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平,陈芊芊
(喀什大学a.新闻传播学院;b.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语言具有人力资本、信息、认知、心理等多种属性,能够通过提升教育、获取知识,提升“造血”能力阻断贫困动因;[1]能够凭借其作为知识、信息、文化载体的功能,助力乡村人才、文化、产业、生态、组织振兴。[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国务院办公厅2020 年9 月14 日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要“继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大幅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农村普通话水平,助力乡村振兴”[3]。2021 年12 月23 日,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联合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指出,重点要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集中力量开展推普攻坚行动,巩固推普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聚焦新疆喀什市乡村,掌握推普攻坚工作的基本状况,并针对当下所存在的不足,探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对策,为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程度和质量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调查主要从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听说水平、学习路径和困难以及语言态度等方面进行。
调查对象为喀什市多来特巴格乡T 村、阿瓦提乡H 村的村民,其中T 村97 人、H 村82 人,共计179 人。样本信息如下:
1.年龄结构
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在五个年龄段:20 岁及以下、21-30 岁、31-40 岁、41-50 岁、50 岁以上,主要集中在21-30 岁、31-40 岁两个年龄段,其人数分别占样本总量的65.36%、18.99%。见图1。
图1 被调查者年龄结构分布
2.受教育程度
被调查者的教育文化水平有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等,以初中、高中(包括中专)为主,其人数分别占样本总量的69.27%、15.64%。见图2。
图2 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分布
调查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帮助下进行,两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的人员作为翻译,全程参与实地调查。
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问卷是集中分发问卷,在调研人员的指导下当场填写并收回。访谈采取“一对一”半结构化的方式,与被调查者进行,了解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态度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调查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自制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水平、学习路径和困难以及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态度等观测点。为避免人为的干预,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调查前未向被调查者告知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尽量使被调查者在自然的状态中接受调查。
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定量收集数据和访谈的定性收集数据。数据的统计利用EXCEL 软件进行频数和百分比统计。
由表1 可知,国家通用语言在各交际场所的使用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工作、劳动场合>政府部门>巴扎>医院>家。
表1 在不同场所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情况
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与交际场所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体来讲,交际场所要求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的程度越高,交际者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比例就越高。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比例只在50%上下浮动,最高只有64.80%。
如表2 所示,与五种人群的交际,按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不同民族的陌生人>本民族晚辈>本民族平辈>本民族陌生人>本民族长辈。
表2 不同交际对象之间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情况调查表
根据表2 不难发现,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会根据交际对象是否能运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或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高低而选择相对应的交际语言。虽然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情况与年龄有关,其实仍然是与交际对象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高低有关,因为随着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及,农村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越来越好,且表现为年幼者比年长者好。
国家通用语言的水平,一般从“听、说、读、写”四个维度考量。鉴于本次调查对象是乡村群众,只考虑口语交际的“听”与“说”。按照五级量表,将听力水平与口语水平分为五个等级。见表3。
表3 国家通用语言听力口语水平调查表
表4 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路径调查表
从表3 可以看出,就整体而言,被调查者的国家通用语言听力水平高于口语水平,而且口语表达流利程度为一般的超过一半比例,这说明被调查者的口语水平集中于只能进行一般层次的交际,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路径此题为多项选择题,总占比会超过100%。
被调查者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方式途径呈分散状态。国家和政府在乡村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一条重要途径;手机和电脑等新兴网络媒介也有助于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被调查者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有组织的被动学习居多,而主动自觉学习的比例不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2016 年12 月起在全疆所有的行政村开办农牧民夜校,为农牧民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国家惠民政策宣讲和实用就业技能学习,夜校是农牧民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主阵地。
2.学习国家通用语言遇到的困难
此题为多项选择题,总占比会超过100%。
由表5 可知,在制约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因素当中,“说得不好怕别人笑话”是主要因素,占50.84%,“没有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交际环境”的比例为22.35%。这说明,被调查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际的意愿不强烈,也不是必需的,从而导致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际信心不足和语言使用环境长期处于变化不大的状态。“精力有限”的比例为31.28%,这与被调查者进行一对一访谈的结果相一致,他们中的多数人认为因忙于生计而分担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致使无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这正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存在的工学矛盾。
表5 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制约因素调查表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它的社会功能。语言的功能可以分为交际功能、思维功能和社会文化载体功能。从语言功能来看,国家通用语言比非国家通用语言承载的信息量大、社会的需求量大,更有利于使用者增强交往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些在被调查者中得到了证实,调查表明,被调查者有积极的国家通用语言态度,主观上愿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并表示能投入时间,他们认为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便于与他人沟通交流,能更好地就业、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量。但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不是来自个体内在的动力,而是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顺利完成与他人的交流等外部动力。
2018 年1 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精准聚焦,切实发挥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4]。在国家政策保障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喀什市乡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在政策落实、农牧民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识、促进农牧民就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
农村地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主要对象是青壮年劳动力。一般来讲,他们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者,外出务工或从事农业生产是他们的主业,女性还要承担家庭事务,照顾孩子。如果要村民在务工和生产劳动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之间进行选择,那么他们一定是把务工和生产劳动放在第一位。虽然村民对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较好的认识,主观上也愿意参加“夜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但常常会因务工或农事繁忙而耽误,有时还会因心里想着家里的事而心猿意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客观上导致村民出现“应付”的情况。因此,不可调和的工学矛盾,导致了他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时间和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南疆农村人口占比大。喀什市有11 个乡镇,乡村人口占比为52.97%。虽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的时间较长,但针对乡村农牧民开展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是随着对语言在脱贫攻坚中产生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而逐步加大力度的。总的来讲,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能力普遍偏低,且局限于一般性的交际,还有较多青壮年劳动力无法流利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没有达到普及要求的数量。调查显示能听懂的比例不到45%,能说得流利的比例不到35%。因此,乡村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青壮年劳动力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低的“存量”问题。
村民系统性地、有组织地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主要是“夜校”,但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也不能做到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差异化,总体来看大多是为学习而学习。虽然进行了“普通话+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期达到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双提升”,但这类培训主要是企业自行组织的培训和人社部门委托企业举办的培训,学习总量不充足。这些培训根据从事种养殖业、短期零散务工、长期外出务工、自主创业和园区产业工人等工作特点,分成多种培训类型,但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与职业就业技能培训高度融合的培训不够多,这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可用于社会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材主要有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教你学汉语——情景会话即学即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手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辅导教程》。除此之外,还有自编教材,如广东援疆前指驻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工作队编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教材》和喀什地委组织部喀什地区农牧民夜校办公室编印的《农牧民夜校国语教学教案》。很明显,供选用的教材数量较少,相应的教学辅助资料缺乏,贴合群众生产生活的教学资源和针对行业特点的推普学习材料欠缺,尤其是适用于“国家通用语言+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农牧民“夜校”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任务主要由“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或村幼儿园教师等人员承担,没有专业教师。他们当中有的具有较好的国家通用语言表达能力,但缺乏语言教学的基本技能;有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还没有达到合格要求,只是具有相对较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因此,农牧民夜校的师资来源并不稳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技巧无法满足语言教学的需要,有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是匮乏,有的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无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村民具有多种社会身份,孩子的父母亲、父母的子女、职场上的工作者、“夜校”的学员等等,需要承担来自家庭、工作、学习等多方面的压力,易导致焦虑、烦躁等情绪,影响学好国家通用语言的自信心,甚至出现畏难心理。此外,由于村民认识到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所带来的价值,迫切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在急于求成的心理与现有实际水平存在差距时,沮丧、苦恼等情绪随之而来,对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有的甚至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再者,乡村的语言环境也是影响自信心的一大因素,村民在与家庭成员,尤其是长辈以及与其他村民交流时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存在“因说不好国家通用语言怕别人笑话而不愿说”的情况。这种语言环境不利于自信心的树立。
2020 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仍然存在。贫困问题解决的关键不仅在“治”还要在“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建立长效稳定的脱贫防贫机制。[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提出:“脱贫地区要聚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要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而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开展好这些工作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6]
现阶段喀什市乡村地区推普工作仍存在不足。为进一步加大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度、提升普及质量,防止返贫、致贫风险的发生,应当针对急需改进的地方,精准发力,发挥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最大功效,建立乡村地区贫困群众语言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7]
工学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村民出于农业生产、外出务工的需要,就会挤压占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时间,致使“工”与“学”不能做到兼顾,从而产生工学矛盾。然而,“工”和“学”都是不可偏废的,“学”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也可以促进学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两者兼得的角度思考,理顺其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村民自身主动性,调动多方积极参与。在教学方式上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以“集中培训”为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村民进行有组织的培训,抓实“农牧民夜校”和“企业员工讲习所”两条渠道;以“分散自学”为辅,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环境,在交际交往、工作劳动和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集中培训时,布置自学的任务,并要求展示,对自学效果好的给予表彰。在教学内容上,将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技能培训紧密融合,让学习者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得上所学内容,通过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进一步加大以“小手拉大手、学讲普通话”活动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释放学校推普成果的“红利”,惠及学生家长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四条规定:“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8]政府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主体,需要为农村劳动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解决资金、教师、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语委要负责从宏观上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政策制定、实施规划、达标评测等工作,把各方力量凝聚起来,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人社部门要负责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技能”培训,帮助劳动力在学习技术技能的同时,掌握生活和生产基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就业能力和就业技能“双提升”。共青团要落实好组织志愿者到乡村开展推普志愿者服务。妇联要联合中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学讲普通话”活动。村委会要负责组织所辖范围内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训,按计划、分批次减少国家通用语言不达标者的“存量”。企业要负责自己员工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保证人人达到要求。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分类实施培训。村级“夜校”常态化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围绕村民日常生活需要设置培训内容,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满足村民使用普通话进行基本日常交际需要,同时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融入政策宣讲和感恩教育之中,为村民创造使用普通话的良好环境,达到“学中用”“用中学”的效果。
企业“讲习所”坚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将培训与企业生产经营、高质量发展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工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满足工人在园区工作、生活,能使用普通话正常进行交往交流,同时掌握生产劳动技能,达到园区工人基本素质的要求,实现从农牧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语言能力是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重要的人力资本。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从事生产劳动的智力因素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在劳动力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9]劳动者的语言能力是劳动者技能的外在体现之一,拥有更好语言能力的劳动者可能会选择更好的工作岗位,从而获得更好的工资收入。[10]根据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实际需求,人社部门要组织相关行业部门围绕实用技术和职业就业技能,设置多种短期专项培训,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贯穿技能培训的全过程,开展“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发挥语言的经济效能,激发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生动力,帮助劳动者在学习技术技能的同时,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就业能力和就业技能同步提升。
教学资源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11]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资源的运用能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加。针对当前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政府部门应组织力量研制具有行业特点和贴合人民生产生活的视频学习资料和易操作且实用性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线学习平台,以便于农民群众自主学习;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人员出版配套的学习资源,编纂贴合群众生产生活的教学资料和符合行业特点的学习材料;数字产品在推普时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政策指导,贴合重点区域的人群需求,不断迭代学习内容,助力不同阶段的推普工作更为有效的落实。
虽然集中培训是农牧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主要渠道,但是也存在“工学矛盾”,因此灵活自学是提高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需要有管用的办法激发农牧民的自觉,主动找时间、抽时间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一方面建立考核评价制度。相关部门研制专门适用于农牧民青壮年劳动力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各级各类责任主体按照“自己培训,提出达标验收申请”的原则,在一定的时限内分批次组织农牧民参加测试,最终完成达标任务;对表现优秀的优先推荐外出就业岗位、就业技能培训和应用技术培训等;是工业园区务工工人的,向企业建议提高工资待遇。另一方面建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表彰制度。设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对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中表现突出的县、村(社区)和个人给与物质和精神奖励。挖掘学用国家通用语言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的先进人物事迹,通过媒体平台宣传,组织现身说法,教育引导农牧民学语言、转观念、拓视野、强技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工作并将其放首要位置,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的乡土人才。夜校是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主阵地,要发挥其作用,提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首要工作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村委会确定夜校授课教师,稳定教师队伍,并由政府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由高校或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负责实施。二是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的高校将该专业学生派送到南疆农村进行语言实习,承担夜校授课任务,解决当前师资紧缺问题。三是补充教师,政府面向社会招募该学科优秀的中小学退休教师充实夜校教师。
相关研究表明,成人学习的心理障碍并非来自智力因素,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诸如态度、自信心、价值观等。[12]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村民为成人,已经错过了语言习得的最佳关键期,因年龄的增长导致身体生理机能退化,记忆力、感觉知觉能力、体力各方面均有所下降,以致个体感受外界事物的准确性、灵活性下降,遂捕捉信息、对信息的加工、整理没那么及时。[13]心理障碍较大程度影响了村民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那么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教育村民用积极态度对待当前的学习困难,引导村民深刻认识学习语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终身的,学习中存在困难也是正常的,但学会了则是终身受益,帮助村民树立学好国家通用语言的信心。二是授课教师指导村民制定近期、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要求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以便于外出务工,而是除了经济振兴之外,文化、文明等方方面面都要得到长足的发展”[14]。民族地区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充分认识农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按照“一地一策”“一类一策”,精准施策,重点突破,“有的放矢地把推普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以推普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产业兴旺、文化繁荣和治理体系建设”[15]。通过推普和文化学习提升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促进语言文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相融合,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挖掘农村经济新增长点;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现代文明的理念,转变思想观念,融入现代文明生活;通过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教育培训,培养出有专业知识、有语言文化素养的技能型、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等各类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乡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管理人才;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与乡村治理体系完善相结合,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乡村面貌,服务推进农村党建和村务管理,助力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有效推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