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创新中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3-12-11 09:01魏晓奎
人民周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魏晓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一重要论断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大力弘扬守正创新精神,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更好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守正创新是中华文化优秀基因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从中华民族文明历史来看,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有着守正创新的文化基因。“守正”出自司马迁《史记》“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强调要恪守正道。其后,诸多文献屡有“守正”记载。比如,班固《汉书》中的“君子独处守正”、范晔《后汉书》中的“在位明察守正”、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碑》中的“守正为心”、朱熹《宋名臣言行录》中的“守正直而佩仁义”等。这些文献记载都表明,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坚守真理、恪守正道的精神品质,有着一脉相承的“守正”文化传统。守正并不意味着守旧,与之相反,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历代文献中多有对“创新”的记载。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的盘铭上就写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经》有语:“《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诗经》有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魏书》有语:“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可见,中华民族文明本身就蕴藏着应时而变的内在基因,具有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的创新进取精神。正是这样的创新进取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最终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中华文明。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来看,守正创新就是既要坚持按照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办事,又要不断自觉能动地探索出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创新性思想认识和实践活动。“正”就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大道”、普遍真理、道德操守;“守正”就是从客观事实出发,科学把握事物本质,自觉按规律办事。“创新”就是突破成规、寻找新路,自我革命、自我发展,勇于实践、形成新知。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

以守正的正气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实根基

守正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以什么理论为指导,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分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矛盾,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使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文化创新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历史证明,中华文明能够历经沧桑而繁荣兴盛,关键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决定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党的领导激发和汇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力量,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必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过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科学道路,是呼应时代发展和人民诉求的现实道路,是具有文明优越性的正确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是赓续历史文脉和实现中华文明跨越式发展的必要前提。

以创新的锐气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华章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要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念,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仍然能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十分重要的启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观,做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与传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准化提炼“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精华。善于运用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来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方案,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要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文明创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善于同其他文明交流,善于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化在物种和技术、资源和人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经常性的传播互动,在交流融合中获得发展进步,通过文明互鉴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方向,又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拓展文明交流互鉴内容,加强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深入开展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扩容增质,加大交流对话力度,不断推动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增强文明交流互鉴,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创新文明交流互鉴形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主体的交往能动性,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平台所赋予的各种传播能力,挖掘多种文化构成要素,广泛使用多种移动终端,不断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