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梅
侗族民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民族音乐领域独树一帜,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侗族大歌更是在2009 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殿堂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侗族民歌如何有效传承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创新传承模式,发挥高校文化教育“指向标”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现实状况看,侗族民歌传承主体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高校作为文化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地,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些传承主体特征看,多是基于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展开,因此亟须解决传承方式方法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从实践探索看,贵州民族大学作为最早设立少数民族特色音乐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经过近20 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侗族民歌传承机制。“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在2020 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 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线上慕课典型建设与应用案例。笔者结合侗族民歌传承现状和贵州民族大学教育实践,将从高校教育视域研究侗族民歌传承机制,为新时代侗族民歌传承与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民间社会传承主要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自发进行的歌唱行为,有民间歌师传承、村寨“月也”交流、市场经济行为三大类。一是民间歌师传承。民间歌师传承即师带徒传统模式,由歌师选择本村寨中歌唱条件较好的青少年,教授侗族民歌,常是口传心授。目前少年学业压力大,青年人大量外出务工或求学,这种模式受到严重冲击,歌师在村寨留守人员中很难找到资质条件合适的传承人,民族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二是村寨“月也”交流。村寨“月也”交流即友好交往,传统的侗族村寨经常进行“月也”走访,在此过程中通常传唱拦路歌、敬酒歌、侗族大歌等。目前人员流动频繁,仅有一些较传统的侗族村寨保留“月也”习俗。三是市场经济行为。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旅游景点、特色餐饮等领域对一些娱乐性、参与性较高的侗族民歌曲目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如敬酒歌、踩堂歌、琵琶歌等。总体而言,民间社会传承方式多是口传心授,传授内容有很强的地域、行业局限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侗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传统音乐文化存在一定“回归”趋势,一系列不同层面的艺术团队相继成立。一是专业团队。一些侗族较为集中的地区相继成立专门的艺术团队,如黎平、从江、榕江等县都有财政资助的县级艺术团,甚至在一些乡镇也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团队。此类团队汇聚当地优秀的侗族民歌人才,利于保护经典民族歌曲,培养人才。二是业余团队。业余团队主要由一些民间爱好者自发组织,如贵阳市的侗族民歌爱好者自发成立了侗族大歌歌友团,黎平县当地爱好者成立了侗歌文艺队。此类团队较为零散,规模偏小。三是临时竞赛团队。随着各类艺术演出比赛,如鼓楼文化艺术节、侗族大歌歌唱大赛、萨玛节大歌赛等出现,一系列临时组成的竞赛团队相继成立,侗族民歌得到更大的展现空间,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大。总体而言,艺术团体传承方式的机制保障程度更高,多沿袭传统师带徒方式,传承随机性强。
现阶段,学校教育可以说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最好途径,学校的教育平台、资源为持续稳定的传承提供了良好保障。随着社会对侗族民歌的日益重视,侗族民歌进校园已成为共识。在中小学,一些民族地区建立了侗族民歌人才培养基地,如黎平县岩洞镇,中学建有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中小学开展汉侗双语教学,幼儿园也把侗族民歌作为幼儿的启蒙音乐。在高等院校,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以及贵阳幼儿师范学院等大专院校也设有侗族民歌课程,贵州民族大学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系。尽管通过高校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侗族音乐人才,但是,高校培养方式还仅存在于少部分高等院校,普遍未形成规模。总体而言,学校校园传承为培养侗族民歌人才提供了稳定支撑,但是侗族民歌传承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还不够深入普遍,固定的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尚不够完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也不够成熟。
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贵州民族大学有固定师资、固定生源、固定教材,逐步探索形成了有自身特点的侗族音乐教学模式,在教学载体、教学方式、基础理论、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推动侗族民歌保护与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侗族民歌传统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集体演唱特征明显,一般没有文字,没有歌谱,没有音频资料,传授随意性强。传统模式下,侗族民歌演唱技能单一,基本是本嗓,即通常所说的大白嗓,没有任何技巧,完全依靠先天的声音条件歌唱。本嗓演唱缺乏科学技巧,常伴有浑浊沙哑、音色不够清亮等问题,长久歌唱对声带的伤害较大,容易声带发炎,甚至声带小结。同时,侗族南北部方言区的语言、发音音调差异较大,面对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侗族学生,进行统一的侗族民歌教学,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贵州民族大学紧扣侗族民歌特点,逐步探索出适用性较强的“尖、脆、亮”歌唱方式,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
1.“尖、脆、亮”技巧
“尖”指声音细腻,穿透力强。“脆”指声音清晰悦耳,清亮动听,没有杂音。“亮”是指声音嘹亮,穿透云霄。在教学中开展“真声、假声、混声”歌唱训练,既能克服语言差异,达到音高、音色的统一,又能持续培养学生良好演唱状态,最大限度地避免长期歌唱对学生声带的伤害。
2.声音训练技巧
一是真声训练。“尖、脆、亮”的演唱要求,主要运用在侗族大歌、侗族小歌等类型。第一,注重发声位置。综合运用唇齿舌的力度及灵活性,使声音稳定在口腔前端部分发声。第二,注重音色音高。通过气息运用、腔体竖向张合、鼻腔头腔共鸣,使音高能够轻松超过传统本嗓歌唱一个八度的高度,音色也更加干净清脆、亮丽。第三,注重气息训练。开展科学气息训练,吸气如闻花香,运用口腔、鼻腔通道吸气,将气息输送到胸腔,直至腹腔;呼气如吹蜡烛,以呃、嘶为母音,将气息平稳呼出。第四,注重肌肉配合。演唱时将笑肌提起,整个面部肌肉积极配合,呈现积极向上、情绪高昂的状态。
二是假声训练。完全运用假嗓高音演唱,音色细腻柔美,音调较高,主要用于敬酒歌、叙事歌、拦路歌等音乐类型。与真嗓相比,发音时,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小。在方法上,要学会控制气息,在必要时换气,实现头腔共鸣,找到对抗力。
三是混声训练。真假声结合,按照真声假声的比例达到混声效果,主要运用于侗族情歌音乐(侗族琵琶歌)等类型。在方法上,要有效调节喉头的位置和咽腔打开的长短、宽窄和收缩比例,在不同声部、节奏情形下保证音色始终统一,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紧密结合。
3.保留情感特色
侗族民歌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紧紧抓住民族性的特点,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尤其是情感表达要贴近侗族民歌所表达的内涵。也就是说,对原生态侗族民歌的模仿,要结合歌曲的背景文化,着重掌握每首歌曲的风格,特别是文化情感特征,如此才能保持原来的民歌“味道”,在演唱中“还原”这种文化情感,实现在继承基础上的传承。
1.收集整编音乐资料
贵州民族大学师生开展田野调研活动,对丰富多彩的侗族音乐进行广泛收集,整理了数百首经典传统曲目,建立了较为丰富的音乐资料库;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侗族民歌进行体系化重构,分门别类,使侗族民歌教学更层次分明、有规可循。具体而言,将侗族民歌分为侗族大歌、侗族小歌(情歌音乐)、礼俗歌、叙事歌、劳动歌五大类。每个大类根据特点、内容进一步细分,总共形成20 个小类,每个小类选取几首音乐风格鲜明、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目,形成丰富的侗族传统音乐曲目资料库。
2.传授不同风格曲目
在四年大学专业学习中,学生至少要掌握一百余首不同音乐风格的侗族民歌曲目、几种常用的侗族民歌伴奏乐器,尤其要熟练掌握侗族大歌、侗族情歌、礼俗歌等民歌歌唱技巧,熟练弹奏侗族大中小琵琶、侗族牛腿琴、侗笛等伴奏乐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分阶段规划教学内容。在初级阶段,教授演唱简易、曲目短小、较容易的曲目,重在声音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在中级阶段,教授篇幅较长、较为复杂的曲目,重在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类技能;同时,教授大量的不同风格曲目和伴奏乐器弹奏技巧。在高级阶段,教授长篇曲目,重在让学生熟练掌握难点曲目,能独立演唱、演奏大型经典曲目。
1.完善基础理论教学
依托高校优质教学资源,贵州民族大学深入探索科学的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学体系建设,开设文艺政策、乐理、视唱练耳、钢琴、中西音乐史、曲式分析、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赏析、舞台表演等几十门理论实践课程,开展语言、人文、地理、社会、民俗等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理论知识。
2.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贵州民族大学积极推进教学载体平台建设,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一是组织音乐会。每学年举办少数民族音乐专题音乐会,给学生更多舞台表演机会,鼓励学生多上台表演实践。二是外出交流。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交流展演,加强对外交流。三是社会实践。加强教学、科研、对外交流等工作坊建设,与少数民族村寨建立文化交流机制,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建设中,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系列展演交流活动,先后建立5 个工作坊,取得巨大社会反响。
3.丰富教学方式
贵州民族大学着力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一是综合性培养。从单一的教唱,逐步延伸到教授学生识谱、记谱等音乐基础理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二是邀请民间专家讲座。邀请优秀的民间少数民族音乐专家为学生现场教学,聘请部分国家级侗歌歌师为客座教师,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三是运用互联网新技术。通过慕课线上教学形式,采用“视、听、演”三种形式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形式,以线上慕课教程为主,辅以见面课、课后互动等形式进行综合授课,做到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全方位、多维性立体呈现贵州侗族民歌的丰富性与价值。
贵州民族大学从声音训练、学生还课、新歌教授等环节精心设计专业课程,每次专业课授课时长为90 分钟,学生人数为2 至3 人,系统培养学生演唱技能。一是声音训练环节。结合侗族音乐不同风格曲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风格侗族音乐作品中的一句或一段进行练声,每次声音练习为五条练习曲,如有蝉鸣声、流水声、布谷鸟声练习,有气息和声音色彩练习等。二是学生还课环节。根据上次课作业要求,学生要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对学生演唱中出现的一些基本问题、特别音色音高情感运用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纠正。三是学习新曲目环节。每次教学前,教师通过播放声像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曲目的音乐风格及演唱形式,同时分析新作品的重难点、音乐背景、歌词大意等。在教学时,结合传统口传心授方式,教师亲身示范教授,重点传授下滑音、颤音、装饰音等歌谱无法完整呈现的细节部分,帮助学生较完整地掌握一首侗族民歌的演唱特点和技巧。
侗族民歌曲目作品是侗族民歌的根和魂。目前侗族民歌曲目多是前人创作,许多曲目已有数百年历史,今人新创作的优秀作品屈指可数。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收集与创作齐头并进,与时俱进,丰富侗族民歌作品曲目。一方面,需要收集侗族民歌原生态曲目,加强原生态曲目收集整理力度,组织专门人员,分阶段收集以往没有发现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曲目,综合运用现代录音录像、记谱等方式,完善侗族民歌原生态特色曲目数据库。另一方面,加强侗族民歌新作品创作,在保存侗族民歌基本风格的前提下,紧贴当前社会需求,积极创作新型音乐作品,通过现代方式有效展现侗族原生态民歌特有音乐风格,提升侗族民歌的生命力、吸引力,实现保护与弘扬有机结合。
贵州民族大学持续完善政策保障,推动包括侗族民歌在内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深入发展。2004 年开始设立少数民族特色专业班,2007 年开始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音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3年专门成立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系,2015 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音乐表演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020 年“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获评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021 年获评教育部侗族大歌传承基地。从实践看,侗族民歌传承作为一个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全方位体系化加强高校专业保障、中小学生源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学术交流保障等。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政府教育部门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侗族民歌专业,扩大侗族民歌教育规模。在生源保障方面,政府教育部门要出台专门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初中、高中开设侗族民歌特色班,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在就业保障方面,从非物质文化保护角度,组织人事部门出台相应就业激励政策,拓宽侗族民歌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专业吸引力。在学术交流保障方面,高校要积极鼓励侗族民歌师生与其他音乐专业人员交流,借助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平台,适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增强侗族民歌教学影响力。在科研政策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对侗族民歌研究课题给予优惠,鼓励更多学者参与侗族民歌研究。
高校教育的关键是师资团队。侗族民歌教育要深入推进,必须建成一支优秀师资队伍。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已基本建成一支专业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覆盖侗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等贵州世居少数民族音乐,既有专业教师,又有民间国家级歌师、艺术家担任客座教师。但是,整体而言,高校侗族民歌师资力量、能力亟须增强。高校需要进一步增大师资力量规模,适当吸纳民歌教师、作曲教师等,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需要进一步提升侗族民歌科研水平,从作品研究、政策设计、教育方式等方面深化研究;进一步推动对外交流,通过业务培训、访问学者、交流学习等形式,不断开阔教师学术视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贵州民族大学为侗族音乐教学配备优良的教学环境,设立专门教学工作室,开展线上与线下双重教学,拥有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但是,由于侗族民歌教学的特殊性,为进一步改善侗族民歌教学环境,贵州民族大学需要进一步完善符合侗族民歌教学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础硬件保障。第一,要设立侗族民歌教学基础硬件标准目录,便于其他学校对标设置专业,配置教学设施。第二,要增强民族特色,配备侗族民歌教学常用民族乐器、民族服饰、民族道具等,营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教学环境。第三,要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积极运用现有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如AR 技术、线上教室等,增强侗族民歌教学互动性。第四,设置实践平台,建立专门的舞台用于日常展演交流,在民族地区设立实践交流基地,增强侗族民歌教育的实践活力。
侗族民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社会生活变迁,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新挑战。高校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将侗族民歌教学纳入教学体系,有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