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芯语
校园戏剧是发生在校园中,传播范围也主要在校园内的舞台戏剧活动的总称,主要指以在校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戏剧社团开展的戏剧演出活动及其作品。21 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校园戏剧有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在西北地区,校史剧的创作演出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些校史剧的题材往往是戏剧社团所在学校的师长的故事。师长不仅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还承担着传承和教育青年人的责任。因此,这些校史剧的主创人员在创作演出过程中往往根据所在学校的特点和艺术规律塑造具有典型性的师长形象。
西北地区校史剧中的师长形象首先来源于戏剧社团所在学校的历史。
新农大剧社的社员为了创作演出《大地之子》(2019 年4 月27 日,导演王诗乔),采访了许多退休老干部以及退休后在内地生活的老教师,收集资料,对校史进行仔细研究。他们创作时不仅以校史为背景大胆创新,还突出了学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学生演员们把学习校史当作学习任务来完成。兰大剧团的《大河的源头是冰川》(2021 年6 月26 日,剧导郭纬纶)的主人公秦大河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该剧主要讲述了秦大河的学习成长经历和他徒步穿越南极的故事,展现了以秦大河、李吉均、效存德为代表的兰州大学科研团队勇攀高峰、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小黑剧社演出的《百廿回望》(2022 年11 月10 日,长安校区学生活动中心,编剧李政伦、汪涛,导演杨慧)通过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生动再现了不同时期西北大学与国家民族荣辱与共、勠力同心的时代记忆。
西北地区校史剧中师长形象的第二个来源是与戏剧社团所在学校有关的社会历史,特别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民主革命时期,西北地区作为革命种子的延续地,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基因。许多校史剧将红色基因融入戏剧创作中,在重温革命历史的同时,传承和发扬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新疆大学火蜥蜴剧社的《我们正青春年少》(2018年5 月12 日,该校科技文化活动中心)讲述了林基路、俞秀松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来到新疆学院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故事。《共产党人在新疆》(2021 年6 月28 日,该校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也是火蜥蜴剧社创作演出的剧目。该剧再现了抗日战争年间,新疆各族群众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历史故事。主创人员将人物形象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来后,进行一定的艺术化加工和处理,活化这些师长形象,让观众突破年代的距离,增加话剧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周边形势十分复杂。为了巩固国防建设,中央做出了支援大西北的战略举措,将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工厂企业和众多有实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迁往西部,建设军工基地,发展西北工业。西交大剧团的《大树西迁》(2009年5 月5 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编剧陈彦)和《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2016 年4 月6 日,该校宪梓堂,导演王华)都以“西迁精神”为主题展开叙述,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老中青三代交大人扎根西部、建设祖国的奋斗过程。由此可见,西北地区的学校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战争的烽火和西迁的浪潮,并以此为创作基础和灵感源泉,再将师长放到典型环境中进行刻画,凸显这些师长形象的真实性格。
西北地区,特别是西安地区高校云集,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而校园戏剧又是校园文化的主体部分。把学校历史,特别是师长们的故事作为题材创作演出校史剧也是一种现实需要。这类校史剧一般都以师长的个人经历为线索,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西农剧社的《雕虫沧桑》(2015 年5 月16 日,北校区绣山活动中心,编剧傅宣豪)改编自周尧的自传,通过再现周尧波澜起伏的人生历程来讲述西农故事,弘扬西农精神。西工大剧社的《华航西迁》(2016 年10 月14 日,该校翱翔学生活动中心)中,除了寿松涛校长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外,其余角色均为结合史实,综合华航人物原型特点虚构而成的。在人物设定合情合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人物的再创作,有利于个性化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指的是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本质特点和个性特征。为了创作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西北地区的这些校史剧在塑造师长形象时,都尽可能多地在某个具体的现实、历史、人性、文化条件下展现人物形象,把握戏剧冲突。笔者把这些师长形象大致分为三类。
在西北地区的校史剧中,不少师长形象都有去海外求学的经历。西农剧社的《雕虫沧桑》中周尧教授原本是意大利著名昆虫学教授的得意门生,但他在听到“七七事变”后,立即回国,弃笔从戎。新疆大学火蜥蜴剧社的《我们正青春年少》中林基路为了更好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毅然决然地从日本回到上海参加抗日活动。
戏剧语言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台词。因此,为了表现留学归来的学者特征,这些校史剧的作者重点关注人物的台词设计,在了解人物的出身、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等条件下,力求写出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雕虫沧桑》的编剧在台词设计时既需要体现周尧海归学者的知识素养,又要展现他和蔼又不失威严的一面。周尧在发现受伤的外国士兵时,从容不迫,流利地用外语与士兵交流,换取了重要的情报。在西农教书时,他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也从人物对话中体现出来。
校史剧以讲述校史为目的,剧中人物自然不缺慈祥敦厚的师长。甘肃农业大学火柴剧社的《盛彤笙》(2017 年10 月8 日,该校礼堂)以我国著名兽医学家、教育家盛彤笙受命前往甘肃兰州,创建“伏羲堂”及当时国内唯一一所国立兽医院的真实经历为主要素材展开。西安文理学院冯从吾剧社的《冯从吾》(2016 年9 月28 日,该校大礼堂)以历史人物冯从吾为原型,将冯从吾一生中重要的经历作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盛彤笙和冯从吾虽然性格不同,生活的时代也不同,但在学生和观众面前,都是慈祥敦厚的师长。
在此类师长形象的创作中,作者一般着重通过描写人物本身、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对比,塑造出一个个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西交大剧团的《大树西迁》中的孟冰茜自身性格的复杂性就描写得引人入胜。刚出场的孟冰茜想跟随“返迁”浪潮回去,内心对黄沙漫天、创业初始的大西北产生情绪。她与在西北土生土长的周长安在思想、文化、性格、人生观上的冲突,是现代东部都市文化和西部传统乡土文化的冲突的缩影。她总是看不惯他的生活习性,往往忍不住批评他的动作粗糙,烘托出她是高级知识分子、知名教授的形象。但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她对这片待了数十年的黄土地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在塑造此类人物形象时,由于原始材料情节琐碎,缺乏戏剧冲突,人物及情节冗余,编剧如何在原来的故事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改编、素材的取舍,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特征独具的师长形象,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思考。
在西北地区的校史剧中,也有不少讲述革命先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事迹的剧目。西电剧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2018 年1 月8 日,该校北校区大礼堂,导演张博宇)讲述了西电人在中国革命的多个关键节点上通过提供技术服务,为解放中国和实现民族独立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故事。青海交职院剧社的《天路》(2021 年7 月26 日,青海省文化馆群星剧场,编剧刘书睿,导演孔寅岳等)则讲述了当代青年在时空交错中,通过与慕生忠等修筑青藏公路的第一代公路人、郭守肃等第一代养路人对话,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前辈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承担起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责任的故事。这两个剧目中的师长形象都是可敬的革命前辈,故事内容也都蕴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西北地区的这些校史剧都是现实主义戏剧,它们往往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真实反映,引起观众反思,促进社会进步。剧中的师长形象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通过艺术再创造后,具有多方面价值。
这些师长形象的首要价值就是审美。他们不仅满足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观众心理,还让观众在观演过程中受到精神鼓舞,启示新时代青年铭记先辈们的遗志,延续革命火种,做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西交大剧团的《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的主要故事内容围绕主人公罗永生展开。作为首批抵达西安的迁校建设者,迎接他的不仅有大西北的干旱与风沙,还有新环境下事业起步面临的种种困难。但随着交大建设的日新月异,他自身的事业也有所收获。在他的带领下,学生陆家琪和徐阿娇也逐渐由青葱走向成熟,因西迁结缘共同立志扎根西北,报效祖国。这样的人物形象与这样的故事不仅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还让他们为之感动,为之流泪。看这样的戏,是一种审美享受,是心灵洗礼和思想境界的升华。《大河的源头是冰川》中的秦大河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科学考察,《我们正青春年少》中的林基路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这样的戏剧都具有打动观众内心的艺术力量。
这些师长形象的宣传教育作用很大。他们出现在舞台上往往用自己的学术成就宣传了本校的学科和专业。如《雕虫沧桑》通过周尧形象宣传了西北农林大学的昆虫学,《寻找师昌绪》中师昌绪形象宣传了西北工业大学的材料学。南山剧社的《汉吏张汤》(2015 年6 月10 日,长安校区学生活动中心,编导姚富星)也通过张汤形象宣传了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学。这些师长形象的教育作用也很明显。《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中的老一代西安交大人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揣着梦想和激情,怀着报国之志,千里迢迢从繁华的上海来到落后的大西北。迎接他们的不仅有生活的困难、实验仪器的紧缺,还有大西北人民的热情好客。他们心中所想的都是:只要祖国需要,我定义无反顾。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人物形象对观众的教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西北地区的校史剧既受校外戏剧界和东部校园戏剧的影响,也延续着各个戏剧社团所在学校的戏剧传统。如西北政法大学的西法大剧社和西北大学的小黑剧社就延续了20 世纪30 年代以来本校的学生演剧传统。西法大剧社强调思想教育,小黑剧社则更重视文学内容。创作演出校史剧不仅能得到校方的实质性支持,也因为讲述的是自己学校的故事往往更受到观众的欢迎,因此校史剧的质量一般较高,往往会成为校园戏剧中的精品。但是,西北地区的这些校史剧仍存在一些明显问题。特别是由于组织管理不规范或所在学校的行政干预,一些演出团体没有名称或名称不合适。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文中按照戏剧界的惯例,以学校简称加“剧社”作为剧社名称。还有一些问题,如采用宏大叙事,情节过于俗套单一,导致模式固化,缺乏创新等。不过,这都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也是能克服的。校史剧的编剧、导演和演员都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文化素养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加上缺乏演出经验,排练时间和经费不足,导致舞台完整度欠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积极投身于戏剧创作,在实践中博采众长,使西北地区校园戏剧更好发展,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