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军民
山西省河津市樊村镇畜牧兽医站,山西河津 043300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人兽共患病,能够引起多种家畜(牛、羊、猪、马)和野生动物(野牛、野兔、小鼠、大鼠、蜱和跳蚤)、人感染。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形状多不规则,无鞭毛、芽孢和荚膜,对自然环境抵抗力强,耐高温。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多发生于母牛妊娠季节,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主要影响动物生殖系统,能够引起动物不孕、流产、关节炎等症状[1];病原菌通过黏膜侵入机体内部并定位于淋巴结,乳房、生殖道、睾丸等部位。妊娠母牛感染后多表现为流产,公牛感染后多表现为睾丸和附睾功能异常、关节肿大、淋巴结炎。患病牛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疾病的传播速度很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养殖区域大范围的传播。目前,大多数病牛为隐性感染,有明显的地方性流行特点。老疫区表现为慢性经过,新疫区多为急性经过。当患病牛流产时,大量的病原菌就会随着阴道分泌物排出体外,这时健康牛就很容易被感染。当饲料、垫草、水等被患病牛污染,健康牛采食后就会引起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饲养人员常常会感染布病,所以,必须加强牧场布病的管理,保证饲养人员的健康,近年来,肉牛布病发病率较高,病原体感染率显著上升[2]。目前,我国对肉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仍以免疫接种为主,同时通过疾病检疫方法及时发现病牛并扑杀为辅。在当前养殖工作过程中,需做好牛布病的防治工作,结合牛布病的流行实际,有效做好防治,降低牛布病的患病概率。基于此,文章对牛布病的流行与防控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旨在通过探究能够找到有效防控牛布病的方式,给养殖工作带来参考。
潜伏期一般2 ~3 周,布病主要损害牛生殖系统。当布氏杆菌侵入肉牛机体后,在关节、淋巴结、子宫、胎盘等部位进行增殖,引起组织器官炎症。妊娠母牛感染布病后,常发生流产或者分娩死胎,流产常发生在妊娠6 ~8 个月。流产后部分母牛阴道流出恶臭的分泌物,分泌物呈污灰色或棕褐色。流产母牛表现为精神不振、采食下降、时起时卧、阴唇肿胀、生殖道发言和乳房肿胀等症状;
而公牛感染布鲁氏菌主要影响睾丸与附睾发育,主要表现为睾丸肿大,并伴有疼痛,触摸发现变得坚硬,配种能力降低。部分公牛还会出现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疼痛、常卧、跛行。
当母牛发生流产时,应首先考虑布鲁氏菌病,但应与螺旋体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及其他多种真菌疾病相鉴别。
规定免疫地区使用布病疫苗免疫接种过的牛只,在接种后18 个月进行血清学检测,阳性牛只进行扑杀。非免疫地区直接检疫,阳性牛只进行扑杀。
布氏杆菌诊断方法有很多,包括ELISA、琥红平板凝集法、试管凝集法、PCR、细菌分离鉴定等,不同的诊断方法特点不同。采用ELISA 方法进行诊断,主要是价格昂贵,需要技术人员操作,需要使用酶标仪读数;采用琥红平板凝集法进行诊断,主要是国标初检方法,价格便宜,操作简单,适合大面积开展检疫;采用试管凝集法进行诊断,主要是国标复检方法,价格便宜,操作相对复杂;采用PCR 进行诊断,需要技术人员操作,不适合大面积检测;采用细菌分离鉴定进行诊断,为避免人畜共患病发生,没有条件的实验室不允许进行细菌培养。下面选择几种诊断方法进行描述。
2.2.1 细菌学检查
选择患病母牛阴道分泌物、分娩后胎衣、死胎内容物进行涂片,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来固定组织,固定好之后滴加2%沙黄水溶液,采用酒精灯火焰上方加热约0.5 ~1 min,直至出现蒸气,水洗后采用1%孔雀绿再复染1 ~2 min,然后水洗,吸干水分,进行镜检。镜检如果发现红色的球杆菌,则可说明就是布氏杆菌;如果发现绿色的菌,就是其他菌。
2.2.2 全乳环状反应
采集患病母牛新鲜乳汁,取1 mL 全乳加入反应管,然后加入抗原(蓝色)0.1 mL,在振荡器上充分混匀,放入37 ℃恒温培养箱中,放置1 h 后取出进行结果判定。如果发现乳脂层乳柱深的蓝色环状带,表示结果呈阳性,说明该牛被布氏杆菌感染。
2.2.3 琥红平板凝集反应
琥红平板凝集法相对其他方法来说,价格便宜、方法简单,是规模化牧场开展布病检测的首选,牧场遇到如下情况可使用此法开展布病检疫:新引进的肉牛可使用琥红法开展检测,禁止购买阳性牛;怀孕母牛发生早流产时开展检测,及时筛出阳性牛并处理;对配次高且无法怀孕的牛进行筛查,及时处理阳性牛。琥红平板凝集法如下。
2.2.3.1 血液采集。采血者单手将牛尾举至与水平线成45°角,做好消毒后,在离尾根10 cm 左右凹点处垂直进针,采血针出现回血后,将另一端针头插入真空采血管中,采集4 ~5 mL 血液后拨出采血针,并对尾根部位进行再次消毒,同时做好采血记录。将采好的血液呈45°角在室温(20 ~25 ℃)下放置过夜,血清析出,将析出的血清装入2 mL离心管中,做好记录。短期(1 ~2 d)4 ℃保存,长期将血清放入-20 ℃保存备用。
2.2.3.2 样品检测。使用移液枪吸取30 µL 琥红试剂,加到载玻片上,每张载玻片可以加两份琥红试剂。用移液枪分别吸取30 µL 血清对应加到琥红试剂中。使用枪头将琥红试剂和血清混匀,保证一份待检血清用一个枪头。加样后,轻晃载玻片,室温下4 min 后观察结果,血清有肉眼可见凝集现象的判为阳性,均匀无变化的判为阴性。
接种疫苗是预防布鲁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高风险区的动物主要依靠接种疫苗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低风险区主要采用检疫、扑杀、消毒和移动控制等措施,不对动物布鲁氏菌病进行治疗。目前,布病疫苗均为活疫苗,对接种动物有一定的毒力。国内现在有3 种布病疫苗,分别为牛种A19 疫苗、猪种S2 疫苗、羊种M5 疫苗,牛场使用A19 和S2疫苗较多,M5 疫苗使用较少。牛种A19 疫苗,皮下注射,保护期长,可达到72 个月,毒力强,不能用于怀孕牛;猪种S2 株疫苗,口服,安全性高,保护期短,需多次进行免疫,免疫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大,同时容易感染免疫人员;羊种M5 株疫苗,皮下注射,毒力强,保护力强,安全性低。
布鲁氏菌在土壤中能够存活1 ~4 个月,在水中能够存活2 ~3 个月,在粪与尿中能够存活1 ~2个月,在肉制品、乳制品中能够存活2 ~5 个月。但是,布鲁氏菌对湿热抵抗力均很差,在50 ~55℃水中,60 min 就可灭活;在60 ℃水中,30 min就可灭活;在70 ℃水中,10 min 就可灭活。布鲁氏菌对多种消毒液敏感,所以消毒是减少环境中病原菌数量和阻止病原菌传播的有效措施,为避免布病交叉传播,牧场发生早流产后第一时间对流产物污染区域抛洒生石灰、漂白粉、新洁尔灭、2%火碱液等消毒[3],流产胎儿和胎衣消毒后收集至填埋井内,同时采集流产牛只血液进行布病检测,阳性牛只第一时间隔离,然后进行无害化处理。牧场要安排人员每天对产房、新产牛舍开展一次消毒,保证垫草干燥。
引进患病肉牛是感染该病的最大威胁,应严格加强肉牛的引种管理。原则上建议各肉牛场实行自繁自养,尽量减少从外面引进种牛。
感染布病的牛只可以将自身携带的病原菌排入常乳或初乳中,直接饲喂犊牛会导致犊牛被感染。因此必须对初乳和常乳进行灭菌,而巴氏灭菌可以在不损失牛奶中营养物质及不改变风味的前提下杀灭奶中细菌(灭菌率97%~99%),可以从源头控制布病,降低犊牛感染布病风险。
布病是人畜共患病,可以通过动物感染人,目前没有发现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染。为了确保从业者健康,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引导,认识到布病的危害。政府和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定期进行体检。在免疫疫苗时,因活疫苗有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所以必须做好自身防护。不允许在养殖场内屠宰动物、加工动物产品;禁止外来人员随意出入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