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视域下中国钢琴音乐探究

2023-12-11 12:06:27董虹倩
艺术大观 2023年32期
关键词:民族化

董虹倩

摘 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文明古国,不同民族的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百花齐放,而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进程主要是以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为线索,结合中国音乐史学、声乐理论知识,成熟运用作曲法和演奏技法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从民间传统哲学入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风貌。本文简述了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进程,随之详细叙述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具体表现,最后重点强调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意义,意在助力民族化视域下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探究历程增砖添瓦。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音乐探究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2-00-03

中国钢琴音乐涉及民族传统、地域人文、调式流派等多个内容,是在钢琴音乐的基础上展现出中国的民族特色、风俗特点等内容。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是现阶段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大方向,是作曲家们积极推崇的一种创作方式。民族化的钢琴音乐与中国传统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对音乐的各个领域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国钢琴音乐简介

钢琴音乐是全球音乐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来自西方的音乐艺术,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算真正地融入中国音乐的发展。中国本土音乐以包容谦逊的态度接纳、学习、发展此类优秀音乐,历经近百年的挫折与繁荣,终是顺利地孕育、萌芽和成长。即便中国钢琴音乐的步伐走得仍是缓慢,但能够稳扎稳打地迈好每一个门槛。从西方钢琴音乐、中国钢琴音乐、钢琴乐器制造、钢琴演奏理论知识等多个角度交叉研究,探索发现符合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道路,通过历史验证结合民族特点根据国情现实需求,留下诸多璀璨耀眼激励人心的音乐作品。时至今日,中国钢琴音乐仍在不断发展,并以民族化为基础展示中国独有的风格,以求在音乐历史的洪流中书写难忘的记忆。

二、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进程简述

(一)钢琴音乐民族化开始时期

萌芽开始期间(1910-1929年),西方音乐思潮悄悄地进入中国打开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大门。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充满热情的爱国音乐家们更掀起了一场盛大的新音乐运动,这是西方钢琴音乐艺术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也使得中西方音乐相互交融[1]。在如此乱世下,现实世界的摩擦与碰撞并不影响音乐艺术领域的繁荣发展,音乐家对中国化钢琴音乐创作不断深入探索,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送别》《春游》《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乃至当代的中国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也预示着中国钢琴音乐的春天正在前来的路途中。

(二)钢琴音乐民族化成长时期

钢琴音乐的创作,虽然大家在创作手法上各不相同,但全国各界民众团结一心使当时的钢琴音乐创作表现出共同的特点,即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2]。彼时的中国钢琴音乐多数基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调式,强调以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与排列结构为基础,再运用我国民族音乐特有的加花、合头、合尾等手法丰富其表达形式,实现乐曲建构的延伸拓展性;在和声写作处理方面,音乐创作者们没有过分崇洋媚外更没有闭门造车,而是调和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西方音乐风格间的矛盾,巧妙的应用和声配置,推进我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历程的探索,形成一种独特的和声风格,展示宏伟庞大的东方特色;在音乐编写方面,我们擅长运用行云流水般的旋律自由地编制淳朴、动听的复调织体,展示出西方复调技术和与中式思维融合的巨大潜力。

(三)钢琴音乐民族化繁荣时期

钢琴音乐创作繁荣时期大概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1950-1966年),国家面貌和民族状态皆是焕然一新,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和钢琴音乐教育事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钢琴音乐的创作工作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空前盛况,艺术工作者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中西音乐相融合,“西学中用”的知识理论观点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正逐渐踏上正轨。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重视起音乐教育工作的正规性和专业性,这一举措培养出了大批音乐人才,杰出的人才力量更大幅提高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水平。第二阶段是1966-1976年,为使钢琴音乐能够存活,钢琴家和教授开展了自救行动,以钢琴改编创作为主要特点,演奏传统乐曲、民歌小调以及革命歌曲,使原本被埋没的质量优异的民族音乐重现人世,广受民众的好评,继续推动钢琴音乐的民族化进程。第三阶段是1977-1999年,中国钢琴音乐实现了“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过渡,新思想新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活跃[3]。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创作态势尤为突出,钢琴音乐家大胆借鉴西方作曲技术,结合我国民族风格进行創作,开创中国钢琴音乐新风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通道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和多元性特征也更加明显,伴随着人们对民间音乐的深入研究,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空间更为宽广,技法更具新意,形式更为多样,发展更为成熟。

三、民族化视域下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表现

(一)和声语言的融合

近年来西方音乐的和声方法可以概括为:和声思维复杂化、和弦结构多样化、和声进行自由化以及调性观念扩大化四大板块[4]。打破了大、小调式对和声处理的长期影响,采用中古调式、五声调式、某些民族的特殊调式、泛音音阶、全音音阶、十二音阶等其他调式与音阶,为和声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还应用四六和弦与不协和和弦,打破传统的三度叠置原则,改为追求不协和的、粗糙的和声效果,促使和声中的音响尖锐化、紧张化与复杂化;还有以自然音体系的各音做各种自由组合处理和声等方法。而中国音乐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音乐的调式调性,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五声、七声调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五声调式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在民族调式里叫正音,除正音外还有清角、变宫、变徵、闰四个偏音;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增添两个不同的偏音就是我们所讲的七声调式[5]。采用五声、七声调式进行音乐创作,能够明显地体现我国民族特色,是我国特有的和声处理方式。如此看来东西方音乐的和声处理方式差异很大,但两者也还是有能够融会贯通的地方,作曲家多用两者共通的音乐意境和相似的音响效果,以中国民族调式为主体,避免西方和声体系的“不伦不类”,以西方和声方式模拟具有民族特色的东方音色,塑造适合我国传统的民族调式旋律,中国钢琴音乐正逐渐形成有别于西方钢琴音乐的道路,从稚嫩迈向成熟,从国门走向世界。

(二)音色曲式的重塑

曲式就是乐曲的结构形式,西方钢琴音乐的曲式结构早在古典主义时期就已经成型,多数运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结构,强调的是严谨、规整、有序和逻辑性,致使其音乐发展循规蹈矩偏向理性逻辑。而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更侧重于抒情,更加注重于意境,曲式则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自由结构,主调音乐看似主导了感性音乐情感,但实际上是音乐的情感内容影响着多段散体结构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音乐会显得更自由。在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道路上,作曲家延续西方传统体裁形式的同时顺应了中国的传统习惯,创新发展了很多音乐组合形式,如集句、联句、集曲、联曲等,广泛应用于改编曲和原本音乐创作当中[6]。民族乐器独特的音色是我国民族音乐创作的特色之一,想将民族化落实到钢琴音乐作品中就绕不开钢琴音乐与民族乐器音色的融合,而在我国现有的钢琴音乐中,需要作曲家利用钢琴所独有的技术手段改变原本曲调,还原传统乐器音色并展示出来,通过模仿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可以最大可能地保留作品的风味、彰显民族特色,中西交融的演奏方式能使听众感觉到通篇流畅自然、美妙动听,这也正是钢琴音乐与我国传统乐器音色所结合的妙处。

(三)审美理念的改进

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音乐深深植根于各自的传统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自然也影响了各自音乐领域的发展。中国音乐体系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艺术体系,有着自己鲜明的价值理念,基于各方面的影响,我们向来重视和谐统一的友善思想,音乐上也讲究“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与思想境界,特别是对于音色的宁静、淡雅与幽远的追求,才是中国人所需要的那种“高、洁、清、虚、淡”的音乐美感。在改编传统作品时,应该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外来文化,尊重传统音乐的美学特点,考虑民族审美需求,在立足我国基础之上吸纳引用西方的复调技巧,将中西方音乐的写作手法进行交融,以求在钢琴音乐作品中展现出我国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独特的音乐理念,迸发中国的生命力,创作专属于中国钢琴艺术的优秀作品。

四、民族化视域下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意义

(一)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民族化发展真正实现了钢琴音乐的大众化,其作为一种贵族音乐传入中国时,并不是普通百姓能够真正享受到的音乐,这种情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没有较大的改观。主要原因是:钢琴作为西方的乐器饱含来自西方的审美和理念,与大多数民众的传统思想差别较大,普通大众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欣赏到钢琴音乐的美好。但经过我国许多优秀作曲家的共同努力,大胆尝试将钢琴音乐与民族音乐融合,创作出民族化的音乐作品。通过结合当代流行音乐和钢琴音乐,演奏大家所熟识的经典曲目,满足中国人的审美需求,提升大众对钢琴音乐的体验感,让越来越多的国人了解喜爱民族化的钢琴音乐作品,使中国钢琴音乐被更多的人接纳和认可[7]。

在民族音乐的创作道路上,我们不光要学习了解西方音乐,更要同西方音乐深入交流,以深厚的民族情感为灵感,以多彩的民族音乐作后盾,彰显钢琴音乐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生命力,推动了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自主认识到:任何民族的,都是世界的,只有这样民族化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在钢琴音乐民族化过程中,民族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都能看到钢琴民族化对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有效解决大众审美与高等音乐追求间的矛盾,消除中西音乐结构形式的矛盾,以尊重民族民俗为基础改编创作音乐作品,进而使其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必将是我国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作曲家和艺术家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念与信心,在传承民族的前提下创作出体现中国精神与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展示民族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奠定扎实的根基。

(二)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美学呈现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像一丝源泉焕发了传统音乐的新活力,运用新的音色和声重构乐曲线性结构,用全新的音乐效果唤起人们对曲调旋律的记忆,让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有了新的美学特质。通过巧妙的运用处理复调织体结构,丰富音乐编曲构架,使音乐作品更加饱满,感情表达更加充盈,将钢琴音色多变、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等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带给听众不同以往的审美享受和冲击,而这恰恰符合艺术的创新规律[8]。民族音乐作品通过钢琴重新演绎,不单单是再现和复原民族作品,更是对传统民族音乐的继承和肯定,这也成了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一大特点。再创作再挖掘的过程是对民族音乐的重新认识,是对民族艺术空间的再次拓展,是对新美学品质的探索,民族音乐也因此被钢琴音乐再次赋予生命力焕发光彩。而作为听众来讲,民族化的改变让钢琴音乐作品更加贴近大众生活,能融入人们的情感当中,使人们获得新的想象空间,产生自己的审美意象,拥有属于自己的体验与理解。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依靠符合国人的审美理念终会长久地发展下去并广为流传,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结束语

自古以来,中国音乐对外来乐器都有很强的兼容性,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是以传统、民族音乐为根基,用钢琴艺术来体现中国传统的精神风貌的碰撞行为。优秀的作曲家不断地尝试着把中国风格、民族韵味呈现于钢琴作品中,有意识地将钢琴音乐创作进行民族化处理,积极地推进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可见,音乐民族化进程的重要性。同时,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被大家看到和熟识,让中国钢琴音乐突出于时代共性,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赵飒爽,吕彦兴.论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创作[J].参花(下),2023(05):95-97.

[2]张淼.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J].戏剧之家,2017(12):84-85.

[3]梁茂春.百年琴韵——中国钢琴创作的第四次高潮(一)[J].钢琴艺术,2019(09):18-25+31.

[4]王安國.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孔丽.我国早期钢琴作品作曲技法民族化的追求[J].北方音乐,2016,36(06):10.

[6]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7]李春晓.从中国钢琴作品看钢琴音乐的民族化[J].黄河之声,2015(09):82.

[8]李莉.基于新文科视域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解读方式与演奏路径[J].黄河之声,2021(09):151-153.

猜你喜欢
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玩具世界(2022年2期)2022-06-15 07:37:28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音乐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8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2
挑战与自觉——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油画民族化教学的当代性思考
油画艺术(2017年3期)2017-05-21 00:56:54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手风琴艺术民族化推广项目”第二阶段正式开始
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统一艺术——冼星海的音乐思想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电影新作(2014年3期)2014-02-27 0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