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校本化建构与实践

2023-12-11 18:23陈宇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师生德育生命

陈宇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校本化解读

1.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对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其中“健康生活”的重要内涵就是让学生珍爱生命,其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近年来,从学术领域的理论探讨,到政策层面的文件指导,再到操作层面的学校课程、课题研究,生命教育已在国内生根、发芽。

2.生命教育的校本化解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栽培作物,是有生命的。由此可见,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生命对话的场所,教师必须在教育中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价值和生活方式,思考生命的意义,注入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价值,成就生命的辉煌。

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笔者曾在一所初中开展校本化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其内涵包括: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

1.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该校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校。因学校高中部拆并调整等情况,学校在规模、环境、师资和生源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

如何让这所老校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让校园充满生命成长的欢笑?如何让师生践行生命的价值?2019年8月到该校履职后,笔者认真梳理学校文化与历史、成绩与经验、改革与发展等问题,和师生形成共识:通过研究和实践生命教育,为师生生命成长赋能,发展好教师,培养好学生,管理好学校,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成为有“生命活力”的欢乐校园。

2.师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生命教育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本质追求,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形成了生命教育的办学主张:倡导教师要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路;鼓励学生要幸福生活,生命成长,全面发展。

就教育主体来说,学校要通过生命教育实践培养敬畏生命、懂得生存、幸福生活的真实学生;塑造爱学生、有激情、善学习的活力教师。“敬畏生命”就是要教育学生明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它还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我们要敬畏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爱护生态环境,维持人类的延续;“懂得生存”是要求学生了解生存规律,提高生存能力,培养生存意志;“幸福生活”是要求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拥有感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

三、生命教育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学校从环境营造、制度建设、德育涵养、课堂改革四个方面入手,让生命教育在办学实践中扎根,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1.营造生命教育环境,打造适合生命成长的校园环境文化

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育人的基础,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通过绿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校园的景和物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生命教育环境。如在学校门口竖立篆刻有“生命教育”的石碑;在校园的橱窗里开设有关生命教育、耐挫教育的宣传栏;在校园内开辟一片生态园,通过种植蔬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命成长的艰辛;在班级文化栏展示学生的风采,让校园环境充满生命的活力。

优化人际环境。校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调查表明,“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学校在校本化的生命教育中提炼出教师观:爱学生、有激情、善学习。其第一要点“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师德高尚,为人师表,尊重学生,让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生长,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懂得互相尊重、关爱他人,形成崇高的生命品格。

净化心理环境。心理环境的营造是新时代生命教育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学校专门成立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并开设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通过心理普测和心理咨询活动,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校内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2.落实生命教育制度,形成适合生命需求的学校制度文化

校本化生命教育的制度落实是形成适合生命需求的学校文化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尊重全体生命成长的制度文化,需要以师生共性的发展和对个性差异的尊重作为原则,涵盖在校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例如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多元化,学校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目标的差异性评价细则,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收获快乐和兴趣,满足个体生命的差异化需求;又如分层制定学生行为管理制度,对于行为管理能力强弱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讓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会进步的快乐,让个性化的生命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3.创建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德育体系,提升学校德育品质

创建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德育体系,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核心。学校将德育课堂、德育活动、德育评价整合为生命教育的三大基础阵地,让生命教育进入课堂,渗透到活动中,落实于评价中,让学生在德育中追求生命发展的张力。

学校利用德育课堂的主阵地进行生命教育理论知识教学,通过每周的班会课、心理健康课、升旗仪式等阵地传授生命教育知识,让师生在生命教育中共同成长;通过每学期的“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主题演讲、“关爱生命,守护成长”手抄报制作等主题活动的开展,将生命教育渗透进德育活动;通过每年一次的学生生命规划活动,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涯、工作生涯、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等三维途径进行规划,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历程有明晰的思考和研究。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培养心理素质;学校通过制定大课间活动方案,以热身运动、自编操、身体素质练习、放松练习、操后小结等五部分为抓手,在规范化、细致化、趣味化、常态化上提高要求,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生命教育的德育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澈心灵,唤起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助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进而塑造学生和谐的身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张力。

4.基于生命教育实践“真实课堂”课改,涵养课堂生命力

立德树人的课堂应该追求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价值观。为让课堂充满师生生命成长的活力,学校积极创新,基于生命教育实践“真实课堂”。“真”即求真、存真,在课堂教学上体现为追求符合生命、生活及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实”即务实、实在,在课堂教学上体现为追求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通过“真实”的追求进而融入生命教育的目的,使教育主体达到生命健康成长的自觉。

学生层面。面对具有选拔性的中考机制的影响,“真实课堂”着力解决三个现实问题:一是解决教师课堂内的限时讲授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二是鼓励学生大声表达,勇于展示自我,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三是探索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参与中提升“发展力”。

教师层面。通过积极构建并实践“真实课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创新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寻求促进学生生命力发展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在实践的探讨和反思中促进自身的成长,使教师在“真实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中塑造“专业力”。

“真实课堂”课改实施近三年来,学生在“真实课堂”主体参与中提升“发展力”,教师在“真实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中塑造“专业力”,学校教学质量在“真实课堂”实践中稳步提升。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生命教育既是一种理念引领,更是一种建设途径。积极践行生命教育,可以给学校发展注入生命力,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让学生敬畏生命、懂得生存、幸福生活,实现学校和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师生德育生命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麻辣师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