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是互补、共生的,它们各自承担了不同的用途功用,相辅相成。要想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就不能压制其中的任何一方,应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注重对方言的保护,以保证语言社会运用中主体性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基于此,本文以德阳方言为例,指出如何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更好地进行方言文化的传承。如,可以通过专门立法将方言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升到国家意志高度;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力量,扩大方言影响力;从教育抓起,推动方言教育进入中小学校园,从小培养学生对方言的了解;推广方言载体,增加方言在文艺作品的应用等,以期为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落实提供参考。
0 引言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凡是有文字记载的地方,几乎没有不使用语言文字的;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言语行为”。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普通话的推广在消除人们语言隔阂、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尽管普通话能补充方言沟通面狭窄的缺陷,方便不同地区的人进行口语交流,具有易于推广的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普通话不是地方性的,而是全国性的。这就意味着,它代表着的是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无法表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1]。而方言则与之不同,方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它不仅对研究古代汉语、音韵有很大的帮助,在历史研究方面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同地区、同乡的人来说,方言更便于人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因为方言能增强同地区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但方言使用人数相对普通话而言是非常少的。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是这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得中文充满了魅力。
1 方言存在的必然性和意义
1.1 语言的多样性
语言本身就是从文化中汲取养分的,而文化有着包容性强、内涵多元丰富的特点。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不断发展,语言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不断有新词被创造和淘汰,地方方言的存在,可以成为普通话的有效补充。
1.2 地方方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随着时代变迁、人口流动,很多古代语言的内涵、音调都发生了变化,地方方言或多或少都保留了一部分古代语言形式,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有利于古代汉语语言学、音韵学的研究。
1.3 地方方言是情怀体现
地方方言可以增加地方认同感,能够很好地拉近同一地区两个人的距离。所谓“乡音未改鬓毛衰”,足可见中国人对于方言和乡音的情感。中国人最大的乡愁,莫过于传统乡音。因此,地方方言有其存在必然性,是承载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载体。
1.4 地方特色
地方方言中独特的音节构成,特色的发音形式等无不体现着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里以德阳方言为例,说明方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下图为普通话与德阳方言词语对比表(表1)。
表格中是一些德阳方言的表达。和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比起来,德阳方言似乎带着一些“泥土味”,展现的却是德阳地区特色的风土人情,代表着德阳地区的语言特色,传达着德阳人民鲜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1.5 窥探文化发展
德阳方言以中江话为典型。它不仅语音语调上跟普通话非常接近,而且还保留着不少古入声字,这些都说明中江话同南方汉语有着密切的关系。中江话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中江话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人认为它是来自外地的语言,他们认为它是由外地传入的,缺乏地方特色,因此对中江话持否定态度[3]。
从中江话的发展,可以窥探到历史、地理等多因素的作用力,是如何影响一门语言的形成的。
从历史上看,清代康雍乾三帝时期,清政府为了吸引外省人来四川,实行“湖广填四川省”政策。“湖广”是个泛称,实际上除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省份的人,福建、江西和浙江等省也有不少人迁到了四川。这些移民,有的在当地定居下来,有的之后远走他乡。以语言来分类,这些移民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来自粤闽语区;二是来自赣语区或客家话区,这里主要指湘南和赣北一带。一方面,他们的语言影响了中江县的语言。另一方面,这些移民中的多数人,经过了若干代的努力,才逐渐掌握和使用了当地的西南官话,但由于受各种语言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语音、词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也算是中江话的“前身”。
从地理原因看,中江属丘陵大县,地势低洼,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多深丘,广福至万福、冯店至集凤段为山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由于这里的群众多居住于偏僻山区,远离城镇和中心城市,常常“脚不出县城”,绝少对外来往,绝少与外界进行沟通,外地经济、文化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几乎没有作用。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大地上“朝夕相處”,按照旧日的模样活着,同时又按照旧日的表述说话。中江地区近百年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4]。中江话也就能在历史的发展中,始终保留自身的特色。
2 方言文化传承措施与建议
2.1 采取立法手段
法律代表的是国家意志。法律所具有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是其他许多手段不可比拟的。在方言文化传承上采用立法手段,可以将方言传承纳入国家意志。通过对方言的文化遗产属性进行认证,明确方言的地位和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人们对方言语言的认同感,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方言文化。
2.2 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力量
新闻媒介在文化传播方面有其固有优势。新闻媒体拥有极大的影响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形式越发多样化,拓展了社会大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新闻媒介能让大众更方便快捷地接受信息,降低了大众接受信息的门槛。同时,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文字、图片、音效的配合,能给受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2020年德阳市开展“方言推广大使”活动,让大使用声音为德阳“带盐”。只要会说德阳方言,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德阳的方言推广大使,用声音为德阳“带盐”。寻找德阳的“声音大使”活动由德阳市图书馆承办,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形式,即前期主要通过“云阅读”平台,让参与者在线上进行活动报名、注册、投稿,组织机构进行初步海选;后期联动各市(州)进行线下集中展演。该活动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的作用传承方言文化,具有创新性。作品内容要求以推广地方文化旅游、赞美家乡为主题,以当地方言为载体进行展示。该策划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有效传承当地方言文化,更是一次对当地旅游进行宣传推广的免费广告,活动举办之后,能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5]。
2.3 从教育抓起,推动方言教育进入小学校园
推动方言文化的长久发展,要重视教育的作用。其中对儿童的教育是传承与发扬方言文化的关键的一环。孩子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将方言教育纳入小学生学习内容,拓展他们对方言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对本地区方言的认同感。现在很多孩子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大城市里,只是节假日被带回家乡生活几天,因此存在着会听不会说的现象。由此,开展方言教育是一种让他们熟悉家乡语言的重要手段。推动方言教育逐步地进入小学教育系统,向学生介绍推广方言应用,对方言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
2.4 推广方言载体,增加方言在文艺作品中的应用
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历经百年,依然也有其价值所在。将方言文化纳入文艺创作当中,其所代表的文化现象便可长久留存。这也就是《左传》中所说: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中就运用了许多陕北方言。方言的运用不仅是对文化现象的一种记录,同时它的出现也能增强文艺作品的表现力。除了小说,音乐、戏曲等也是传承方言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德阳高槐村创建的民谣小院,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带动民谣音乐的发展,也实现了德阳话的推广。
3 推广普通话与方言文化齐头并进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各阶层之间使用的语言也存在着差异。文化在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因此有必要选择一种语言,让它作为可供中华民族人民使用的工具。语言文字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的语言形式,推广使用语言文字有其意义和价值所在[6]。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多,地域广,方言复杂。为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人民能实现有效交流,就必须有统一的语言规范。方言分歧是人民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共同语言——普通话的认识与理解,而且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推广普通话不仅可以减少方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能起到促进社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普通话将成为主要的交流工具。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提高人们素质,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
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二者同时存在于人民的生活中,执行公务、开展教学、公共场所的应用,不同区域人们的口语交流可以使用普通话,以免产生歧义或误解,回家后或同乡之间可以使用方言,更便于情感的交流和表达。另一方面,普通话与方言是互补关系。普通话可以补充方言沟通面狭窄的缺陷,扩大了方言区人们口语交流沟通的范围。同时,方言词汇也为普通话的基础词汇提供了不断得以补充、扩大的源头活水。普通话虽然是国家统一与发展的标志,但方言何尝不代表着某个地方文化。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产水平有所差别,各地区也自然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方言。这些方言承载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能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让普通话一枝独秀,所谓“一枝独秀并非春天,百花齐放才会春意盎然”,多种方言也完全是对普通话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语言文字,把推广普通话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求各地特别是重点城市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普通话普及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社会用语规范问题也就显得非常必要而迫切。说好普通话,不仅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窗口,也是个人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用语规范工作搞得如何,标志着这个国家文明、进步、现代化的程度如何。因此,必须大力推行推广普通话,使社会用语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前进。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交际目的,而且可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既有利于提高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也有利于加强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4 结语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保持汉语的多样化,也是保持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际上,母语方言关系着每个人的表达能力,左右着使用它的人的思维方式。所谓“语言是思维的符号”。很多人有过这种体会:当叙述某件事情时,使用自己家乡的方言词汇或者说法,既确切又形象,绘声绘色不说,甚至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但一旦涉及到使用另一种方言或者说普通话,想要将事件描述得与说家乡话的效果一致,就会觉得脑子转不过来,茫然不知所措,难以表达出完整深刻的含义,有时甚至出现歧义,让人难以理解。而如果不说家乡话,就会显得叙述枯燥,缺少灵动,表现力不足。这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该语言恰当的表达方式,所以思维逻辑紊乱。
有的人认为方言的读音不好听,讲方言听起来很土。实际上,语言好不好听不重要,普通话与方言之间不存在庸俗与优雅之分。多語言能力,是多维思维方式发展的根本。单一语言不能满足现在及未来人才思维多向发展的需求。学习方言,维护方言,继承方言和普及普通话并不冲突。要重视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让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不同民族、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交融。学习、保护与传承方言,重在保留一个充满人文价值的文化生态。方言既有语言研究的学术价值,又有民俗、历史、人文理念等价值。这要求我们每个人既要尊重普通话、身体力行推广普通话,也要重视方言,主动创造条件,助力社会上形成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和良好风气。
引用
[1] 董淑朵,赵露露.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传承——以镇江方言的研究和保护为例[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 (9):69-70.
[2] 廖存希.德阳方言中“们”字语法化及其变体“些”的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3):63-66.
[3] 饶冬梅.四川德阳方言连读变调现象考察[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7(1).
[4] 黄沙.德阳方言的“过V”构式[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7 (3):81-83.
[5] 廖峻澜.从四川德阳人的语言观预测四川“推普”前景[J].四川政报,2002(36):35-37.
[6] 陈保亚.从接触看濒危方言、濒危特征和濒危机制[J].长江学术,2006(1):102-109.
本文系普通话推广与方言文化传承——以德阳方言为例研究成果(DYWH23YB01)
作者简介:刘琴(1984—),女,四川泸州人,本科,就职于四川工业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