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大千世界,人人生而不同。如何做好个性化教育和培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重点问题。本刊选取典型案例,希望为个性化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有这样一幕:范伟饰演的老教师回到当年的乡村小学,夜色中青山静谧,七彩灯光缓缓亮起,勾勒出一所梦幻般的学校。这所学校正是杭州市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作为杭州市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综合改革首家试点学校,富文乡中心小学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小学”。这一称号不只针对学校美轮美奂的外部环境,更是针对其在乡村学校个性化教育上的独特探索。
学校秉承“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生命的光彩”的办学宗旨,以“育人为本、个性为先、生活为基”为理念,将学校建设成一座富有现代格调、充满童趣、沐浴自然、弥漫文化气息的学生自主管理的“小镇”。学生在小镇生活中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服务、自由创造、自信展示的实践体验,学会解决问题、担当责任。每周一,由学生组成的“毅行小镇管理委员会”召开会议,查找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自治管理中。
学校的特色个性化教育实践还体现在对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设和生活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上。围绕“儿童友好型”校园建设,学校进行了硬件改造——校舍充分融合在自然环境中,将竹林、山花、池塘等元素与索桥、斜坡、曲廊连在一起,人与自然亲密接触,造就一个微缩的山地村落式立体校园;学校的复合型公共空间布局实现了学生混龄交往,给学生自由交流、自主学习留下了足够场域,帮助学生在交互学习中学会沟通交往、制定规则、处理矛盾,增强社会情感能力。学校楼梯边上设有滑梯,如果不想走楼梯,可以选择滑下来;学校里还有攀岩墙和绳网桥,好动的孩子可以在教学楼间挑战自我、自由穿梭;木工房、陶艺间、手工坊、小菜园等应有尽有,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到学校来。
个性化教育要保证学生有多种选择、多种体验,从而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发挥优势潜能。为此,学校全面展开“毅行”生活教育实践——通过基础课程校本化和学校课程的开发,挖掘与真实生活有关的丰富主题与内容,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与乡村生活、生产劳动、时令节气、民俗文化、现代社会发展等相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钻研方向,在真实生活中完成自我建构。同时,小班制的全科包班模式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亲密,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情绪情感保持高度关注。在富文乡中心小学,学什么、怎么学;过什么样的生活、怎么生活,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近几年,学校的生源逐渐回流,甚至吸引了许多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前来就读。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更大可能性。
四川省大邑中学地处成都市远郊,建校近百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建校初始,首任校长张明远就提出办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1939年,学校成立学生自治会,贯彻自主精神,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之具有民主管理、自我教育和独立工作能力。如今,学校在赓续“自主教育”根脉的同时,将之与新时代教育改革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要求有机融合,发挥更大价值。
作为一所典型县中,大邑中学也面临着因为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区域教育质量不均衡导致的“县中塌陷”危机,但学校并未因此而采取急功近利的解决办法,而是尊重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始终坚持“造就自主发展的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理念,全面实施自主教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中振兴之路。“自主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关注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发展,通过“三自德育”和“三段六步智慧课堂”两个特色项目,全面落实个性化教育。
学校长期探索“自主德育”模式,倡导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校园生活的主导者,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和自主精神的“三自德育”,引领学生健康积极生活。每年一度的体艺节、读书节等,都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和实施;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社团发展自己的爱好,举办自己喜欢的活动;校报、校广播台由学生担任编辑,从组稿到发行或播出,全过程都由学生自主组织实施;班集体建设中,班级的管理、调控等事宜都由班委会负责……这种“主人”身份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服务意识,让每个人都积极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值得一提的是,大邑中学多年来实行无人监考制度,考试时由学生自己发卷、收卷,成为学生约束自我、修炼品格的试金石。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社会各领域进行尝试和探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在教学方面,大邑中学开创了“三段六步智慧课堂”的自主高效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归根结底,就是通过优化传统课堂,让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自主成长。课堂分为“预习、研习、练习”三段,通过“导、学、议、评、练、升”六个步骤,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质疑、探究、展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与欲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全面掌控学情,真正做到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展示的平台和机会。“三段六步智慧课堂”模式的落地,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创新思维,助力学生自主发展。
近年来,大邑中学育人质量不断提升。“自主精神”成为大邑中学学子的独特气质,也成为学校的宝贵财富。
校园里的角落,是学生特别喜欢的地方,这里有熟悉可亲的同伴、融洽和谐的氛围,甚至隐藏着他们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为丰富“面向个体”的探究类课程体系,自2016年起,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开设了“角落课程”,为儿童的个性化成长之路搭建了一座“引桥”。
以“角落”命名,正是基于学校“校园处处有文化、角落处处有课程”的育人理念,隐喻着课程物理场域的多元选择性。学生可在成德廊内体悟“强军强国梦”一路走来的筚路蓝缕,在银杏树下剖析落叶归根背后的科学原理,在教学楼内走廊墙壁上“放映”自主绘制的纸上电影……只要学生认为适合,就可以被当作课程实施的场所。学生不仅可以决定“用不用”某一时空,还可以选择“用哪个”时空。
“角落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实施和跨学科融合的特点。从内容和来源看,主要有三类。一是学科知识的拓展与融合。各学科中都有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但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的内容,这类知识可以在“角落课程”中得到延伸、重组与提升。二是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儿童有着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可能基于所处环境和真实生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三是从兴趣到志趣。学生从个人兴趣出发,在“角落课程”的平台不断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兴趣逐渐转化为志趣,或可成为学生未来的人生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角落课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动机制:核心管理部门是学生工作坊,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负责组织、发布、反馈、提示、预判、协调、总结等各项工作。课程实施主体为主讲学生团队,他们通过选题打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寻求帮助、宣传评价等实施课程。课程参与主体是自主报名的学生,通过听课反馈、公众号投稿等方式评价课程。
为使“角落课程”的受众面更广,学校还增加了“广播角落课程”,“小讲师”们会在课前张贴宣传海报和预学问题,帮助听众带着思考进行共学;课后也会在“角落课程展板”张贴延展问题,听众可以自主拿取贴纸留言答题。这种交流与互动形式打破了年级和班级的限制,符合儿童表达和发展的需求,听众能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在预学、共学、延学过程中形成学习的闭环。经过7年的发展,从形式的拓展到理念的浸润,“角落课程”不断优化更新,让儿童在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落里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国家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可以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底色。为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2019年,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成立了“华阳教育集团少年科学院”(以下简称“少科院”),用科学为孩子们点亮梦想。
学校将每个月的第三周设为科技周,在科技周中开展“三个一”活动:一场科普讲座、一次科学实践活动、一档科学节目。其中,科普讲座安排在周二或周四下午,定期邀请院士、科研院所科学家、高校教授和中小学名师到学校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践活动安排在周六,充分利用、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带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科学实践活动,与科学亲密接触;科学节目安排在周二下午,由学生担任主播进行录制,在学校红领巾电视台及少科院公众号上发布。此外,每学年第一学期举办“未来π科技节”,通过科技宣传、年级STEM项目、科技竞赛和科技体验游园活动等形式,引领学生跨学科“玩”科学。
秉承“以生为本,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理念,少科院鼓励每一个孩子捕捉一闪而过的科学思维火花,并付诸行动。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奇思妙想和发现,如科普书籍的读后感、冰块融化的实验、花青素变色的观测等,都可以在少科院公众号的“探索娃在研究”系列栏目中进行分享,学生展示自我、分享快乐的同时也带动更多的同伴一起用心观察、发现问题,营造探究氛围,激励朋辈共进。为鼓励表现突出的科技爱好者,少科院设立“小院士”“科技小达人”“金牌探索娃”三个称号,从参加活动、分享成果、组织活动、组建社团和参加比赛五个维度进行评分,呵护每名学生热爱科技的火种,持续关注和培育早期创新型人才,助力雏鹰飞翔。
2021年,少科院启动“星辰·大海”计划,与航天专家何质彬院士及其团队以及广东海洋协会合作,开设航天和海洋两个主题的科学教育特色课程,为乐于探索宇宙和海洋奥秘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真正让少科院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和未来科学家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