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战略视角下军士人才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12-12 04:18刘志伟
高教学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军士实训育人

刘志伟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郑州 450005)

2016年10 月,习近平主席在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强调:“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军士是我军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人才群体,他们军事素质硬,是训练尖子、技术骨干、操作能手,是战斗骨干和装备操作维护骨干,是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骨干力量[1]。定向培养军士是贯彻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军民融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

自2012 年开始实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工作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定向培养军士院校在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上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如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践行“军事化管理与6S 管理”结合的育人模式[3],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定向培养士官“两融三建”育人体系[4],山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军校融合、四路并进、崇尚荣耀”建设思路,完善士官人才培养、优化军事化管理模式、提升士官职业素养,着力打造“校中之军”士官文化品牌[3],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三方协作”士官人才培养机制[5],这些特色鲜明的育人机制和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军士人才培养中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 研究基础及存在问题

2015年,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与火箭军联合培养直招士官,在8 年的军士培养过程中,军地双方定期举办军地联席会议,开展军士生培养质量总结汇报,同时进行优秀院校经验分享,共同探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军地双方的专业带头人每年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和修订工作。为提高军士生的政治素养、军事素养和职业素养,学院每学年对军士生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培训,增强专业团队的凝聚力和教学能力。

学院建设了与军士培养相配套的教学设施和实训环境,购置与部队适配的一汽、二汽、陕汽、重汽等重型卡车和特种装备;建设有沃尔沃、常林重工等工程机械实训基地、小浪底校外大型实训基地和校内电子网络等专用实训基地,重点培养部队紧缺的重型车、特种车维修、网络信息、道路养护等专业人才。

但是,当前地方院校的军士培养工作与军士岗位技能、体能及综合素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走高质量内涵发展道路,深化改革定向军士培养理念和模式,构建“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基于军民融合战略视角下军士人才育人模式。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军士生需要赓续红色血脉、夯实体能基础、练就扎实技能,即从“红能、体能、技能”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

(一)政治素养要求专,红能培养精准度不够

军人的培养首先要以忠诚为魂。军士生不仅是一名学生,未来更是一名战士,又红又专是对一名军士生的基本要求。故军士生课程体系不仅包含地方院校普通教育课程体系,还要面向部队,开设军事基础课程和红色文化课程,地方院校教师在进行部队管理、安全保密、军人心理学、国防教育和党史军史教育等军事基础课程教育时,讲授深度和内容的动态调整不够专业,专业课程思政精准度不够。所以地方院校要引进真正经过部队淬炼的军士干部,承担校内军士生的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准确把握安全保密教育等课程的讲授深度和准确度。通过校外国防教育实践基地承担军士生的党史军事教育任务,夯实军士生忠诚为魂的思想基础。优选德才兼备的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提高专业课程的开发能力,根据军士的不同军种、不同岗位落实精准课程思政,提高军士生政治素养、赓续红色血脉。

(二)军士体能要求高,“三能”平衡点把握不够

军士生在地方院校学习时长为2.5 年,在此期间要实现红能、体能、技能的飞跃进步,为入伍做准备。红能是根本、体能是基础、技能是核心,体能达标是军士入伍的测试项目,许多学生重体能训练,导致上课精神不集中,技能水平差;有些学生重红能,轻技能;有些学生重技能,轻体能;这些不平衡致使学生入伍后,在部队发展周期短,个人成长有限,也增加了军队人才的培养成本。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把握“三能”平衡点,地方院校还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军地联合反馈沟通,找准平衡点,为部队输送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军士人才。

(三)岗位需求多元化,技能岗位匹配度不够

军士岗位要求军士素质复合化、知识多元化、技能精细化,但部队对地方院校的指导多以会议沟通为主,缺乏军民融合平台,导致地方高校在军士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与军士岗位技能需求的匹配度还有所欠缺。搭建军民融合平台,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目标更贴近岗位需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利用共享资源,随时学、随地学,应对岗位调整,提高技能岗位匹配度。

二 军民融合战略视角下军士生培养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2012年开展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高校有11 所,2022 年全国定向培养军士院校增至48 所。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用“军士”取代了“士官”称谓。定向培养军士的迅速外扩,表明军士需求量的增大,而称谓的改变则是淡化“官”的色彩,强化“兵”的本色,是军事力量和兵员质量的重心由“官”向“兵”转移,必将催生新质战斗力[2],为地方院校培养军士创造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新机遇

1 部队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

随着工业4.0 时代的到来,部队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武器装备向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军士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军士岗位工作不仅需要“精技术”,熟练操作武器装备,掌握装备的检查、保养维护和维修技术,还要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式提高作业效率,提高战斗力,提高胜仗率,军士还需要“能指挥、会管理、善组训”。部队现代化为职业院校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加速提升“四化”与专业融合、培养复合式军士人才带来了新机遇。

2 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带来的新机遇

地方院校职业教育与部队的职业教育殊途同归。部队院校教育军事氛围浓、体能训练精、技能更贴合岗位;地方职业院校的教育更具开放性、职业性,校企合作的运作更具普遍性、多元性,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具复合性、灵活性。在军地联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构建集“发扬院校特色教育、联建对抗训练战场、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三位一体的新型地方军士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联合育人、开放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现代化新型军士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

(二)新挑战

1 军民融合机制新挑战

军士生由军地双方协同培养,但其在校学习期间,部队通常采用讲座等形式进行培养,现场指导较少;军地双方会议交流的对象多是士官学院或专业负责人,基层教师参与沟通少,课程标准不完善,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不易验证。军地双方对于军士生培养理念、培养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军地反馈机制、监督机制、教师培养机制、校校联合竞赛机制等军民融合机制有待建立并完善。

2 教师队伍建设新挑战

定向培养军士的专业课程多由地方院校教师担任,教师缺乏党史、军史、军种文化教育,导致课程思政教育与部队文化存在差异;教师缺乏集体教研、分析、诊改,导致军士集体成长规律与教师个体化总结存在差异;教师缺乏军队岗位锻炼,导致所授知识技能与军士岗位需求存在差异。为了满足我国部队现代化快速发展,对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新挑战。

三 军民融合战略视角下“三能共育、四维全息”的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军士人才育人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军士人才培养要依据军士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聚焦强军目标,满足国防、军队建设和备战打仗要求,满足军士全面发展、长远发展要求。定向培养军士以培养专业技术军士为主体,聚焦“三个面向”,重塑军士培养理念,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下“三能共育、四维全息”军士人才育人模式:通过军地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构建军士人才的“红能、体能、技能”育人体系,抓好“一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一院(士官学院)、一库(教学资源库)、一基地(实训基地)”四个维度的育人途径,确保军士“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一)育人目标:高素质技术技能军士人才

军士身份及工作岗位决定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红能为魂、体能为基、技能为要”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教学标准、教学实施全方位改革人才培育体系,重构军士生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召之即来、忠诚为魂”“来之能战、体能为基”“战之必胜、技能为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军士人才。

(二)育人机制:军地融合和校企合作双育人机制

1 军地融合、校校联训

军地融合、校校联训是人才共育的制度保障。军地加强协作,建立军地联合、校校联训制度,融入产业发展需求和部队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对抗训练、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搭建起学生管理与军人管理相融合、校园文化与军营文化相融合、思政教育与军政训练相融合、学生评价与部队评价相融合的军民融合平台。

2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培养途径,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打造师资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推进1+X 证书认证,实现岗证赛课互通互融,将军士的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相吻合,实训项目与岗位技能相吻合,技能证书与部队需求相吻合,竞赛精神与战争精神相吻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亮剑的战斗精神。

(三)育人体系:三能共育

1 永树忠诚为魂

红能是根本,是“愿不愿干”的问题,是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军士最根本的素质。信念坚定、听党指挥是军士灵魂,通过课堂教学与课下领学相结合、主题教育与参观见学相结合、仪式化教育与氛围熏陶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引领,强化“军魂”意识,筑牢信仰之魂,培养军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牢固树立从军报国之志,深刻领悟“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责任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英雄血脉,保障军士“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2 筑强体能之基

体能是基础,是“能不能干”的问题。部分军士新生在入校集训一个月后,由于心理素质原因、抗压抗挫折能力不足,选择退出军士队伍,这就是不想干、不能干。体能是增强军士体质、稳固战斗力的基础,是军事斗争和未来作战的必要条件。体能训练需要制定可行、有用、能持续的训练方案,通过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科目训练同步、基础体能训练与队列教学指挥同步、方阵组合训练与心理行为训练同步,提升军士的心理素质、筑强体能基础,全要素培养“兵心、兵味、兵样子”。

3 固牢技能为要

技能是核心,是“能不能干好”的问题。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打胜仗的保障。习主席要求军士“要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努力做大师傅,带出好徒弟”,技能是军士的优势和特色,是面向部队、履职尽责、建功立业的核心;技能要硬要熟,熟能生巧、巧能创新,在实战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面向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强师才能出高徒,技能强是能否传帮带、教出好徒弟的资本,是面向未来培养继承者的力量。技能培养要理实一体相结合、教学竞赛相结合、岗位证书相结合,构建多维度技能目标,实现科技强军、人才强军。

(四)育人途径:四维全息

1 精选教师,组建教师发展中心

教师是行为规范的示范者、知识传播的践行者、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教学团队是军士培养的关键,军士生教学团队通过内培外引,搭建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军士教学团队。通过军民融合平台、问题征集、师生座谈、师生互评、教学诊改、数据分析,发现军士成长中主流、显流、常流的思想特点和显性成长规律,挖掘支流、潜流、变流的思想特点和隐性规律,制定合理的措施、方法和手段,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军士蜕变;定期开展专家讲座、教师论坛、比赛指导,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教材开发能力、比赛应变能力,并通过分享优秀教学组织实施案例,提高教学实战教学能力,推动三教改革,支撑军地人才培养;进行党史、军史等专项培训,促进教师内化并将“红色精神”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相结合,实现精准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技能自强、职业自豪、文化自信”的信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2 精准定位,成立“书院制”士官学院

士官学院是学生生活、训练的大熔炉,以学生为中心,负责思想教育、体能训练、业余活动、军事竞赛、日常生活等专业技能训练之外的在校军士生工作。士官学院要以“立德树人”为军士人才培养的根本,以“为国育才,为战育人”为方向,立制度、强思想、练体能、富生活、常竞赛、创氛围,打造立体化教育教学环境。加强日常管理,强化作风纪律养成,推进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培养服从指挥、令行禁止的行为习惯和军人气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引领,强化“军魂”意识,筑牢信仰之魂;按照“四会”教学模式对单个军人队列动作和班队列的训练科目进行统一规范,提升军士生队列素养和指挥能力;鼓励军士生发挥特长,弘扬个性,练就过硬军事本领。队长要通过信念带兵、科学带兵、以情带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部队优良的传统传承发扬,严格组织军士训练,在生活上和军士生同吃同住,参与各类业余文化活动,释放训练压力,增进师生感情。通过立体化教育教学环境,营造军营氛围、培育军旅情怀、形成军人作风。

3 精心设计,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军地资源要素共享[6]。作为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挥所长,深入部队调研,问需于部队、问计于官兵,开发具有定向培养军士特色的教学资源,军地、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基于“能学、辅教”的功能定位,针对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社会用户和部队官兵等用户需求,以“课程设计系体化、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素材资源颗粒化”为理念,建设各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推进数字教育化,让丰富的学习资源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岗位履职、紧贴职业发展,供用户自主按需选学,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格局。依托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联动教学资源库,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不同军种、不同地区、不同教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参与”的教学理念,创建个性化课程,采用“MOOC+SPOC+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深度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如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已建设成“一个专业园地、八大课程资源中心、四大特色栏目”的资源体系,资源库素材总量12 160 条,题库17 545 条,开设职教云个性化课程949 门、MOOC 学院课程55 门,为军士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撑,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同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倡导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规划教材、立体化教材、活页教材和数字化教材等优质丰富资源应用于教学,进行课堂革命,全面推动三教改革,提升军士职业特质、专业品质、创新素质。

4 精准规划,建设开放型教学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场所,是推动军士理论转化为实践、知识跃升为能力、课堂延伸至战场的培训基地。地方院校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军地联合将核心岗位、技能证书、技能大赛与课程融合,重构融专业文化、专业基础、专业实训、技能大赛、创新创业五个层次为一体的“实用、辅教”实训架构。依据实训架构,围绕教学设计,梳理实训教学资源,将实操实训和网络云体验、桌面式虚拟实验、沉浸式技能训练、虚实结合式岗位实训相结合,多方协作打造“四模式”实训标准,指导软件开发、教师授课,实现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训,持续提升实训教学效果。对军士生实训效果进行全方位跟踪考核,形成“重过程表现、重实践能力、重创新素质”的多元化实训评价体系,利用VR、AR 等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功能,和实操教学相结合,多人协同控制、评价、记录学习过程,形成面向全民教育、社会服务,军地、校企共建共享的开放式实训基地。

四 结束语

定向培养军士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为国育才,为战育人”为方向,不断加深军地协作厚度、扩展军民融合广度、提升教育培养高度,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下“三能共育、四维全息”军士人才长效育人模式,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培养“能指挥、会管理、善组训、精技术”的优秀军士生,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军士实训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全国首批定向培养军士开始招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军士人才任用与管理对策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合格的军士
南京明孝陵成功申遗15周年“明代军士”穿越巡游帝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