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连春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以德、善、美为灵魂的民族文化产物,这些文化内容与现代教育发展理念契合,也与新时代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相结合,其基本方向是推动教法创新,使得教学能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其基本层次包含教材和教学架构建设两方面,具体要挖掘并使用知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外在课程资源,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开展校外融合活动,并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大学语文而言,其本身既具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又可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实现对现有教学模式的调整、教学内容的补充,使学生在更高质量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综合素养的提高。本文基于此,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融合路径。
1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向
1.1 达到课程预设目标
在国家愈发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之一就是要深入实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传承目标。为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所传承的中华民族内涵和人文精神,让学生透过静态语言符号了解古圣先贤的政治思想、爱国情感,并以史为纲获得完整文学知识,强化自身德育素养[1]。
1.2 推动教法创新改革
由于大学语文是一门通识课,所以许多高等院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师缺少教学创新动力,学生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而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与大学语文课程相融合,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有推动教法的创新、教学改革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校要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着力改变教师评价方式,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引入教材内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与质量。教师更需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集体备课、教研基础上应用趣味诵读、多媒体教学、知识竞答比赛等吸引学生,让学生学好、用好民族语言、汉字,在语文学习中窥见灿烂的五千年国家、民族文明。
2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层次
2.1 教材建设
明确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还需要使这种建设是有层次的。而层次之一就是要进行教材方面的建设,基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使教学依据更为科学。
其一,学校要精选编写思路清晰、指导思想明确、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材。例如:徐中玉2015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既囊括了人格修养、人生态度、以史为鉴、浩然正气等有浓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文章、主题,又体现了大学语文学科的责任和担当,且十分注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尤其是,该教材使用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等找到仁爱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体现和价值,让尚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二,学校要在已选定教材基础上,从不同版本大学语文教材中提炼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经典、精品部分,用以设计校本教材,实现对既定教材内容、思想和文化的补充。比如:选取夏中义版的《大学新语文》做补充教材,尤其选择其中与新语文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分,致力于通过大学语文之魂、青春在呼唤、人文天地等倾向现代语文学习思维的部分,引导学生审视自我,在反讽与幽默之中以历史为鉴,以文化为目标,提升语文学习的理性思维品质。或者可以对已经应用的教材进行分析,分析其是属于经学类、蒙学类还是文选类,使用与之相对应的教材做补充,既使得大学语文回归通识教育的建设主线,又可以发挥其文化教育的作用[2]。
2.2 教学架构建设
其一,可以将整个大学语文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中包括语文能力训练、国学修养、文化艺术与审美、历史和人生等几部分;选修课则可以面向不同专业学生或不同语文学习基础的学生做调整。例如: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选修课就可以包括中华礼仪与现代文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三国演义》导读、艺术与生活等。或者面向语文基础能力较好或对文学话题更为感兴趣的学生开设坛经导读、佛教文化概论、中国文学地理等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不同的学习需要。
其二,还需要梳理清楚大学语文和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关系。可以根据高等院校教育定位或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增设大学语文教育等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使得大学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不再止步于发展学生初高中语文素养,而是能够培养专业的、专职的、能参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学术型人才。再通过这些人才反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工作,让未来的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本民族的语言经典,并获得实用的语言技能,通过该课程涵养人格、性情。
3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法
3.1 挖掘并使用知識内含的文化元素
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面发挥作用,首先要做到对教材所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使用。
比如,结合从《诗经》《易经》《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经典中截取的内容设置阅读、思考写作教学板块或综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做背景调研,了解这些选取片段及其出处的文化渊源,自选天文、地理、易经、佛经、民俗节庆等角度进行阐释。教师在前期不做过多干预,而是在课上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思考方向后对其进行引领。例如:语言为何与文化息息相关,相同的或相近的词语在古今文化语境之中有哪些不同,自己为何选择了该角度用以阐释文章或教材语篇。让学生不只是读文字,而是能够主动发现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3]。
3.2 引入外在资源扩充课堂内容
为避免大学语文课上教师过于侧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将语文课上成一堂文史课,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外在的资源扩充课堂内容,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或体验,引发其能动的、自发的思考。
其一,可以基于学生的专业特点或院校的定位,引入特定的社会、国家类教学素材。警察学院、刑侦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中就可以使用当代英雄模范案例,做教学延展和内化。可以让学生先解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本质,再给出现当代英模的例子,请学生古为今用,用传统的英雄精神、家国情怀解读现代国家之脊梁所蕴含的道德品质,让学生生成同理心、代入感,会自然而然理解语文知识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被动接受“道德教育”。其二,可以引入社会热点或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做课内教学的补充。比如请学生通过分析主流媒体网络宣传用语的变化,剖析文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激发其学习热情。
3.3 丰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展开形式
传统大学语文课堂模式下的教与学效率并不高,所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这种教学组织和展开形式也要做调整,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其一,探索诵读教学新方法。不要认为大学生就没必要再像小孩子一样有节奏、有韵律地读古诗词、诗文,而是要看到有感情诵读对学生体会母语文化魅力的价值。基于大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可以创造“诗乐舞”这一综合性诵读活动,将诗词与音乐、舞蹈联系在一起。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自行体会诗词、散文等的情感、意境,按照小组理解为诗文选择适当的朗诵音乐,编排表演动作,在班级组织诵读品鉴活动,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形象地感受诗文的思想、艺术和语言美。其二,要重视实践拓展活动,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比如在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拜谒古代先贤塑像,在塑像前吟诵、唱诵古诗词、经典。也可以和学生完成教材中记录到的蹴鞠、投壶等体育活动,感受古代文化精神。更可以利用书法、国画、雕塑、传统乐器演奏等校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滋润学生心灵。
3.4 积极开展校外融合式教育引导活动
高等教育不同于小初中教育,更加强调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动,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更好完成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的融合,就要基于社会资源和空间开展更多的校外引导活动。
比如课程中提及了雪中送炭、尊老爱幼等话题,引入了相关故事、诗文材料,与之相对应,教师就可以布置校外探索、社会调研等综合实践任务。请学生寻访身边的平民英雄,包括社区工作者、环卫工人、学校后勤员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仁者爱人的思想,透過真实发生的故事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或者致力于通过本课程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就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或节假日时间参观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或线上云打卡国家历史博物馆,从古代文献资料、文物古迹中了解国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国家在奋斗中所经历的曲折,使学生坚定破浪前进的意识,追随大的方针、政策定位自己的职业和人生[4]。
3.5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除教材之外最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教学资源,需要在融合式的课程建设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只有自己也是有情怀、有素养、有较高道德标准和独特人格魅力的个体,才能让学生更愿意亲近教师,进而接纳、认可本课程。
教师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结合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程展开形式,打破学生认为语文教师,尤其是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师相对刻板、保守的印象,从教师身上看到新语文的生命力,看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的活力,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走进课堂。教师尊重大学生的自主表达意愿,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就经典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进行辩证思考,无形之中给学生传递一种平等、仁爱、包容的精神,学生主动效仿教师,耳濡目染就会形成类似的气质。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学习、研究,提高自己对教材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剖析水准,能立足当代国情、学生学情展开教学活动,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4 结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当代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挑战、思考,也给予了教学创新以机遇,学校、教师都需要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进大学语文课堂观念指引之下,探索教材架构的新方法、教法改革的新方式、教学效果拓展的新方向,致力于让学生通过语文通识课程涵养情感,提升审美趣味。
引用
[1] 程琳.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J].华东纸业,2022,52(2):186-188.
[2] 张新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路径探究[J].才智,2022(2):84-87.
[3] 热依拉·司甘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时代报告,2023(14):114-116.
[4] 杨玲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417-418.
作者简介:郭佳(199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就职于河南女子职业学院;连春春(1992—),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河南女子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