星焚烧现象时有发生,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程度不高,综合利用渠道较窄,收储率偏低,直接还田比重偏大,秸秆产业化发展较缓慢。
秸秆综合利用需要依靠产业的带动,只有产业形成规模,体现出效益,基层群众才能被带动起来。当前,农村地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还未发展起来,收储运企业少,规模较小,带动整个秸秆利用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不足,秸秆综合利用的思想没有深入到群众。其主要原因是一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成本较高,企业利润低,难以吸引投资。
(1)近几年生物发电企业虽然利用了一定量的秸秆,但由于作物秸秆产生的热量较低,不足以满足生物质发电所需的高热量,因此秸秆的利用程度偏低,使用量不多,企业对秸秆综合利用带动力不强。(2)利用甘蔗叶作为饲料加工在收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由于甘蔗收获后残留的蔗叶比较分散,缺乏拾捡、打捆设备,大多靠人工收集,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运输和储藏成本也高。(3)食用菌产业发展不均衡,难以带动农户大规模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全市较大规模的食用菌公司仅3家,其他栽培食用菌的农户种植规模较小,生产水平、经济效益较低,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势头不够强劲,也是制约秸秆基料化利用程度的原因之一。
当前,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不足是农村的普遍现象,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的大多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老年人,传统生产方式根深蒂固,接受新技术、新观念不积极、不主动,认为秸秆回收费时费力,收益低,不如一烧了之。秸秆禁烧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高压管制,要想改变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短时期内难以实现。
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介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作用,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及骨干企业带头作用,引导农户和企业积极改变秸秆焚烧固有的思想和习惯;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亮点、成效,在全社会营造关注秸秆综合利用的良好氛围,增强农民主动参与意识。适时举办秸秆综合利用现场观摩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展现产业发展成果,扩大推广范围,提高示范效应。
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运行方式,积极培育秸秆收储运市场主体。建立打捆压块、收储存运输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的秸秆收储体系。支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织建立集收、储、运一体的服务站,提升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化运作能力。
(1)结合全市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引导大型畜禽场或有机肥生产企业购置秸秆处理和生产有机肥的设备,探索秸秆转化为有机肥的机械化加工技术,生产秸秆腐熟剂和秸秆生物质有机肥,扩大全市秸秆制作有机肥消纳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2)鼓励养殖场、秸秆饲料加工企业购置秸秆饲料加工设备制作饲料,提升秸秆“过腹还田”水平。积极推广使用高效集约型机械,如适合垄作作物的秸秆捡拾打捆技术与机具,大幅度减轻甘蔗收获劳动强度,降低作业成本。
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要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列入本级本部门预算资金支持的重点项目,通过争取中央资金、优化部门预算支出结构等方式筹措资金,重点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和开展奖补有关工作,有效整合符合条件的涉农资金,重点用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补贴。强化用地支持,优先保障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强化用电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秸秆加工主体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类别价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生产加工的主体,按规定落实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耕地地方保护补贴相挂钩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纳入大气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的工作内容,加强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秸秆综合利用奖补及下一年度项目资金安排挂钩,采取明察暗访、第三方机构评估等方式,对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情况开展重点考核和总体评价。对工作落实不力、进度滞后的县(区)加强督导,确保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有效推进并发挥效益。
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利国利民,不仅能保持生态平衡,减轻环境压力,还能变废为宝,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