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学科“3+1+2 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12-12 04:18:12项林英
高教学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本科生研究生学术

项林英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控制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施的是本科和硕士“分段式”培养模式。各阶段根据全日制正常年限设置一般为本科生4 年制,硕士生3 年制。因此,一般从学士到硕士按部就班完成学业,最终获得硕士学位至少需要7 年时间。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大环境下,这种单一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特别是它不利于选拔、培养高层次拔尖的学科创新人才,导致培养过程的不连续性与碎片化,不利于长周期的科研领军人才的培养。

一 控制学科“3+1+2 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为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国内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一直试图探索、尝试不同的贯通人才培养模式[1-3]。清华大学最早在1993 年开始实施本-硕连读模式。随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国内各高校也在部分专业实行连读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等。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9 年首次实施“研究生人才储备计划”,使优秀本科生通过选拔进入该计划,作为学院研究生储备人选。由此可见,“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近年来各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对其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简称“控制学科”)所提出的“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贯通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通过各阶段的统筹安排,加强课程的连续性,避免课程的重复学习或因考研找工作而中断学习研究,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学生的培养周期和学制;通过强化科研训练,加大指导力度,能保证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控制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已经积淀了相当的学术底蕴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当前教育转型新背景下,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拔尖创新的控制科学人才,才能满足学科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构建的“3+1+2 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旨在为东北大学控制学科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卓越拔尖创新人才。该模式符合教育和人才成长、培养规律,有效衔接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促进了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的有机融合,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人才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带动学科发展,大力推动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二 控制学科“3+1+2 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与举措

(一)明确贯通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机制

从优秀的本科生中遴选出综合成绩靠前的学生,培养思想境界高、学术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前沿、科研独立性强、敢于挑战难题、挑战权威的高素质卓越拔尖创新人才。

采取“3 年本科+1 年硕士课程学习+2 年硕士论文工作”的培养模式。第1 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第2 年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学生的选拔工作,学生自愿报名,并通过多元化的标准择优录取,特别要注意对于成绩落后但有较大科研热情的那部分学生的选拔。进入到该体制下的学生,与普通模式下的学生一样,仍需要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并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在此之后,学生可进入到下一阶段的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部分课程可考虑同时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实现真正的贯通,避免雷同课程多次学习的问题。学生在第5 年进入到科学研究阶段,通过与导师沟通,确定研究方向并着手撰写学术论文。该培养模式避免了培养环节的冗余,降低了培养的时间成本,有助于提高控制学科人才的培养效率与质量[4]。

(二)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3+1+2 本-硕”贯通人才培养要求把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通盘考虑,制定一体化的培养方案,采取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同步进行的方式,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要围绕精英化控制人才的培育模式,调整本科的学习时间,科学设计课程安排,保证学生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动手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优化本硕课程体系,注重各阶段的有效衔接,按照课程内容、课程层次、课程逻辑对课程进行贯通,减少重复课、课程内容重复的虚课,形成本硕“一张课程表”,实行跨层次、跨学科、高弹性的灵活选课机制[5]。要紧紧把握控制学科的发展前沿,把新时代控制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贯通式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依据,在课程的时效性、基础性、交叉性等方面发力。通过论文讨论班、学术讲座、学术竞赛等环节,促进课程学习与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间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6]。

“3+1+2 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是在分段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历史较短,由于认知的差异,会造成各培养单位理解不一,在执行上出现无序现象,不利于整体发展及被认可。就目前而言,笔者所在的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分属不同部门,由教务处和研究生分院两个机构分别管理。各部门和机构的工作人员之间要合理分工,劲儿往一处使,形成合力,同心同力,为共同创建、完善、发展“本-硕”贯通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模式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制定科学的制度,执行严格的培养过程管理,从入学、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到中期考核、毕业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都执行严格的制度,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大科研引导

在本科阶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拟在第2 年第1 学期结束后实行学生和研究生导师双选,给每名本科生配备本科生导师。本科是打基础的阶段,是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利用本科生学习热情高涨等特点,实行“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三早”措施,对于部分学生可提前让其加入感兴趣的研究团队,在此过程中,不断磨合,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挖掘其科研潜力,从而确保高质量的研究工作的产出。在实施过程中,导师应针对学生个人特点和特长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与学生的讨论确定学生的研究方向以及所需要学习的相关课程,包括对学生思想道理、心里素质、科研素养、人文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资源丰富,能保障贯通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与实施。通过充分利用各项经费,支持教师邀请国(境)外合作伙伴来校讲学和从事合作研究工作,可以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通过实行“1+X”导师制(一个主导师和多个副导师),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科交叉优势,有利于学术生态环境构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创建一种多元化控制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强化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将学生主动找导师交流的次数作为衡量学生科研兴趣的一个隐形指标。

笔者以招募“科研小助手”的形式,让大二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训练,实现跨越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笔者所在科研团队经费充足,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教改项目,人才专项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充足的经费可以资助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拓宽学术视野;聘请国(境)外专家来校讲学或开设短期课程、开办暑期学校等,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给予获得科研成果的学生一定的科研奖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笔者所指导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 收录的期刊论文,公开和授权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保研资格继续深造[7-8];所指导的研究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of Network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等。

(四)加大国际交流培养,拓宽国际视野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特点。“3+1+2 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应尽量与传统的模式实现无缝连接,普通学生加入贯通模式或贯通式学生退出该模式,都应该尽可能的动静小一些,这样不至于让退出的学生自信心受挫,也不至于让入选的学生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该模式只是为部分优秀学生提供一个更多元化的学术交流机会,例如资助学生去北美知名大学访学,参加控制领域顶级学术会议等,均不失为“本-硕”贯通国际化培养的重点资助方向。

国际交流对于学生的学术生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刚步入研究领域的“菜鸟”而言,通常是没有自信的,开会时不敢举手发问,会后不敢找人交流讨论,自己上台作报告时战战兢兢,但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在自己还未完全成熟时,勇敢地走出国门,积极交流,才有可能最终成长为一代大师。希望着当自己有一天成熟时再与别人进行交流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那一天可能始终不会到来。因此,“本-硕”贯通培养模式要积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尽早地走上国际舞台,争取每个人都能作一次学生报告,甚至可以将这一条作为贯通式学生某阶段的刷选指标。

在培养方案中将“国际合作与交流”纳入必修环节。该环节设置专门学分,依据参加高水平大学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境)外联合培养项目、国(境)外短期出访、暑期学校、国际组织实习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报告等进行学分认定,保证本硕学生在学期间至少有三个月以上的出国(境)访学经历,有效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

(五)完善考核分流机制,健全奖助体系

建立健全选拔、考核和分流淘汰机制,完善奖励机制,为“本-硕”贯通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9-10]。

第一,设计科学的遴选机制。选拔贯通式连读生的时间不宜太早,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适应大学的生活并逐步了解个人的学术兴趣,也给选拔机制更多的时间、数据去考核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潜力、科研意志等。本文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计划在第2 年第1 学期结束开始选拔优秀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己经在经历大学生活一年多,对个人的定位、人生目标会比高考时看得更加清楚,个人选择更加理性,对专业的学习动力也会更加充足。

第二,完善考核与分流淘汰机制。制定中期考核和动态分流机制,对于未能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回归到普通培养模式,并顺利获得学位,从而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并确保贯通式培养模式生源的稳定性,也保证贯通式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三,完善奖励机制。激励制度是“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润滑剂,设计出一套与贯通模式相一致的、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的奖助体系十分重要。为保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奖助体系应该在学校、学科的基础奖助体系上再加一层砝码,加一层保障,保证有潜力的优秀苗子不必忧心个人的生活支出,不需考虑个人的家庭困难,使其可以真正地静下心来专注于科学研究,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对于入选“3+1+2本-硕”项目的学生,设置“本-硕”贯通培养专项奖学金,在本科阶段,按照学生的学术成果给予学术奖励,并定期拨出一定经费,用于学生的出国交流等;在研究生阶段,学校可适当提高贯通模式下的研究生的待遇,可与博士生看齐,亦或者介于普通模式下的硕士生与博士生之间。

需要指出的是,“3+1+2 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是冀望从优秀的本科生中选拔出有兴趣、有能力、有希望成为控制学科顶尖人才的苗子进行贯通式的培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避免过于侧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的问题,深入地改革学生的选拔方式,将成绩作为一个参考依据,但不是唯一的参考依据,从考核方式等方面着手,真正选拔出对控制学科发展有裨益的“超级人才”,避免让一部分有天赋但成绩不佳的好苗子与贯通培养模式失之交臂。此外,部分学生可能由于贯通式培养年限短,“性价比高”,尽管对科研没有兴趣,但为了更早地拿到那张硕士毕业证书而选择了贯通式培养模式。尽管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它对学生本人以及贯通式培养模式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破坏了该模式的设立初衷,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就业发展。因此,一定要在退出机制上下大功夫,尽早把这部分功利的学生筛选出来,让他们回归到普通的培养模式下。

要建立健全选拔、分流和培养机制。在生源选拔上应该更灵活一些,不宜过于看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应该从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潜力、创新意思及人文素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实行中期考核制和动态管理制,对未通过考核的学生实行分流淘汰制。导师应全方位多方面地关注学生的平日生活、就业取向和学术修养。学生应不断增强理论功底和学术修养,广泛阅读专业论文,多动手仿真甚至搭建实际控制平台,认真思考在学术论文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知行合一,与世界各地的控制高手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学校可以拨出部分经费,专门资助学生参与控制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例如CDC、ACC、IFAC 等,让学生尽早地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培养学生认真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修养、陶冶个人的学术情操,提升个人的学术思想境界。

三 控制学科“3+1+2 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国内贯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与启示,并结合东北大学控制学科的优势与特色,构建适合控制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3+1+2 本-硕”贯通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方式是以“精英教育”为理念,是对控制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具有专业性强、成本低、连续性好等优点。通过项目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条件,使优质生源早日脱颖而出,尽早成长为控制学科的领军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对于控制学科人才的需求,并促进东北大学控制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在该模式下,新入学的本科生首先需要在3 年内完成控制学科本科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接下来的1 年完成控制学科硕士生培养方案的课程学习;最后2年,学生选定导师,并跟随导师完成硕士阶段的科学研究工作。该模式下的学生采取定期选拔,定期淘汰的机制,学生自愿报名并顺利通过选拔的,可进入到该模式。每个学期会对学生进行考核,淘汰/分流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学生亦可主动选择退出,并回归到原有的培养模式,通过考核的则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该培养方案可有效地降低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并可保证控制学科研究工作的连续性、伸展性,是当下控制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有益探索。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东北大学的优势学科,在2022年第五轮双一流评选中被评为A+。为了保持当下控制学科的良好发展态势,突破学科的壁垒,提高本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其具备与北美一流大学的研究生竞争的实力,是当前控制学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东北大学控制学科实力强劲,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本科生、硕士生培养历史长,培养体系完整,培养制度成熟。本文从完善培养机制、优化课程体系、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大国际交流、完善考核分流和健全奖助体系等方面构建了“3+1+2 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符合学校“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符合控制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可行的、有益的、必要的。笔者为从事多年教学和科研的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经验。笔者的实践经验及成功范例表明,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值得尝试的。

四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各高校实施“本-硕”贯通人才培养的现状,探索出一条适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3+1+2 本-硕”贯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丰富和完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科竞争力、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突出控制学科的领先地位,发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对其他学科的牵引作用,并为其他专业、学科构建“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11-12]。可以预见,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控制学科是迫在眉睫的,它有助于造就一大批新的复合型的控制人才,从而有效摆脱控制学科研究的固化、两级化趋势,有助于促进控制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最终满足国家特别是东北地区对于控制、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本科生研究生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学术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