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帅 (河北省武安市农业农村局)
新时期,我国生猪养殖业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态势,养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近年来,猪蓝耳病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由于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等特性,给养猪业的平稳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加强对猪蓝耳病的研究,实施有效防控措施意义重大。
猪蓝耳病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生猪养殖中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因其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呼吸和繁殖障碍疾病,伴有生长缓慢、死亡率高的特征,于1987年在美国首次被报道。1991年,荷兰学者和美国学者先后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将猪蓝耳病的病原命名为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我国关于猪蓝耳病最早的描述可追溯到1995年,后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而高致病性蓝耳病则被列为一类传染病。
猪蓝耳病可直接降低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间接引发其他疾病,从而成为各类传染性疾病发病的诱因。生猪是PRRSV的惟一自然宿主,呼吸道感染是易感猪的主要患病原因,蓝耳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和带毒猪。基于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该病的危害性,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提高防范意识,针对患病猪尽早隔离治理,制定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案,降低患病率,减少经济损失,推动养猪业平稳发展。
PRRSV可导致猪全身免疫系统调节紊乱,巨噬细胞和肺部组织被损坏,许多致病因子可趁虚而入,导致生猪感染PRRS后临床症状出现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发病期其临床症状会有所不同,不同阶段的生猪患病时主要临床症状如下。
1.仔猪。感染猪蓝耳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75%左右,而对于早产的仔猪,通常在出生数小时内死亡。病猪体温超过40℃、腹式呼吸、喘气急促、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结膜发炎、眼角有分泌物、全身关节胀痛,肌肉发颤、后躯麻痹,导致仔猪无法正常站立行走,同时身体还会出现分布不均的红斑点,偶发便秘、呕吐,水样状腹泻,死前全身抽搐。调查发现,1月龄的仔猪患病概率较大,发病后咳嗽不止、呼吸急促,体温最高可达50℃,而对于那些抵抗力强的仔猪即使逃过死亡,但会出现发育迟缓、生长缓慢并伴有其他疾病的症状。
2.育肥猪。育肥猪发病以后,普遍症状较轻,只会出现发烧、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同时身体皮肤组织如腹部、双耳背面、边缘呈紫色,若无继发感染,通常不会死亡,若一旦感染其他病菌则死亡率明显升高。
3.初产、经产母猪。这种类型的猪只发病后,持续高烧(40~42℃),精神状态不佳,呼吸较为困难,耳朵后方和腹部等多个组织皮肤发紫,大部分猪只停止进食。若是妊娠母猪患该病,此时极易出现流产、早产的症状,如产下胎儿,多数是死胎、僵尸胎,即使生产时无不良症状,后期也很难存活,而早产母猪在分娩时难产现象多见,产后也易缺乳。
4.种公猪。种公猪在患病后,症状不明显,有的则为无症状。一般症状较轻,病期短,但是精液质量大幅下降,导致母猪在交配后的受胎率不高,配种的成功率降低,致使种公猪失去其种用价值。
针对猪蓝耳病,目前为止并没有特效药来进行治疗。当发病时要多措并举,严格执行隔离制度,专人专场管理。对疑似病例可肌内注射复方板蓝根、复方黄芪等注射液。必要时候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防止继发感染,辅助西药治疗,可获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1.紧急处置。养殖场一旦出现并确诊猪蓝耳病,需第一时间将病猪进行隔离,并及时封锁疫区。在封锁期间,为避免病源传播,生猪调运等一切活动暂停,有效阻断疫病传播扩散。对于密切接触的猪只需要紧急接种猪蓝耳病疫苗,使其产生抗体,降低发病率。同时对该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处理,每天定时环境消杀,降低环境潜藏病毒对整个猪群的威胁。
2.西医治疗。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众多因素都可引起生猪患猪蓝耳病,仅仅依靠临床症状还不能完全确诊PRRS。因此,在临床上,一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者荧光定量方法进行诊断。对发病猪的唾液、体液、淋巴结等样品送往实验室检测,当PRRSV病原检测呈阳性后进行基因测序,确定感染毒株,排除疫苗毒干扰。在采用西医方式诊疗猪蓝耳病时,常用治疗方法见表1。
3.中医治疗。在临床治疗时,使用“荆防败毒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由于该方疏风解表、消肿败毒、止咳祛痰,所以治疗猪蓝耳病的效果显著。常见的几组中药治疗猪蓝耳病的方式见表2。
随着我国养殖生产规模的扩大,生猪调运工作量与日俱增,在日常管理中难免会出现管理疏忽、防疫工作不到位等现象。不符合养殖管理规范的行为以及一些不可控因素都为猪蓝耳病的产生及传播埋下隐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猪蓝耳病的预防与监测,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提高养殖效益和食品安全指数迫在眉睫。
1.重视病情防控,科学饲养管理。对于猪蓝耳病的防控时时不能放松警惕,要把防控意识落实到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当中。PRRSV具有耐高温的特性,通常温度较高的季节是猪蓝耳病的高发季,因此要把控好养殖场所的温度,合理降低养殖密度,定期消毒清理,营造通风干燥、清洁卫生的猪只生长环境。在饲料方面,要结合猪场实际情况,根据猪只的年龄、品种、用途等条件,合理配比,营养均衡。
对于投喂次数要进行严格把控,当仔猪生长到4个月大时,每天喂养4次,采用勤添少喂的饲养模式。当生长到6个月大时,每天喂养3次,选取平面投喂的方式,使猪只自由采食。同时要定期摄入蛋白质、矿素质和维生素等营养元素,满足其生长所需营养物质需求,保障猪只健康生长。另外要加强谷糠类饲料及饮用水的管理与储存,防止饲料发生霉变,确保水质清洁。寒冷季节,要对猪只饮用水做加温处理,降低对胃肠道的刺激,防止引发其他类疾病。
2.注重品种猪引进,加大检测力度。为有效降低猪蓝耳发病率,做好新品种猪引进工作尤为重要。提高引种检疫意识,查看免疫档案,严格排查猪只健康状况,确保猪只健康且免疫档案齐全。加大PRRSV检测力度,必须引入阴性猪只,阳性猪只严禁入场,同时要尽量避开猪蓝耳病高发季引进。
引种时要提前做好相关防护工作,为减轻猪只应激反应,可对其饲喂黄芪多糖、维生素等。引种后的猪只要进行隔离管理,隔离饲养不少于4周,并做好消毒、体温监测等工作,不可过早合群。在配种前可再次进行PRRSV检测,防止疫病传播扩散。
3.强化免疫接种,规范免疫工作。当前,预防猪蓝耳病最为高效便捷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养殖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要提高对免疫接种的认知。根据当地猪场实际情况和猪蓝耳病流行的规律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免疫规划,有效落实猪蓝耳病防疫工作。完善防疫机制,保障疫苗接种工作具体化、规范化。
弱毒苗和灭活苗是猪蓝耳病免疫的两种常用疫苗,弱毒苗适用于阳性猪场,而灭活苗适用于种猪及阴性猪场。免疫时要选择高质量疫苗,严格检查疫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检查疫苗的包装、生产日期等,确保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同一猪群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疫苗,做到一针一猪,以防交叉感染。接种疫苗前后1周,严禁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和接种其他疫苗,防止影响疫苗效力。另外,要定期做好免疫抗体监测工作,一旦发现疫苗失效,要及早组织复免,提升猪蓝耳病防治效果。
我国养殖业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威胁。猪蓝耳病因传染力强、病死率高、传播速度快,呈现多发态势。为此需要加强对猪蓝耳病的研究,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优化饲养管理模式,强化免疫工作,提高猪只养殖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