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雕塑价值体系构建亟须解决两大问题

2023-12-11 18:23孙振华
中国美术报 2023年42期
关键词:雕塑家价值体系雕塑

孙振华

中国当代雕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一种具有全球化背景的物质化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套新的世俗社会的价值观。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当代雕塑中,一部分雕塑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对当代现实问题的批判态度;表现了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倾向的警惕和抵制。同时,也有相当多的艺术家则停留在大量社会现象的描述和玩味上,有的甚至在努力迎合、欣赏这种时尚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即使是对于那些具有批判精神的当代雕塑来说,仅仅批判也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当代雕塑需要建设新的价值体系。这是因为,一般性的批判,已经很难给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注入更多富于建设性的内容。也就是说,中国当代雕塑在继续关注中国的文化精神现实的同时,应该构建自身价值体系,积极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推动公共领域的交流和对话;在市场的条件下,促进积极健康的人格精神的培养,倡导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应该是中国当代雕塑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

目前,中国当代雕塑价值体系的构建亟须解决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让雕塑艺术和老百姓的生活建立联系,与老百姓生活的现实建立联系,建立起当代雕塑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关系。

在当代雕塑与公众的关系上,有两个面向:一方面要强调雕塑的启蒙作用,肯定雕塑艺术对公众的教育和提升作用;另一方面,雕塑家又要尊重公众的文化权利,鼓励公众的参与,当代雕塑作品必须贴近公众,介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雕塑行业组织、学校,特别是雕塑家共同努力来实现。

在二者的关系中,重要的是转变雕塑家的观念,处理好提高和普及的关系。对雕塑家而言,应该破除自我中心化的意识,强调雕塑的使命是为社会服务、为老百姓服务,一位中国雕塑家,如果你的作品不能满足中国公众的要求,不能把他们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我们如何能认定他是一位优秀的雕塑家呢?

第二,是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创新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传统有两个:一是近百年来在引入外来雕塑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现代雕塑传统,另一个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本土雕塑传统。

近百年来,从西方引入的雕塑经过几代中国雕塑家的学习、改造、融合,它们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雕塑的新传统,已经成为中国现代雕塑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今天的中国,寻找所谓“纯西方雕塑”“纯中国雕塑”几乎不可能。近百年来的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中国艺术家的创造,使中国雕塑和建筑、油画、交响乐等等一样,事实上成为一种新的中国文化形态,如果把它们拿到西方去,说它们是西方艺术,西方人也是不会承认的,他们也会认为它们就是中国的艺术。

20世纪以来,中国雕塑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雕塑艺术中已经形成了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的互补性关系,中国现代雕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吸收、借鉴西方雕塑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融入、继承、转化民族传统的过程。

因此,在构建中国当代雕塑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习惯的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传统也是构建的,不能一碰到创作上的问题,就说是中国雕塑家盲目地学习、跟随西方的结果,这种思想方式不利于对雕塑价值体系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雕塑家一直沒有忘记中国本土的雕塑传统。他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发展。

以意象雕塑为例,1995年钱绍武提出,要恢复写意的雕塑传统;2000年,吴为山正式提出写意雕塑的概念,并进行了大量实践,特别值得提出的是,2002年熊秉明、吴为山这两位雕塑家进行了愉快的合作,完成了南京大学的大型写意雕塑《孺子牛》,成为两代分别在不同地区从事雕塑创作的艺术家殊途同归的佳话。

写意雕塑概念的提出和创作实践,充分说明了它是一种中国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恰好是伴随着中西雕塑的交流、借鉴的过程进行的,而不是在二元对立的状态中实现的。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以来,中国雕塑界中国古代雕塑的整理、研究、运用还不够充分。在目前中国的高等雕塑教育中,专业课程绝大部分当然是以西式雕塑作为基本的内容,中国传统雕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同时,大家都认为雕塑史论很重要,但实际上,在有限的雕塑史论课程中,主要也是偏重西方,相对忽略了中国古代的雕塑史论,这是中国高等雕塑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正视问题,澄清认识上的误区,是构建中国当代雕塑价值体系的必要前提,本文所提出的两个问题,正是为了这个目标所作出的努力。

(作者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猜你喜欢
雕塑家价值体系雕塑
巨型雕塑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雕塑家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