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问题分析及实施建议

2023-12-11 18:26谢伍一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五育劳动教育县域

【摘要】本文以玉林市陆川县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生、家长及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分地域、分学段调研,从中分析学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劳动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劳动素养评价等方面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县域 劳动教育 “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8-0008-04

劳动教育通过发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颁发了加强劳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为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劳动课标》),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劳动教育规划、劳动课程建设和劳动教育评价等指明了方向。在以上政策背景下,笔者以玉林市陆川县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生、家长及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以劳动教育的四大核心素养为主要调研内容,分地域、分学段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为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提出建议。

一、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基本情况

为了使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笔者选取了陆川县4个乡镇的6所中小学校(含城区温泉镇的陆川县初级中学和世客城小学、城郊北部米场镇的米场镇中心学校和米场镇新民小学、城郊西南部沙湖镇的沙湖镇初级中学、县城最南端古城镇的古城镇第二初级中学)的学生、学生家长及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对2 238名学生、1 678名学生家长、395名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以问卷调查数据为样本对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进行分学段分析。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相适宜的劳动能力、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学生的劳动观念评价中,41.85%的小学教师、23.22%的初中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强,45.64%的小学教师、49.76%的初中教师认为學生的劳动观念一般,12.51%的小学教师、27.02%的初中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弱;家长对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评价中,只有58.46%的小学生家长、64.41%的初中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养成了家务劳动的良好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劳动精神评价主要集中在认为孩子耐心不足、怕脏怕累、怕做不好、太懒不想做、没有时间做等方面,其中48.59%的小学生家长、38.46%的初中生家长认为孩子耐心不足。由以上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劳动观念较为端正,但是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等方面有待改善。

二、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启蒙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培养孩子劳动观念、使孩子形成初步劳动能力的启蒙者和熏陶者。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在劳动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长认可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但在劳动观念上存在局限性,在劳动评价上缺乏科学性

在对“如果学校准备开展丰富的劳动教育,您的态度是”一题的回答中,超过64%的家长选择了“非常期待,全力支持”,但有34%的小学生家长、32.62%的初中生家长认为“可以接受,但不要占用太多的学习时间”。这反映了家长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劳动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部分家长要求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致使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40.26%的小学生家长、37.33%的初中生家长会在孩子表现不好时惩罚孩子,让孩子去做家务劳动,这一现象可能会影响孩子在成长期对劳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甚至会因此排斥劳动。

2.家长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缺乏全面性

调查结果显示,84%的家长给孩子讲过有关热爱家务、热爱劳动的小故事,97.52%的家长给孩子示范过如何做家务劳动。这表明,家长在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中基本做到了言传身教。但是,在“除了家务,您带孩子参加过其他劳动实践活动吗”这个多选题中,有近50%的家长选择了“从未参加过”,说明家长更关注孩子家务劳动能力的培养,在其他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上并未重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缺乏全面性。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劳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承担着主体责任,发挥着教育主导作用。在学校层面,笔者主要从劳动课程开设、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调研,发现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一是劳动课程开设不足。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没有开设专门劳动课程的初中学校占比高达30.81%;每周开设有专门的劳动课程并能按时实施的学校在初中阶段只占52.13%,小学阶段为79.89%。在劳动课程开设不足的情况下,13.04%的小学教师、17.06%的初中教师表示“劳动课时经常被挤占”。

二是劳动课程所必须配备的资源不足。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劳动教材的配备率小学为66.85%、初中为50.71%;只有5.98%的小学教师、11.85%的初中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劳动教师,劳动教师的角色大部分由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兼任,劳动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在劳动设备配备上,只有31.52%的小学教师、17.54%的初中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劳动设备配备齐全,大部分教师认为学校劳动设备不足;36.41%的小学教师、66.82%的初中教师认为学校没有适宜的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在缺少劳动师资、设备及实践基地的情况下,开展劳动教育必然会受到限制。

2.劳动教育师资建设滞后

学校在劳动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劳动教师大部分由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兼任的情况下,在组织教师进行劳动课标的解读和学习上不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0.43%的小學教师、37.23%的初中教师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劳动课标。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情况的调查中,经常可以结合所教学科的课程内容来设计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目标和内容的小学教师只占45.11%,初中教师只占34.60%,劳动教育学科融合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3.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

笔者从问卷调查中发现,环境的保护和美化类劳动占比高达95%,说明大部分学校一致把教室清洁整理、校园卫生大扫除等作为主要的劳动实践活动。传统工艺类劳动及现代新型科技类、劳动职业启蒙类等活动占比不足20%。学校在劳动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上与劳动课程标准要求相差甚远。

4.劳动文化建设形式缺乏创新

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主要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内广播等途径进行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其他形式的占比较少。劳动文化建设形式单一,说明学校如何结合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以及劳动精神的熏陶有待创新、突破。

(三)学生层面

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树立责任感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虽然具有较好的劳动观念和态度,但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频率不足,劳动能力欠缺

调查结果显示,37.55%的小学生、46.05%的初中生会积极、主动地帮助家长做家务。在参加家务劳动的频率上,每天做家务的小学生占34%、初中生占31.08%,一周做2至3次家务的小学生占48.36%、初中生占48.92%,一个月只做1至2次家务的小学生占13.23%、初中生占16.62%,其余学生则从不做家务。学生在家劳动的频率较低,劳动习惯及热爱劳动的品质有待培养、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的调查结果与《2022年版劳动课标》学段课程目标要求相比,学生劳动能力普遍欠缺,在劳动创新能力及手工工艺等方面表现为参与不足、技能欠缺。

2.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存在城乡差异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设计了“农业生产劳动”的情境任务题,旨在调查学生在种植和饲养过程中的劳动能力、对关爱生命和遵循动植物生长规律进行科学劳动的观念、与他人合作劳动的意识等。如在“小动物生病了,给小动物喂药,照顾它”这一有一定挑战性的选项中,村级小学有78.95%的学生、城区小学有54.95%的学生、镇级小学有49.54%的学生选择可以做到,说明镇级小学、城区小学的学生在不畏艰辛的劳动精神上尚需大力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存在城乡差异,小学阶段城乡之间有一定差异,表现为村校较强、镇级小学次之、城区小学较弱;初中阶段城乡差距逐渐减小,只有在农事活动方面,农村学生明显高于城区学生。

三、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落实劳动教育目标的场所。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应该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突破口,以此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笔者结合以上调查情况及《2022年版劳动课标》的要求,对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一)劳动课程设置应做到“因材施教”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支撑,课程的整体设计要服务于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2022年版劳动课标》中,劳动课程分别设置了四个学段的进阶式课程目标,并且设计了三大类、十个任务群的课程内容。学校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根据相应学段的规定内容、具体要求、授课形式,开齐开足并上好劳动教育课程。

笔者认为,劳动课程设置应做到“因材施教”,“材”既是《2022年版劳动课标》中的课程内容,也是当地学生的劳动实际情况。学校层面要在遵循《2022年版劳动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劳动课程内容要求的基础上,编写出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学校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烹饪、手工、园艺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设计实施相关劳动实践活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种植能手等,到学校给学生传授劳动技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中的数字技术手段,优化劳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二)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应做到“因人制宜”

《2022年版劳动课标》在劳动教育总目标中提到,教师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经验解决劳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发展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开好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也要进行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针对一些学校专业劳动教育教师不足和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不理想的现实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学校统筹好校内劳动教育师资,在现有教师队伍中挖掘、发现优秀的劳动教育教师,发挥教师劳动技能方面的特长,同时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切实加强各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有机渗透。二是学校聘请专家型“能工巧匠”家长作为劳动教育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应用指导,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三是学校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联系本地劳动实践机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担任劳动课程指导教师。这样既可以补充校内专业劳动教育教师的不足,又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同时弥补学校劳动教育教师对未来劳动形态及其他新技术、新工艺等领域认知不足的缺陷。

(三)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应做到“因地制宜”

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实践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树立服务意识,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这才是劳动教育中立德树人的价值所在。《2022年版劳动课标》中提到,劳动课程内容因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结合陆川县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不足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灵活性原则。学校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校情、学情,建立相应的劳动实践区域,设计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并形成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美的劳动观念。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实行“班级劳动责任地”制度,在劳动教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时制宜的农事劳动;校园场地狭小的学校,可以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设计、制作等方式去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技能。学校可以创建“农产品超市”“工艺品超市”等,方便学生将劳动成果在“超市”中出售,将所得收入用于班级文化建设支出,以此形成独特的校园劳动文化。

二是联动性原则。学校要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互通互助开展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可以与家长、社区、当地企业联合,组织家校联合的劳动或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学生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创造劳动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开展校园厨艺大比拼活动时,邀请部分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有学习烹饪技能的机会,还能引导家长树立劳动教育观念、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学校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到图书馆、福利院等社会机构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劳动品质;等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符合劳动课程目标的要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劳动教育设备配备不足或没有劳动实践基地的问题。

三是适切性原则。城乡劳动教育资源存在客观差异,但各有优势。学校实施劳动教育,要结合各自的环境特点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开展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陆川县是农业大县,学校可以结合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及撂荒地专项治理工作,以“学校+农户”“班级+撂荒地管理区”等活动形式,适时引导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进行劳动协作、珍惜劳动成果等劳动品质。

(四)劳动素养评价应做到“因势利导”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工作,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和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要求。《意见》明确指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由此可见,劳动素养评价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教育课程普遍存在开不齐、被挤占的现象,学校和家长重视计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学科教学而忽视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其根源在于劳动素养评价及相应的量化指标未能有效建立。构建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是提高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笔者认为,开展劳动素养评价,学校可尝试以下做法。一是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调查学校、家庭、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内容。二是学习借鉴,“移花接木”。基于《2022年版劳动课标》,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借鉴其他学科素养评价的研究成果和综合素养评价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区内外比较成熟的劳动教育评价的做法,在遵循导向性、整体性、可测性、真实性等原则基础上,构建劳动教育评价目标精准、评价内容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指标体系。劳动素养评价应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和智能化新技术,探索即时评价和全过程持续跟踪评价。三是正向引导,“对症下药”。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统一的劳动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调动教师从事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学校设立学生劳动课堂及课后(家庭)考核与评价机制,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监测。

综上所述,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与新时代的劳动形态相适应,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使劳动教育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要求。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以及劳动习惯和品质,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随学.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9(26):13-15.

[3]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5):11-15.

[4]许秀文.劳动教育,点亮学生生命的底色[J].内蒙古教育,2020(28):35-37.

[5]廖辉.构建“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2-31(4).

作者简介:谢伍一(1975— ),广西陆川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改革及教师专业成长。

(责编 韦榕峰)

猜你喜欢
五育劳动教育县域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