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周期性特征明显激烈竞争下有投行主动摘牌

2023-12-11 01:40惠凯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3年45期
关键词:资额海通投行

惠凯

经历了2021年前的上市大年后,去年以来港股IPO市场周期性特征明显,投行竞争趋于激烈、员工规模精简,而伴随着投行格局的重塑,依托股东和地域禀赋优势的部分大型内资券商在港公司表现亮眼,比如内资投行中的中金公司就稳坐港股IPO保荐业务量第一的“龙头宝座”。

内资投行中,少数在过往几年依赖生物医药、房地产等业务快速做大的投行,目前正面临连续亏损和私有化摘牌压力,预期随着多家原排队A股的“衣食住行”类公司开始转向港股市场后,这些投行的基本面或会有所改观。

港股市场一直是内地企业搭上资本市场“顺风车”的主要选择之一,有大量优秀企业获准在港股市场上市,在资本补充、公司治理、品牌形象方面得到显著改善。受去年以来美聯储持续加息、国内二级市场持续低迷等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港股IPO发行未能延续往年的高景气。iFinD显示,2022年港股新上市公司约80多家,总募资1034亿港元;今年1~11月,有55家公司在港股上市,募资总额约为360亿港元。

港股一级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对投行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据iFinD数据统计,2021、2022年,港股IPO的发行费用总额分别是125.8亿港元、71亿港元,今年前11月为51亿港元左右。分析背后原因看,大型明星公司IPO数量的减少是重要因素之一。

2021年,快手在港股上市,募资额413亿港元,发行费用8.1亿港元,是当年募资额、发行费用最高的一家。2022年,天齐锂业港股IPO募资额也达到134.5亿港元,中金公司、招银国际作为保荐机构分享了发行费用的大头。今年,港股IPO募资额最高的企业是珍酒李渡,在中信建投国际、高盛亚洲的联合保荐下,募资额达53亿港元,其次是中金公司、美林、摩根士丹利联合保荐的极兔速递,IPO募资额达39亿港元,两家在港发行上市的公司发行费用分别是3.2亿港元、3.9亿港元。

在IPO保荐数量上,今年在港IPO业务量最大的是中金公司,独立担任了9家企业的首发保荐机构,其次是中信建投国际。不过,若考虑到港股多数IPO采用联席保荐模式,中金公司加上参与联席保荐情况,则年内实际共参与了18家企业在港IPO的保荐业务。

整体来看,中资投行在H股发行领域的排名已经逐步超越了欧美知名投行。

相较上述投行,也有个别投行遭遇到较大经营压力,比如海通证券国际化业务平台——海通国际,其往年港股业务量不少,和多家内房股达成多方面合作。2021年后,随着内房股风险频出,股价和债券跌幅较大,海通国际公告显示,在跟投亏损、计提信用减值等情况下,去年亏损了53.4亿港元。今年上半年,海通国际继续亏损7.8亿港元,股价也一度跌破面值。多重压力下,今年10月初,海通国际公告称大股东海通国际控股拟计划对公司私有化。

何以至此?公开信息显示,海通国际投行联席主席李克非2021年10月接受采访时表示,“海通国际牢牢把握近年中概股回归的契机,深耕TMT、医疗健康、EV等新经济行业。”但从上市后的走势来看,前几年港股上市的医药互联网等企业股价普遍有较大跌幅;另外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海通国际的境遇变化还和地产业务有关。早些年房企纷纷在港股融资,海通国际是不少房企的保荐承销合作伙伴。iFinD显示,房企融资高潮的2020年,仅当年11月17日、18日两天,金科服务、上坤地产、祥生控股集团集中在港IPO,承销机构都包括了海通国际。2022年下半年,这3家房企出现债券展期或违约。据腾讯财经等报道,海通国际重仓了不少出险房企的债券或股票。

海通国际也是投行中精简队伍较明显的公司。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初,公司员工达1200多人,最新只剩880人。而除海通国际外,国泰君安国际的员工总数同比减少也超过10%。近几年,国泰君安国际净利润波动较大,其2020年至2021年时年均归母净利润还超过10亿港元,而到去年则降至3392万港元,今年上半年业绩出现反转,录得1.3亿港元净利润。

据iFinD数据统计,剔除AH两地上市以及主要业务在内地的券商后,去年以来,港股上市投行和经纪商的员工总数从6900人左右减少到当前的6320人左右。

相较于内资投行的表现,昔日强势的国际投行群体有所“掉队”。据统计,今年以来,摩根士丹利亚洲担任了9家企业的保荐机构,在外资投行中名列第一,而其去年的IPO保荐业务是14笔;高盛亚洲今年只参与了4宗IPO的保荐工作,去年是9笔。UBSSecurities的保荐业务量从去年5笔跌至今年的2笔。

香港投行的裁员风波也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至今。今年5月,一家在港规模较大的券商启动了新一轮压降人力成本的行动,投行IBD、资管和固收部门是压降重点,部分部门的人员规模已经缩减到保留牌照要求的最低规模。6月,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先后曝出精简在港团队规模,内地企业融资业务是重点。8月,据媒体报道,瑞士信贷决定精减香港的投资银行团队,大约80%的员工因此而离职。

上述面临精简压力的投行以欧美知名投行居多,且IPO业务规模和份额有所下滑。比如高盛2020年保荐13家H股公司,既有百胜中国这样的消费类巨头,也有药明巨诺等生物医药行业的新经济明星公司;2021年高盛参与了百度、哔哩哔哩、京东物流、理想汽车等明星公司的上市工作。但去年以来,其重点保荐的腾讯音乐、BOSS直聘等公司都是以“介绍方式”实现双重上市,即只上市不发新股不融资,发行费用较低。

据了解,外资投行的压力和变迁,与前几年受热捧的生物医药、互联网等公司上市后的表现低于预期有关,外资投行的经营战略更青睐这些大额明星项目,但如今大额募资已经减少。可佐证的是,以高盛为例,其去年参与了9家企业港股上市的保荐工作,多数是生物医药疫苗、互联网公司和龙头物业公司,比如仅万物云一家公司的上市募资就接近60亿港元。今年高盛保荐的4家公司中有3家是医药和互联网公司,即药明合联、途虎、科伦博泰生物,募资总额仅53亿港元,发行费用总额约4亿港元。

还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主打内资新经济企业融资业务的精品投行在近两年表现不佳,比如曾为大量国内互联网、新消费公司融资上市提供服务的华兴资本控股,其主导或参与了促成滴滴和快的合并、腾讯京东合作、京东上市、美团收购摩拜等明星项目,自去年2月保荐的汇通达网络在港上市后,迄今再无新的港股保荐业务。

对于港股IPO市场的未来,有受访者表示市场是周期性的,港股潜在的IPO储备公司仍有不少。某券商保代肖先生表示,“一方面,随着今年下半年A股IPO政策优化,传统的‘衣食住行环保’行业登A股上市难度加大、节奏拉长,这些公司不少近期调整了上市路线图,瞄准港股;另一方面,今年有多家互联网巨头开始大规模调整架构和发展规划,一些增速较快、有扩张需求的子业务纷纷拆分,将来大概率会寻求港股上市。”

公开信息显示,不久前老娘舅、德州扒鸡、八马茶业等消费股A股上市申请撤回后,一些企业迅速启动港股上市。今年11月30日,深圳金融监管部门指导的“港交所上市企业座谈会”上,八马茶业、优必选、多点科技等“11家拟上市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此外,阿里集团今年也加速组织变革,旗下的阿里云、盒马鲜生等港股上市前景也一度被寄予厚望(注:近期阿里叫停分拆,IPO将有所延后)。

对于赴港IPO问题,前述保代认为,近些年不少地方政府和国企加大了资产证券化考察力度,在沪深交易所上市节奏延缓的情况下,部分不具备科技属性或业绩优势的国企也有可能转向港股。

今年11月22日,山西安装成功在港股上市募资6.5亿港元。山西安装的控股股东是山西国资下的山西建设投资集团,主业是工业工程承包,去年的营收为人民币128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2.12亿元,行业属性和业绩表现在A股上市面临一定难度。但在同样是山西国资背景的山西证券子公司山证国际和华泰金控香港的联合保荐下,成为港股不多见的国资IPO案例,其发行费用高达7266万港元。

据山西证券财报显示,山证国际2021年盈利超过5000万元,去年转亏4962万元,今年上半年续亏1500多万元。在未来港股IPO标的来源更加丰富下,有着股东和“地利”优势的内资投行,预期业绩有望好转。(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
资额海通投行
第十九届新财富最佳投行评选结果
第十五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爱它,就放它回家
海通集团内审质量提高途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