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斐
本文以唐代书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研究对象,以该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为前提,通过分析笔法、结构和章法,探索《祭侄文稿》与其他书法作品相比有何特殊性,并探寻《祭侄文稿》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与时代价值。
《祭侄文稿》这封写给亡命战场的侄儿的祭文,在近现代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本文试从《祭侄文稿》的创作背景、形式特征、价值三方面进行探究。对该篇文稿的再认识需要从它诞生与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审查。根据以往的资料可知,这幅作品具有清晰的身世,它的创作是有史可证的。
颜真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其除书法家身份之外,还是唐代名臣,一生多次率兵对抗叛军,文武双全。因曾任太原平守,赐爵鲁郡开国公,人称“颜平原”“颜鲁公”。因其家族世代为国效忠,故颜真卿之侄颜季明亦为沙场豪杰。因安史之乱,颜氏一门被灭三十余口,颜真卿之侄颜季明就义于战场,鲁公含泪写下《祭侄文稿》。该篇文稿又名《祭侄季明文稿》,此稿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幅杰出的书法作品,仅从书法表现上就能看到颜鲁公跃然纸上的拳拳爱子之心。
颜真卿在这篇作品中将自己对痛失子侄的悲愤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出于对失去侄儿的感伤,他创作了这篇悲情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笔墨的渲染,将悲情于宣纸上放大。《祭侄文稿》整幅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安排,虽多处有涂抹,但都没有破坏文稿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元代张宴在《祭侄文稿》的跋语中说:“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其妙见于此迹。”这样一幅出于现实需要的祭文,带着颜氏一族的血与泪来到人间。在这幅书法作品中,颜真卿并不是在刻意地创作一幅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而是通过书写的方式宣泄内心的真情实感。
《祭侄文稿》一文可总结出颜鲁公内心的两种情感,即对侄子的惋惜和对当时国家政局的失望。作为一部中国古典祭文的典型代表,《祭侄文稿》在文章内容和书法表现上将绝望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反抗绝望的精神展现得很彻底。
首先,对子侄的惋惜主要体现在对失去一位热血豪情的青年的无可奈何。作为自己的血脉亲人,颜真卿在战后只见到侄子的尸首,文中:“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从此阴阳两隔的伤感让读者也为之落泪。作者想表达的除了对孩子的怀念之外,更多的是惋惜。
其次,作为一位忠贞壮士,颜真卿的一生都站在正义的一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一生为黎民苍生谋福祉。在这篇祭文中,我们能看到他对那个战争年代的失望与寒心。战争令和平的生活如梦般破碎,战争给那个社会带来的是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时一位渴望和平的战士也失去了他的至亲,也因此《祭侄文稿》的诞生是出乎心性之作,是其自身情感与艺术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
首先,和颜真卿以往的书法作品相比较,《祭侄文稿》在笔法上的表现更加野蛮与夸张。《争座位稿》是颜真卿另一幅杰出的书法作品。通过这幅作品灵动自然的点画,能看到颜真卿行书承袭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风格,也因此《争座位帖》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称行书“双璧”。与《争座位稿》相比,《祭侄文稿》笔触便显得更加狂放,以篆籀入行书;入笔、收笔处并无太多锋芒,圆起圆收,从文中“归、止、开、父、戚”等字能看出豪放粗野的入笔和收笔;用墨上采用渴笔枯墨的方法,使整幅作品燥而无润。此文通篇用规范的行书,至结尾之处:“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此句力透纸背,仿佛金石嵌入宣纸之中。通观《祭侄文稿》全篇,行文如泣如诉,裂肤之痛,悲愤之气,跃然于字里行间。
其次,每一组字之间的用笔也有不同,“天不倾祸谁为”与“归止爰开土门”两组字在线条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抑扬顿挫之感跃然纸上。这种强烈的对比一方面为增强整幅作品的节奏感,一方面表现了书写者内心的激荡。在用笔方面,书家曾有言:“正锋取劲,侧锋取妍。”通常情况下,一篇作品都采用中锋侧锋用笔相结合的方式。这篇文稿中,中锋较多,侧锋较少,而这也是颜真卿粗粝用笔的表现方式之一。《祭侄文稿》的笔画中带有英雄精神,通过一处处粗粝的用笔,我们可以看到藏匿于其中的豪情壮志。此外,从颜真卿开始,中国古典书法的品评更加丰富,笔画从“贵瘦硬”丰富为“尚肥壮”。简而言之,《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不泥古、不乖今的作品。
总之,《祭侄文稿》在笔法上加入了篆籀的用笔方法,使之更加浑厚、古朴,线条抛弃了秀雅妍丽之感,变纤细柔美为刚劲有力。笔法与线条作为一幅书法作品的基石,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一幅作品的整体基调,从犀利的笔触中能看到颜真卿失去亲人的切齿之痛,从刚劲的线条中能体会到颜真卿当时激动的情绪。
“颜体”的特色之一是外拓的结体,这也是颜真卿开创的独特风格。拓实质上指的是运笔时两种对立的力,也是中国书画运笔最基本的力向元素。外拓笔法从魏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中就有所体现。颜真卿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这一笔法扩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强调以藏锋和中锋用笔,用腕力和臂力,凡一字当中有左右相对的竖画,改变以往书家的相背之势为相抱之势。在《祭侄文稿》中,有明显的外拓结体,如“期、顺、图、作”等字,这些字都带有明显的外拓用笔。这样的结体更能显示出他用笔的遒劲。此外,通过这样的结体还可以看出颜真卿作品中的雄壮之感,外拓增加了作品中的气势。在整体用笔上,颜真卿表现得略带生涩,结构略成“欹侧”之势,满篇文字都好像在翩翩起舞,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灵动之感。这种书写方式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很大的影响。马宗霍《书林藻鉴》云:“唐初脱晋为胎息,终属寄人篱下,未能自立。逮颜鲁公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于是始卓然成为唐代之书。”这是从书法史的高度来评价颜真卿的书法作品。
一般来说,人们欣赏颜真卿的书法会从他笔力中的“劲”入手,因为这既是他的书写特征,也是他人格的体现。雄浑圆劲的“外拓”结体,是颜真卿自立门户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学习颜真卿书法的独到方法,也为我们欣赏颜真卿书法作品提供鉴赏角度,更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位秉性刚直、书写气象博大的“唐代之书”的书法家。
章法表现的是创作书法作品时字与字之间的起承转合、相互照应的关系。艺术家在写作时,通过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和行与行之间的联结,形成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书法章法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探讨“秩序”的生成原理,终极指向就是黑白阴阳的均衡。尽管不同书体、风貌所侧重的方面不同,然动静、轻重、黑白、大小、长短、疾迟、奇正、远近、浓淡、疏密等概念都与之密切相关。行书中有“涂抹”的现象并非从颜真卿开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也有多处“涂抹”。“涂抹”一是说明文章内容为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是作者创作的具有相当高价值的文学作品。二是说明“涂抹”为作者书写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从“涂抹”中能看到创作者所表达的意象。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同友人一起于会稽山游玩时所作诗文写下的序文。其中多处“涂抹”为斟酌句中含义。结合整幅作品的创作来看,《兰亭集序》用笔千变万化,王羲之此幅作品中的“涂抹”意象轻松愉悦。“涂抹”更能表现它的灵动自然,说明《兰亭集序》并非王羲之处心积虑表现的美,而是浑然天成的,是真实的。同“天下第一行书”相比,颜真卿的这幅“天下第二行书”中的“涂抹”美的创造就显得没有那么轻松愉悦了。欣赏《祭侄文稿》的书法之美,结合书法形式的本身和内容观之,《祭侄文稿》中的“涂抹”表现的就是颜真卿内涵于里的悲情。从凌乱的、无规则的“涂抹”之中,我们能看到颜真卿对丧侄之痛的悲之泣之。同时,这样的“涂抹”给了后代欣赏者强烈的在场感。千百年后展开这幅作品,我们会有一种颜真卿就在眼前将这些字写下,反复斟酌后信笔一挥将之抹掉的真实感。这就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特殊之处。无论过了多久,我们都能感受到其中缠绵氤氲的人情味,同时又能感受到一种难以掩饰的悲凉。
大唐的繁荣之景与颜鲁公的浩然正气造就了他法度森严的楷书。和楷书作品相比,颜真卿行草作品虽然较少但一鸣惊人。历代著名书家都曾对《祭侄文稿》给予深刻评价。如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指出:“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项穆于《书法雅言》中提出:“行草如《争座》《祭侄帖》,又舒和遒劲,丰丽超动,上拟逸少,下追伯施,固出欧、李辈也。”他们从笔法、字法和章法等多方面总结《祭侄文稿》的精妙之处,也间接证明了这篇书稿所具有的卓越的艺术性。《祭侄文稿》本不是为书法艺术创作而诞生,却意外成为上乘之作并产生巨大的艺术价值。在每个朝代,都有后代学者跟随《祭侄文稿》的脚步走进颜真卿。这幅作品以行书为主,但兼具真、行、草三体,后代蔡襄、何绍基、钱南园、华士奎、谭延闿等皆取法于此。《祭侄文稿》是行书艺术瑰宝,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这幅作品另类的用笔、结体和章法背后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典范,其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将深情蕴含于作品中,通过艺术作品将情感具象地表达于此。
当我们把《祭侄文稿》作为精美的书法艺术品欣赏时,不能仅停留在汉字书写艺术的形式上,我们更要感受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及其饱满的思想感情。在现当代书坛,《祭侄文稿》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其粗粝的笔触、刚直的线条、雄浑的结体和“涂抹”的章法依然是我们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化的一脉相承承载着独特的民族精神。作为一篇祭文,《祭侄文稿》不仅对后人的书法创作有很多启示,其中所包含的忠义思想和教育价值都为历史发展提供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素材。此外,《祭侄文稿》还包含颜真卿强烈的文人精神。“它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作。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于这种“忘情”的状态下,流露于笔尖的狂放与豪迈体现着中国古人精神世界里的忠烈血性,而这也是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
本文主要从用笔、结构和章法三方面对《祭侄文稿》进行理解。《祭侄文稿》作为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列为“天下第二行书”。这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颜真卿。除了是文学家和“颜楷”的开山鼻祖之外,颜真卿还是一位卓越的行草大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以古为徒,但借古开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这篇文稿,我们不仅看到了颜真卿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更看到了他超越技巧之外的精神内涵。这幅传世千百年的优秀艺术作品,不仅抒发了颜鲁公的胸中意气,鼓舞了沙场战斗者的士气,更教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祭侄文稿》中的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又像是甘泉雨露,化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