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风暴中的革命强音与生命力量

2023-12-12 18:05:38陈丽芳李旺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尔基暴风雨乌云

陈丽芳 李旺

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收录了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此单元的单元导语如是说道:“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无论是博大、深沉的情感,还是幽远、隽永的哲思,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1]导语部分简要指明了单元学习要求,即,能够感受诗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独特价值,能够理解分析诗歌中所构建和塑造的意象,能够汲取诗歌文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笔者将主要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通过对作者写作动因的探析、对散文诗本身形式与内容的阐释、对文章所蕴含的生命力量的明晰三方面对《海燕》进行文本解读,感知时代风暴中的革命强音,汲取生命奋进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探作者情感之源

“知人论世”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重要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初是由孟子提出的,出自“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2]。尽管该句原意是在讲一种尚友之道,但其中亦蕴含了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所谓“知其人”,就是要掌握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实际,对作者本身的思想特点和精神理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从作者的角度较为精确地领会文章写作目的和文意内涵。所谓“论其世”,则是具体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图景,结合写作背景对作品进行分析。“知人论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被视作文学鉴赏的前提,使较为真实、鲜活、立体的作者形象的还原与着色成为可能。因此,“知人论世”的方法值得被运用于对散文诗《海燕》的解读中,以求为更深刻透彻地把握散文诗本身的形式與内容做好铺垫。

首先是“知其人”,即了解高尔基的生活实际、人生经历、价值取向。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出身于社会的底层,童年生活极其悲苦,又早早地“结束了本不该结束的童年”,开始了“在人间的流浪”[3],正因为高尔基亲身经历过沙皇黑暗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所以他能与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追求自由、解放和光明的心声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够坚定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高尔基坚信“在我们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败类的肥沃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4],因此高尔基的作品既根植于社会现实,又能够在对社会现实的叙写中表现“目睹旧生活秩序的动摇而引发出的对未来的憧憬和浪漫主义感受”[5],带有催人奋进的革命力量,这样的力量在《海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生活的悲惨遭遇并没有让他误入歧途,反而让他磨炼出一颗坚强的内心,并将自己遭受的苦难化作刺向黑暗社会的革命利刃,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其次是“论其世”,“文学作品作为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通常能够不同程度地反映时代与社会,因此,要真正领悟其意义,就不能不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6]。高尔基创作《海燕》时的俄国社会是怎样的呢?《海燕》写于1901年3月,当时的俄国正处于1905年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在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下,俄国成了“帝国主义所有这一切矛盾的集合点”,“欧洲反动势力的顽固堡垒”[7],俄国无产阶级已然将摧毁这个“反动势力的顽固堡垒”作为革命的目标。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革命的理论与工人的斗争实践结合起来,俄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1901年2、3月间,在俄国的大城市里,在社会民主工党的号召与领导下,广大群众走上街头,参与反对沙皇的游行示威,高呼“打倒沙皇专制”的口号。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潮流中,高尔基于彼得堡喀桑大教堂旁目击了学生游行示威却遭残酷镇压屠杀的情景,为表达自己的义愤、鼓舞人民的斗争意志,高尔基根据自身的实际体验,写成了一篇洋溢着革命现实气息与激情的作品《春天的旋律》,《海燕》便是这部作品的尾声。可以说,《海燕》是在反对压迫的社会政治斗争中孕育而出的革命赞歌,整体充满了斗争的强音。

二、形神兼备——感行文抒怀之烈

中国古代艺术十分重视形神兼备,形是客观存在的物体,神是内在思想所反映在形体上的意识,所谓“形神兼备”,即是说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要有美妙的形态,而且要有几分神韵。这样的观念同样适用于文学的创作实践,文学的作用以社会存在为前提,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作用,而读者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文字与立意主旨,必然从根本上契合时代大众所想、不负人民群众所盼,反映社会实践与现实情态。因此,在实际创作中,作者不仅应当重视“构形”——即合理安排文章段落语言结构,还应当努力做到“传神”——即努力做到文章内容与题旨立意的深刻精妙。作为一篇散文诗,《海燕》兼具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在内容上,作品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尤其是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构建了既有暴雨将至的昏暗又蕴含反抗斗争之希望的意境,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普通的散文更胜一筹;在形式上,作品采用散文结构,在结构上比一般的诗歌更灵活,亦不失鲜明跃动的节奏感。从高尔基的话中可以知晓《海燕》采用散文诗形式的原因:“可以用更大的热情,更鲜明地把我们的英雄们描绘出来,散文不足以描绘我们的人。描绘我们的人需要用和他们相配的更深的色调和色彩。”[8]

作者在“构形”方面巧下功夫,建构了三幅画面:暴风雨酝酿时的场景、暴风雨迫近时的场景、暴风雨将至时的场景。这三幅画面之间联系紧密,从酝酿到迫近,从迫近到降至,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文章整体结构自然连缀而成,可谓环环相扣。严谨的顺序也使矫健的“暴风雨的报信者”、“黎明前的预言家”海燕的形象更加生动,通过对不同阶段暴风雨笼罩下的场景描写,通过对暴风雨“酝酿——迫近——将至”三个场面的刻画,文章逐层完善并凸显海燕的高大形象。在“构形”的同时,作者亦认为“可以巧妙地把讽刺和大胆的语言掩蔽起来,在象征中可以注入深刻的思想内容”[9],“传神”的文章内容中饱含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与战斗热情。

第一幅画面描绘的是暴风雨酝酿时的景象,主要表现的是风暴乍起时海燕的革命激情与群鸟的惊恐万分,“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10],开头第一句,便是一幅风云变幻的海空图景,象征革命力量的“苍茫的大海”与象征反动势力的“乌云”形成了对峙局面。就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出现了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海燕,“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它身姿矫健,宛若闪电,“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11],一方面宛如弄潮儿一样积极地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传播解放思想、号召人民勇敢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一方面亦如离弦的箭一般义无反顾地冲入充满邪恶与罪孽的乌云,希冀用自己的勇敢冲破乌云,寻找到真正的解放与幸福。“碰”“冲”“箭一般”等语词之妙用,直接展现出海燕蔑视黑暗势力、誓死追寻光明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接着,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集中写海燕勇敢无惧的战斗精神:“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12]三用排比,三写“叫喊声”中蕴含的蓬勃朝气,三现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对摧毁旧世界的信心和对光明未来的期盼,气势如洪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突然,作者笔锋一转,将笔触对准了其他海鸟的丑态:“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13]“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14]群鸟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风雨,显得惶恐不安,与在大海之上勇敢地搏击风云的海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鸥没有丝毫的欢乐,它“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它本可以选择向海燕那样勇敢地飞翔,但它只选择了“在大海上飞窜”,妄图寻到安身之处;海鸭“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无法理解海燕对暴风雨将至的快乐;“蠢笨的企鹅”,平日里挪动着“肥胖的身体”,仪态雍容,装作举止安详的绅士,但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它们“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求苟且偷生。通过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作者真实再现了革命前夜俄国资产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鞭笞了他们在革命形势面前的胆怯懦弱,痛斥了他们对沙皇反动势力的妥协,更凸显了象征着无产阶级的海燕的勇敢无畏与朝气蓬勃:“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15]

第二幅画面描绘的是暴风雨迫近的情景。自然情景在这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妄图以威压震慑沸腾的大海!但在海燕前期持之以恒的“用翅膀碰着波浪”的努力下,大海早已不是仅仅翻着白沫,而是卷起了汹涌的波浪,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16],要以火热与激情撕碎乌云的重压,这意味着革命浪潮已逐渐高涨,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在革命战士的引领下接受了革命的思潮,一个“愤怒”,一个“争鸣”,说明革命群众精神面貌已焕然一新,具备了强烈的斗争意识,对革命运动表现出了澎湃的热情。但黑暗势力怎么会善罢甘休,它们制造了轰响的雷声,妄图以雷声吓退大海,狂风还“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17],在行将毁灭之际仍不甘心失去主宰天地的权力。“紧”“恶狠狠”“甩”“摔成尘雾和碎末”……狂风的行径实质上都投影出反动势力统治的残暴与对革命运动的疯狂镇压。在这天地昏暗之时,海鸥、海鸭、企鹅等毫无斗争意志的胆小鬼早已闻风丧胆、销声匿迹,只有勇敢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18],表现出豪迈的战斗热情与英勇的斗争精神。“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19]作者在这里进一步刻画了海燕的形象。先前的海燕“箭一般地直冲云霄”,这时的海燕“箭一般地穿过乌云”;先前的海燕“翅膀碰着波浪”,这时的海燕“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先前的海燕“叫喊着”,这时的海燕“大笑”“号叫”。海燕并没有屈服于乌云制造的恐怖,反而“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在风暴里高歌,在狂风中起舞。海燕为什么能够这样乐观积极地迎接暴风雨呢?原来,“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是的,聪颖机智的海燕早已预见:“黑暗的乌云终将被吹散,灿烂的阳光必将照亮海洋。”海燕确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20]这些描写,实质上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颂歌,他们面对沙皇政府的血腥镇压,不但毫无畏惧,反而更积极地动员人民群众,更积极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在革命的过程中,无产阶级的先驱者们始终洋溢着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斗精神,他们坚信无产阶级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幅画面描写的是暴风雨将至的景象。这时的天空诡异端显、诡谲怪异:“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21]这时的大海奋起反抗、波涛汹涌:“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22]乌云狠狠地压向大海,露出了狰狞的獠牙,妄图用所谓的火焰燃尽广阔的大海。但广阔的大海具有无穷的力量,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闪电的影子仅仅只是慌乱地蜿蜒游动了几刻,便在大海中迅速幻灭。大海汹涌澎湃波涛起伏,与之前相比,此时的大海已经充满了蓬勃的伟力,不仅敢于向乌云和闪电发起进攻,而且已然拥有了吞噬乌云和闪电的力量。攻守易形,大海在和乌云、闪电的激战中占据了上风,乌云、闪电的“凛凛威风”已经悄然退去。在暴风雨即将迸发的时刻,海燕欢欣鼓舞,在海空之间纵横飞翔,高兴地向天地间散播风雨将至的消息:“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23]看着已经表现出强烈斗争精神、充满进攻意愿的大海,海燕激动十分,它要用充满豪情的高呼进一步鼓起大海的斗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声如雷贯耳、气冲霄汉,“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象征着革命先驱的海燕急盼暴风雨的来临,渴望经受风雨的洗礼,满怀抗争的热情。这一声呼唤,是对旧社会腐朽黑暗的无情鞭笞,也是对新社会的无限渴望,更洋溢着革命者的青春熱情与革命斗志。革命者们坚信,唯有彻底的反抗才能造就彻底的解放,只有在严峻的环境中,才能磨砺革命的意志,只有挣脱反动阶级强加在脖颈之上的桎梏,才能赢得做人的尊严、重塑生命的意义、奏响革命的强音。猛烈的暴风雨定将洗清黑暗社会的污渍,带来新社会的曙光。

这三幅画面层层深入,是波澜壮阔的俄国革命的社会图景在文学笔法上的显现,反映了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毫无保留地赞扬了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战士渴望先进、敢于斗争、善于胜利的革命品质。作为一篇散文诗,《海燕》兼具散文与诗歌的特点,全文“无韵脚却富有节奏美感,不分行仍不乏精炼笔触”[24],正如前文所阐释的那样,“形神兼备”的《海燕》布局精妙、思想深厚,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澎湃充沛的力量与战斗热情,字里行间尽显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与行文抒怀之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振奋人心,激情荡漾。

三、观照生命——品《海燕》言语之意

海燕是一种海鸟,暴风雨来临之前便在海面上飞翔,向世界预告暴风雨的临近。在俄语中,“海燕”一词有“暴风雨的信使”之意,其“报信者、预言家”的呼唤风雨、聪颖机智的形象与具有坚强无畏的革命气概和反压迫的战斗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形象相契。高尔基用海燕来象征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刻画了在汹涌的大海上、昏暗的乌云中勇敢战斗搏击的海燕形象,明确而积极地肯定了无产阶级的先进地位和强有力的领导作用,热情歌颂了广大人民群众澎湃奋进的革命斗争力量和在反抗压迫的革命斗争中所奏响的生命强音,乐观预言了革命力量必将战胜反动阶级的前景。高尔基在给契诃夫的信中写道:“需要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大家需要一种鼓舞,一种光明灿烂的东西,不是酷似生活的东西,而是比生活更高、更好、更美的东西。”[25]在这样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下,高尔基采取新颖的艺术手法创作了《海燕》,并在作品中倾注了自身全部的革命乐观主义与浪漫主义激情,期望《海燕》能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注入鲜活的文学血液、鼓舞更多受压迫求解放的劳苦大众投入时代的潮流、献身于伟大的革命斗争。

事实正与高尔基的所期待的一样,《海燕》无愧为一首歌颂革命理想、洋溢革命激情、鼓舞革命志士的战歌。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这样评价高尔基及其文学作品:“高尔基同志通过自己的伟大的艺术作品同俄国和全世界的工人运动建立了非常牢固的联系。”[26]《海燕》,这首脱胎于风起云涌的社会革命潮流的战歌,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和先进姿态,自然能够使无产阶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共振,并使人民群众产生高昂的反抗激情、充满强烈的革命自觉、展现较高的斗争素养。在奇迹般的躲过了沙俄检查机关严密的审查后,《海燕》迅速传遍了全俄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高尔基本人也真正成为了在暴风雨来临前宣告和呼唤革命风暴的海燕,沙皇当局恼羞成怒,加紧对高尔基的迫害,意图“杀鸡儆猴”,掐灭革命的火苗,但事实却是,高尔基不仅在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多方奔走游说下成功出狱,还受到了大学生和革命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以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支持高尔基的言论、肯定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老布尔什维克雅罗斯拉夫斯基曾在《地下活动中的无产阶级作家的道路》一文中回忆:“……但是高尔基的《海燕》——这篇战斗的革命诗歌,特别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每个城市里都翻印它,它被用胶印机和打字机打印的形式传播出去,它被用手传抄,它被在工人小组和大学生小组上朗诵和反复传诵……它们对群众所起的革命作用,并不小于某些党组织的革命委员会的宣言……”[27]列宁在《暴风雨之前》一文中也引用了《海燕》中所刻画的海鸟和企鹅的形象,并在结尾引用“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战斗号召来结束文章:“胆小的立宪民主党人,这些‘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藏到了悬岩下面’的‘蠢笨的企鹅’的领导,已经使我们忍无可忍了。”[28]前苏联革命家加里宁也对《海燕》中的具有鲜明进步特征与反动倾向的形象印象深刻,他在《共青团的光荣道路》一文中这样回忆:“工人运动登上政治斗争的广大舞台,席卷和吸引了大量的群众,正象高尔基在他的《海燕》里所出色地表現的那样。青年积极参加斗争,学习革命工作,好象在排演一九五年的武装斗争。”[29]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海燕》一经问世,便因其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绝伦的艺术手法而迅速引发了传阅热潮,并为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的前夜增添了可以预见的胜利的光亮,发出了投身革命的伟大号召。

在这样的号召中,高尔基实际上表现出对即将觉醒和已经觉醒的生命的观照,他在《海燕》一文里毫无保留地倾注了全部的热诚与豪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由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和宛若汪洋大海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革命事业的赞美与歌颂。高尔基是一位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学家,主张“文学是人学”的基本观点,曾说“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文学的任务是使人变得高尚起来”“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即高贵的东西用色彩、词句、声音、形式表现出来……我的任务就是激起人们对自己的自豪感”,[30]因此就《海燕》一文来说,我们也可以、亦应当从观照生命的角度去理解作者在言语中透出的情感,感受作者在生动的文学刻画中对革命者密切的关注。前文已经提过,高尔基在给契诃夫的信中写道:“需要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大家需要一种鼓舞,一种光明灿烂的东西,不是酷似生活的东西,而是比生活更高、更好、更美的东西。”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高尔基敏锐地察觉到人民群众对新文学的迫切的需要——旧文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反抗黑暗统治的需要,人们希望在现实社会之外找到一种能够与自己的思想和实践产生共振的光明灿烂的寄托,并在这样的期待中向新社会进发。高尔基以海燕象征觉醒了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以大海象征勇敢反抗压迫的人民群众,以惊慌失措的群鸟象征屈从黑暗、妥协软弱的畏惧革命者和贪图享乐者,以狂暴的乌云象征沙俄黑暗的专制统治势力,以大海、海燕与乌云的战斗场面象征俄国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反抗斗争,在这样的描写中,俄国大革命前夜的基本情形被巧妙浓缩进简短却迸发出蓬勃伟力的《海燕》中。前文已经说过,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文字与立意主旨,必将从根本上契合时代大众所想、不负人民群众所盼,高尔基在《海燕》中虽通篇未提人,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把人融进了文章内容,运用象征手法塑造了海燕这样一个报信者、预言家的革命者形象,以具有强烈情感倾向和浓厚色彩的笔触记录和凝练了真实的革命实践情形,赞扬了如海燕般呼唤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锋和已经拥有高度反抗自觉的革命群众,使人们能在传阅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奋进的精神营养,燃起奋斗的壮志与豪情,并在与社会情态的比照中寻找现实的原型,感悟和汲取更真实的生命力量——这能够从《海燕》带给那个时代的巨大影响中得到印证。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时至今日,高尔基的《海燕》仍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一声收束全篇的革命呼唤令人感受到革命时代革命者们的战斗热情,也能为当今青年注入奋进与坚毅的力量,以青春的朝气战胜前行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生命从来就有多样的滋味,在感知这些滋味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看到“诗和远方”——即奋发向上、自主激昂的光亮,青春的生命更应该像海燕一般,在时代的风潮中自由翱翔,在勇毅前行的路上感知并创造生命的力量。这正是《海燕》这首散文诗所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注释:

[1][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页,第10页,第10页,第10页,第10页,第11页,第11页,第11页,第11页,第11页,第12页,第12页,第12页,第12页,第12页。

[2](战国)孟轲原著,杨伯峻、杨逢彬译注:《孟子译注》,岳麓书社,2021年,第208页。

[3]曾玲:《高尔基:无产阶级文学的开拓者》,《高中生之友》,2023年第3期,第37页。

[4](苏)高尔基:《童年》,郑海凌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36页。

[5]黎皓智:《高尔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6]韦青玥:《浅析“知人论世”在文艺作品鉴赏中应用》,《今古文创》,2023年第14期,第31页。

[7][8]向光忠:《暴风雨的精灵,艺苑中的菁华——高尔基<海燕之歌>浅析》,《天津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第47页,第50页。

[9]轉引自杨景芳:《高尔基与<海燕>》,《辽宁师院学报》,1979年第2期,第89页。

[24]孙小康:《刍议<海燕>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语文天地》,2015年第14期,第23页。

[25](苏)高尔基:《文学书简》,曹葆华、渠建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66页。

[26](苏)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53页。

[27]戈宝权:《谈谈高尔基的<海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4期,第59页。

[28](苏)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5页。

[29](苏)加里宁:《加里宁论文学》,草婴译,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第143页。

[30(苏)高尔基:《高尔基文集·第28卷》,国立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125页。

[作者单位:(陈丽芳)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高尔基暴风雨乌云
乌云树
幼儿100(2024年18期)2024-05-29 07:35:08
今夜没有暴风雨
The Storm暴风雨
乌云小黑
乌云忘记了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天上为什么有乌云
猛烈的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