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熟年人群视角下的社区终身教育景观设计
——以北京翠微社区为例

2023-12-11 02:39周俊吉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3年22期
关键词:翠微终身教育老龄化

周俊吉 丁 可

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养是未来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1]。国家政策和学术研究倾向于从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等相关角度来应对老龄化问题。但大多数老年福祉存在误区:老年人只能被动接受帮扶与福利,无法激励老年人学会享受积极的晚年生活。老年是全新的阶段,会面临不可预见的人生挑战,急需“准老年”⸺熟年人群去适应。

在生活重心从社会到家庭的过渡中,社区是熟年人群的基础生活环境,规划并建设养教结合的社区环境,不但能帮助其适应老龄化生活,而且可以通过社区教育来实现代际互助,充实精神世界,进而促进熟年人群积极健康老龄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 社区中的特殊群体:熟年人群

1.1 定义与人群角色

“熟年族”泛指45 ~64 岁之间的族群,作为“承上启下”的部分人群。其共同特点是事业有成、生活稳定,基本没有生活负担,思想成熟,身体机能正在逐步向老年过渡,生活的重心转移到更关心自身的生活质量。但与传统老年人相比,其代际压力更低,身体状态更好,能够在社区教育与活动中扮演更多的角色,与其他年龄段人群产生互动,促进代际共助的同时提升自我认同感。

1.2 熟年人群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熟年人群作为中年与老年的过渡人群,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变老的焦虑同时出现在这一人群身上,因此,可以把熟年人群比作“火种”,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发挥余热,带动他人。熟年族有着传授与受教者的双重角色,丰富的人生阅历让其作为传授经验知识(年轻人与老年人)与人生知识(年轻人)的长者,但对于人生这一完整课题,其又是年老者与新生代的“学生”。这种新旧知识的传承往往发生在社区生活场景中,所以熟年人群与其他人群的相互学习过程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完善,熟年人群承担着社区人际交往的主要连接作用。

2 社区景观与终身教育的关联

2.1 社区景观现状

社区景观场地主要包括社区绿地、居住区内公共场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宅间场地和社区道路附属场地5 类。目前社区景观普遍有以下问题:植物层次单一,可识别性差;人性化设计较少,功能单一;居民的保护意识单薄;需大量的养护工作[2]。

2.2 社区景观需求分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对社区景观需求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5 类需求:健身锻炼需求、休憩观赏需求;无障碍需求;休闲娱乐需求、交友聊天需求、社区参与需求;智能服务需求;学习自我完善需求。

2.3 社区景观与终身教育结合设计的可能

2.3.1 客观环境

便于获取的学习资源能够提升老龄化人群接受社区教育的效率和积极性。社区是人们开展日常生活和大部分的交往活动的容器,因此,在社区中设计可达性强的学习性场所、规划引导性的便捷道路,可以使老龄化人群更容易进入到社区学习的氛围中,为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结合提供客观环境基础,填补养教机构和日常生活环境之间的空白[3]。

2.3.2 主观能动

现代老年生活的重心放在家庭的营建中,忽略老年人自身的需求,老年阶段的教育意识淡薄,而且老年教养机构和社区环境是割裂存在的。且社区养老以提供老年人生活便利为主,并没有起到鼓励老龄化人群重拾成长之心。通过在社区绿地景观中融入教育化设计,激活机械式模板化的老年教育,使居民日常生活的片段与社区教育息息相关,营造终身教育氛围[4]。

3 社区终身教育景观设计基础

3.1 社区终身教育景观设计组成部分

3.1.1 复合的植物景观

老年人群身体机能下降会带来感官迟钝,老年人更偏好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此外植物蕴含着生机,对其心理会产生积极引导,同时良好的自然景观也能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因此社区终身教育景观的植物配置应多植花卉、彩色叶植物,结合景观小品形成多重感官刺激,丰富使用体验,增加社区教育的趣味性。

3.1.2 有趣的步行空间

社区日常生活中,目的性不同的步行空间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以通行功能为主的道路需要明确的引导性和可达性;而漫步道需要一些短暂停留性空间。在终身教育的视域下,可以在道路中设置偶然性的学习型景观,丰富社区教育的形式,提升社区景观的系统性。

3.1.3 舒适的活动场地

逗留、休闲、交往是活动场地中发生的主要行为,场地设施的舒适性、位置与交往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为社区教育提供了保障性场所,且弹性的休息场地更能适应人群活动的需求。

3.2 社区终身教育景观设计原则

3.2.1 以人为本原则

社区景观设计是为人提供良好居住环境与生活服务,除了基础功能,还应考虑对人产生的感官影响,保证景观资源的均衡性和社区教育的公平性;社区教育与亲景空间的有机结合,使居民在社区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3.2.2 生态原则

改善居民生态环境是社区景观设计目的之一,通过自然环境与人工设计有机结合,融入社区教育理念,遵循当地的自然风貌,因地制宜地设计,形成更完善的社区生态格局。

3.2.3 美观原则

社区景观是居民对生活环境的直观感受,应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使居民在生活中享受审美的满足,对居民的行为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社区教育的进行是潜移默化的,美好的景观能对居民的意识产生正向暗示。

3.2.4 寓教于乐原则

社区终身教育景观将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不着痕迹地营造多种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社区环境与教育相辅相成,这也是教育资源平等的基础[5]。

3.3 社区终身教育景观设计要点

3.3.1 日常需求:层次性、多样性

如果社区空间缺乏层次,会减少其对居民的吸引力,通过增加空间围合的层次,建立宜人的尺度感,会对居民的停留交往产生正向激励。因此,多层次、多样性的社区终身教育景观,既能中和建筑较大的高差感,也为社区教育提供丰富的环境。

3.3.2 寓教于乐:对话性、场景性

社区景观应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相结合进行综合和整体的设计,形成相互开放的空间。通过暗示性设计的置入,形成一种地域感,多种场所联系形成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景感,促进了多种邻里交往行为的发生,产生了社区教育的多重场景。

3.3.3 集体记忆:停留性、可识别性

通过建立可识别的空间围合为居民带来空间的安全感,有利于长期稳定的邻里交往的建立,也更容易形成互帮互助的关系,例如信用银行、多代屋等社区志愿服务机构。邻里关系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教育的认同度[6]。

3.3.4 持续发展:参与性、可持续性

调研发现设计目标翠微社区的景观缺少专人专时维护,且居民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升。通过可参与性的社区农园和可食花园的介入,提升社区生态环境质量,激励居民参与,促使社区环境持续积极发展,同时参与过程也成为社区教育的实践方式。

4 设计实践—北京翠微社区终身教育景观设计

4.1 设计项目的基本概况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社区包含翠微北里、翠微东里和翠微中里(原北京量具刃具厂职工宿舍)以及翠微西里(部队家属住区)。翠微社区人群以幼儿、学龄、熟年和老年群体为主。每天下午人群活动更加活跃,熟年人群活动较多,例如象棋和麻将,老年人更倾向于围观或者是独自晒太阳;工作日15:00 之后,孩子们陆续放学,场地活跃度提升,活动包括挖沙、打球、滑板等;傍晚之后,人们偏向前往翠微烟雨公园。从一周的情况来看,熟年人群和老年人群活动情况几乎不变,休息日会出现少部分较年轻一点的群体,场地活跃的活动情况会持续整天。

4.1.1 翠微社区空间类型

社区中的空间类型:第1,道路类型:社区外部是一级的城市道路,社区内部以二级车行道路和三级人行道路为主。第2,绿地类型:大量的楼间绿地、5 处公共活动绿地以及少量的公共设施绿地。第3,社区活动空间类型:主要有5 处社区广场作为主要活动场所,在较大的3 处道路交叉口形成自发聚集空地,此外还有中小学的3 个运动场。

4.1.2 场地问题

根据实地调研总结了12 个主要的场地问题:人车混杂;光照不均;停车不足;晾晒不便;垃圾搁置;社区基础设施老化;社区休闲棋桌不足;娱乐场地缺失;隔代教育缺失;人群活动场地占用;社区广场照明不足;人群交流缺失。

4.2 设计构想与设计策略

如图1 所示,本次设计以健康、参与、保障的积极老龄化理念为指导原则,重点聚焦熟年这个承上启下的年龄段人群,关注熟年人群的身心需求与社会诉求,以主要人群分布将社区空间集中整合为:熟与军(熟年与军队家属)、熟与幼(熟年与儿童)、熟与学(熟年与青少年)、熟与熟(熟年与熟年)、熟与老(熟年与老年)共5 个场地。

以场地设计与运营模式相结合,通过景观疗愈、人群互动等方式,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使熟年人群在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学习交流过程中,实现其自愈解压,可持续地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过程。

此次设计与传统老年友好社区的区别是更注重精神世界、人际交往、康养疗愈、社区参与和智能服务的需求,从积极老龄化三原则出发,通过建立人群间的互动,丰富社区教育类型和场所,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的社区终身教育景观改造[7]。

4.3 关注熟年人群的翠微社区终身教育景观设计手法

在大场地中,通过高差设计调整不同年龄人群的视线差,消解人群固有的视角差异,使得熟年人群与其他人群在心理上处于“平视”,拉近人群间的心理距离,形成平等互助关系。场地中的小空间成为偶然性小节点,丰富社区教育形式,增加熟年人群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的互动,促进代际共助,实现熟年人群的自愈解压。

4.4 关注熟年人群的翠微社区终身教育景观设计内容

以主要人群分布为依据,归纳出5 个设计点位:遇军、遇初、遇昔、遇己、遇终,在点位中设置适合不同人群互动的主题景观节点,满足日常需求的前提下,为社区教育的进行提供环境基础。图2 所示为5 个设计点位中的主要设计节点。

图2 主要设计节点(来源:作者自绘)

4.4.1 熟与幼

位于社区幼儿园北面的区域,通过调研发现,这片场地以熟年和幼年作为主要的活动人群。熟年通过对幼年的看护过程来产生治愈与满足感,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家庭责任与意义。因此,这片场地以认知花园作为社区终身景观主要形式,寓教于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避免自上而下的价值输出,拉近熟年与幼儿的心理距离。

4.4.2 熟与学

场地在翠微社区的中部区域,毗邻翠微小学,是学龄人群和熟年人群的主要交汇场地。学龄是建立自我人格的关键时期,需要长者的引导,熟年人群刚好担当这一角色。在这里熟年和学龄进行代际互助式的学习,产生新时代潮流和旧经验的碰撞,场地中设置多代屋和老少聚场,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交往场所。运动场和看台的结合保证了学龄对运动的需求。

4.4.3 熟与熟

场地位于社区内东面的一块小广场,在两栋居民楼之间,以熟年人群居多。在中老年过渡时期和社会角色转换阶段,除了继续成长和学习之外,熟年人群也需要自洽。通过镜墙和迷宫围合成私密、半私密、开放的空间序列,结合景观植物配置和社区农园,满足社区参与和交往兴趣,同时也为自我治愈预留了空间。

4.4.4 熟与老

场地位于社区医院南面,邻接保健科,故设置为以熟年与老年为主的活动空间。老年有着更多的经验与经历,熟年有更充沛的精力,通过信用银行的设置,建立起熟年与老年之间的互助关系,让其发挥各自的价值,也在心理上感受到老有所依,缓解因老龄化带来的心理压力。景观以疗愈花园为主,辅以社区农园与小围合性“课堂舞台”,为熟年与老年的互帮互助提供场所。

4.4.5 熟与军

位于封闭式管理的翠微西里小区,主要使用人群为部队家属。军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退休的军人心里依然保留着军区大院和属于那个年代的回忆,“软隔离”的社区特点对于退休干部群体的社会交流与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因此,保留了翠微西里小区丰富的绿地景观特色,设置游园式景观花园,将靠近翠微西里小区东门的硬质景观场地设为开放性地区,定期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能够让相邻小区的居民参观、学习、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使军区熟年价值得到体现,也将军区文化传播开来,消除了保护带来的“软隔离”。

4.5 小结

4.5.1 关注熟年人群的心理变化是积极老龄化的前提

目前大众更加关注老龄化的消极结果,而忽略了老龄化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风烛残年才实施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安老措施,对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来说可能“为时已晚”。处于老龄化过程中的熟年人群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和新事物的追寻是非常渴望的,因此他们是终身教育的主动力和转接人群。社区教育的介入,为社区绿地景观这一日常生活环境赋予更多意义—互相学习、尝试新鲜事物、人际交往等,增强社区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同时帮助熟年人群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过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教育和积极老龄化体系。

4.5.2 社区教育与社区绿地景观结合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延伸

社区教育独有的地域性和日常性,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且不可替代的部分,它不仅与每个居民自身息息相关,也与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社区绿地景观是人们日常交往活动的最主要场所,也是社区终身教育开展的基础。因此,社区教育与社区绿地景观的结合,为终身教育的进行开创了新的方式与途径,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社会老龄化现状和政策介绍、熟年人群概念界定、现有研究理论分析结合实地调研,以北京翠微社区为例,对终身教育与社区景观设计的结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一些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策略:以熟年人群为核心,建立与其他各年龄段人群的联系,促进社区交往行为,驱动社区终身教育的完善,以达到帮助人们积极面对老龄化为最终的设计目标。

猜你喜欢
翠微终身教育老龄化
长相思·别故乡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洪潮山水画作品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