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三焦理论探源

2023-12-12 13:49:24王德润于艳红张衍卿
新中医 2023年21期
关键词:六腑水液灵枢

王德润,于艳红,张衍卿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在脏腑理论中,三焦理论为历代医家与学者争论最激烈的部分之一。三焦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至《难经》言之“有名而无形”,启三焦争端之源。后世医家分为了三焦有形说与无形说两大派别,而提倡有形说的医家则在三焦的实质上产生了分歧,对三焦的争论形成了部位三焦说、脂膜说、腔子说等理论[1]。近代有学者基于现代医学,提出了网膜说、神经系统说等理论,亦有从细胞层面论述者[2]。这些学说丰富了三焦理论,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模糊。笔者认为若要对三焦理论有恰当的认识,则应追本溯源,以《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语境下三焦解剖实质、功能特点,分析后世对三焦概念争议产生的原因,才能准确理解三焦概念的不同内涵,避免三焦概念的失真,解决三焦理论的争议。

笔者整理了《黄帝内经》中有关三焦的原文,发现在《黄帝内经》中对于三焦有两种不同的论述方式,一种是合论三焦方式,一种是分论三焦即将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的方式,本文详细考察两种论述方式所论三焦的内涵。

1 《黄帝内经》合论三焦

1.1 三焦形态结构《黄帝内经》中有关合论三焦的原文显示三焦为有形之腑。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灵枢·论勇》云:“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灵枢·本脏》曰:“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说明三焦是六腑之一,其形态有“厚薄缓急直结”的差异,但对三焦的具体解剖形态未做说明,亦为后世三焦“有形”和“无形”的争议埋下伏笔。

1.2 三焦生理功能《黄帝内经》中三焦合论之条文,对于三焦的功能论述较为模糊,直接论述三焦功能的条文主要为概述与总结而非详细论述。综合直接论述与从病理角度论述的条文来看,合论之三焦,与膀胱关系密切,为水液入膀胱的通道。

《素问·五脏别论》言:“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言:“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二者将三焦与胃肠等腑同论,言明三焦作为六腑有“传化物而不藏”的传化水谷之功能。在此基础上,《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言:“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两篇将三焦称为“决渎之官”与“中渎之腑”,均将三焦功能概括为“水道出焉”。此外,如《灵枢·本输》所言,三焦“属膀胱”,与膀胱关系密切,《灵枢·本脏》言:“肾合三焦膀胱”,将二者一同论述。通过三焦病理角度的论述可以进一步证实三焦与膀胱的联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灵枢·四时气》云“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尿液的排出为膀胱的功能,正因三焦与膀胱相连,二者关系紧密,三焦为病会影响膀胱,使人不得小便,且会导致水留小腹为胀。综上,三焦水道当是水液入膀胱的通道。

1.3 三焦实质《黄帝内经》认为三焦为有形之腑,其形态有“厚薄缓急直结”的差异,结合《黄帝内经》有关三焦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的论述,笔者推测《黄帝内经》中三焦的实质应为腹膜类的膜组织。“焦”在《难经注疏》[3]中谓之“骨肉脏腑空隙之会”,可见“焦”为间隙、空隙、通道,包裹于脏腑之外的膜样组织,而空隙内有水液运行,是水液从胃肠道到达膀胱的通道。腹腔内多数器官均有腹膜覆盖,因此古人在剖开腹腔时最先见到的便是腹膜,腹膜是除五脏六腑外最易观察到的组织,且与体内的其它脏腑有密切的联系,但古人的解剖认识较为粗糙,没有考察到有直接通道联系胃肠道与膀胱,为解释水液是如何从胃肠道下达膀胱的问题,认为水液是通过腹腔的“焦”即腹膜而渗入膀胱的。综上三焦之解剖基础当为腹腔中的膜,为“有形”之腑,后世所言“无形”之意指三焦没有自己独立的形状而呈现其所包裹的脏腑之形。

2 《黄帝内经》分论上中下焦

分论之三焦包含上中下焦三部分,其功能论述围绕着饮食水谷在胃肠中的运行,而不再限于水道,涉及的范围从膀胱扩增了胃、肠,主要的论述见于《灵枢·营卫生会》与《灵枢·五味》。

2.1 上焦《灵枢·营卫生会》对上中下焦的部位及功能进行了论述。其中认为上焦的部位为“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上焦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上焦如雾”“卫出上焦”。《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痈疽》:“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灵枢·平人绝谷》言:“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灵枢·本脏》言卫气“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与上焦所出之气正合,可知上焦所出为卫气。

2.2 中焦《灵枢·营卫生会》认为中焦的部位为“中焦亦并胃中,出于上焦之后”,中焦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中焦如沤”“营出中焦”。《灵枢·决气》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为赤,是谓血。”《灵枢·痈疽》 言:“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言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论述了营气上注肺脉化而为血,可知中焦所出为营气。

综合《黄帝内经》对上焦与中焦的论述,在部位上均出于胃,功能上均与营卫之气相关,《灵枢·营卫生会》 将其概括为“营出中焦,卫出上焦”。《灵枢·五味》则对此进一步阐述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二者综合可见,胃中水谷精微出于上中二焦,而营卫之气为水谷之悍气与精气,亦出胃中从上中二焦而走。

2.3 下焦与上中二焦行营卫之气不同,下焦则与水密切相关。《灵枢·营卫生会》言:“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这段论述提及了水谷及糟粕在胃肠膀胱间的运行,古人通过解剖观察不难认识到水谷入胃,化为二便从膀胱大肠而出的现象。大肠小肠皆连于胃,糟粕可顺而下之,但膀胱却与胃、肠均不相连,尿液进入膀胱必另有所走。参考历代的五脏图谱,并未见言及输尿管者,而是认为水液是从大小肠交界之阑门渗入膀胱[4]。有学者对小肠泌别清浊功能的源流进行了梳理,历代医家对泌别清浊的主流观点是指小肠将胃中的饮食分别开来,水液走膀胱,糟粕走大肠[5]。泌别清浊一词,其来源当为《黄帝内经》中的“济泌别汁”与《难经》 中的“分别清浊”,但《黄帝内经》与《难经》中原文的论述对象均是下焦而非小肠,历代医家所论述的泌别清浊功能其实是下焦所主,小肠仅是分离部位。综上,下焦之功能为分离肠中的水液与糟粕,并为水液入膀胱的通道。上中下焦三部分,上中二焦为营卫之道与水谷精微之道,下焦为水液之道,三者的功能均为对饮食水谷的通行,这或与三者的解剖结构相同有关。

3 《黄帝内经》三焦理论矛盾及产生根源分析

对比上文的论述可以发现,下焦与合论之三焦在功能与部位上是高度重合的,而上中二焦的功能则非“水道出焉”所能概括。因此,合论之三焦可能便是指下焦而言,二者除在条文论述上接近,《黄帝内经》中尚有将二者混淆之处,《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言:“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将六腑之一的三焦写作了下焦,对此丹波元简[6]注曰:“高云:下焦病不能决渎,则汎溢而为水。”简按《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此以下焦与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并称,则下焦即灵兰秘典论之三焦(详义见《素问·六节脏象论》)而为六腑之一。彼此互考,乃知六腑之三焦,专指下焦而言也”,亦提出了下焦与三焦含义相同之观点。如此则表明,上中二焦并未被《素问·灵兰秘典论》等篇概括进三焦功能中,这便是《黄帝内经》三焦理论的矛盾所在。

探究三焦理论矛盾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其中的许多理论为出自不同医家的不同理论体系,而并非单个理论在时间层面的演变。如以与三焦经为表里的手厥阴心包经为例,《灵枢·本输》篇中无心包经,故其称三焦为孤腑,而《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水》、《灵枢·经筋》则均有手厥阴经,且与三焦经为表里。从形成时间早于《黄帝内经》的老官山人像看[7],手厥阴经其实早已存在,并非《黄帝内经》时期形成的理论,可见“十一经”与“十二经”当为两种不同的经脉理论,而非理论演变关系。三焦的功能可以概括为“道”,即气道与水道,其来源当与其解剖实质有关。《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及“脾为胃行其津液”一说,认为胃中的水谷精微需脾才能到达四肢,下文黄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说明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与脾胃以膜相连是有关的,连于脏腑间的膜结构对古人认识脏腑间功能联系有启发作用。上中二焦为营卫出于胃的通道,下焦为水液从肠至膀胱的通道,其认识必然来自连于胃,连于肠与膀胱间的膜结构。人体的胸腹腔中存在极多的膜,这些膜结构虽极易被观察到,但不同医家对其认识却未必相同。如在观察到心脏之时,必然能观察到心包,但却并非所有经络理论均包含心包经,因此腹腔中的膜虽均可被观察到,但部分医家仅将连于膀胱及肠间的膜作三焦,有的医家却将与胃部相连的膜也作三焦,其对三焦解剖实质的认识不完全相同,故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三焦理论,导致了《黄帝内经》中三焦理论的分歧与矛盾。

4 后世部位三焦说理论的来源

后世部位三焦的理论来源为《灵枢·营卫生会》与《难经·三十一难》中对上中下焦的论述。后世多认为上焦包含心肺,中焦包含脾胃等脏腑,下焦包含肾、膀胱等脏腑,并将“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看做是对上述脏腑功能的概括[8]。这种观点使得六腑之一的三焦变得边缘化,脱离了《黄帝内经》与《难经》的本意,仅从三焦部位上看便可发现其问题。《灵枢·经脉》中论及三焦经与心包经循行时言:“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三焦手少阳之脉……下膈,循属三焦。”三焦均位于膈下,与上焦为隔上心肺不符。《灵枢·营卫生会》中提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则别回肠注膀胱,《难经·三十一难》言:“中焦者,在胃中脘……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二者与部位三焦论述的完全不符,可见部位三焦之说并非直接来自《黄帝内经》《难经》中的理论,《黄帝内经》中的三焦仅是指六腑之一而言。

部位三焦说的基础是上中下焦分论的条文,探究部位三焦理论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因为《黄帝内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作,上中下焦分论与三焦合论的条文确实存在着无法统一之处,后世在《黄帝内经》三焦及上中下焦分论的基础上,将三焦为腹膜的概念外延扩大为了胸腹膜,胸腹膜联系人体内在脏腑,其借《黄帝内经》“上焦、中焦、下焦”之名将人体内在脏腑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后世多认为的上焦包含心肺,中焦包含脾胃等脏腑,下焦包含肾、膀胱等脏腑,但上述理论已非《黄帝内经》三焦理论的本意。

5 小结

三焦理论早在《黄帝内经》时期便已提出,而至今却仍存在争议,这与其独特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作为六腑之一,却有着与其它脏腑区别极大的外形,使得随时间流逝,医家学者们已难窥其原,产生了诸多学说与争论。因此只有紧扣《黄帝内经》的原文,力争还原其理论诞生时的基础与构想,方能尽可能贴近三焦理论之本意。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三焦原文进行整理,笔者认为三焦为有名有形的六腑之一,其解剖基础当为腹腔中的膜,为“有形”之腑,后世所言“无形”之意指三焦没有自己独立的形状而呈现其所包裹的脏腑之形。通过对三焦功能与理论矛盾的分析,《黄帝内经》中当存在两种三焦理论,即合论和分论。前者仅为水液从肠入膀胱的水道,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又包含了营卫之气出胃的通道,三焦的功能可以概括为“道”,即气道与水道。后世部位三焦说是在《黄帝内经》三焦及上中下焦分论的基础上,将三焦为腹膜的概念外延扩大为了胸腹膜,胸腹膜联系人体内在脏腑,其借《黄帝内经》“上焦、中焦、下焦”之名将人体内在脏腑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猜你喜欢
六腑水液灵枢
从六腑三焦、部位三焦论治脾胃病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小儿推拿“六腑”穴位考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家庭医学(2019年6期)2019-06-27 01:37:34
饮水
饮食科学(2016年3期)2016-07-04 15:17:38
漫画
家庭用药(2016年7期)2016-05-14 10:10:35
六腑是人体的都江堰
饮食保健(2016年6期)2016-04-25 02: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