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探索:贵州沙溪大寨村的经验与启示

2023-12-11 05:42冉光涛贵州大学
农场经济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支委村民旅游

冉光涛(贵州大学)

一、引言

贵州被誉为喀斯特王国、文化千岛、旅游千山,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2021年全省接待游客6.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6642.16亿元,等级以上乡村旅游标准化单位7150个;2022年全省接待游客4.9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245.64亿元,等级以上乡村旅游标准化单位8957个;2023年乡村旅游标准化单位近1万个。作为旅游大省,着力探索乡村旅游模式,传播成功经验及方法,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对我国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在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模式研究上,可分为三类。其一,为内源式发展,即强调农村社区作为地方发展的驱动力量,以本地资源、居民协作参与为核心的自下而上的自主发展模式,[1-2]但由于受环境、资金、技术、人才等限制,内源模式致使乡村改变缓慢,发展动力不足。其二,是外源式发展,即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引进新技术,吸引产业进入乡村,自上而下地改善乡村结构。[3]这种模式能快速构建乡村旅游资源,快速获得经济效益,但外部工商资本的逐利本质不能被有效控制,依靠外部力量促进乡村发展容易演变为一种不可控的掠夺乡村资源、加剧乡村衰落的发展模式。[4]显然,采取单一的内源模式或外源模式,都过于理想化,于是学界在理论上开始探索第三种模式,即新内源发展模式,基于基层自治组织,识别并引入有助于乡村发展而不是掠夺乡村资源的外部力量,同时立足乡村本土资源禀赋,增进村民对乡村发展的认同,推动乡村建设集体行动,激活乡村内部力量,最终村民与外部企业或个人通过良性互动形成利益联结制度,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5]

关于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新内源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缺少具体案例分析,在成功的实践经验中,缺少经验过程阐述与启示分享。以贵州沙溪大寨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纵向解读沙溪大寨村2021年以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总结经验与启示,以期为贵州及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视角。

二、大寨村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概述

(一)大寨村概况

大寨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西北部,距离德江县城21公里,是贵州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成功的典型案例,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沙溪大寨作为苗寨和土家族聚居区,有着600多年历史,传承并孕育了花灯、傩戏、抵杠、山歌、哭嫁歌、板凳戏、建房歌、吹唢呐、打响器等民俗。2021年大寨村有8个村民组292户1061人,其中留守在村的有79户274人,留守人群中60岁以上有108人,14岁以下有63人,是典型的“空心村”。2021年下半年以来,在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共同带领下,大寨村支委团结全村干部群众,以乡村旅游为发展方向,中组部新闻办先后5次将“古村28渡”评为优秀新媒体作品,荣获了“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媒体运营人才培训基地”“乡村振兴在行动”创新案例(全国18个村)等荣誉。以“三千文化”为旅游符号品牌,成功举办了3届“贵州千重岭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引流上万游客到村旅游打卡,全村年总创收达500万元以上,较2020年收入增幅达62.3%。

(二)发展措施及成效

1.培育村民积极性

乡村地区,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更是乡村振兴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和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村民积极主动的参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及途径,为培养并激发大寨村村民的积极性,村支委2021年进行了以下工作。[6]

入户调研,以民为本。新任驻村书记为了了解村里住户的情况,打开村民心扉,了解村民的想法和意愿,开展了驻村挨家挨户走访调查行动。为了融入村里,成为大寨村一分子,支书直接把住宿搬进农舍,走进群众家里、走进群众心里,白天帮村民下地干活,晚上参与村民娱乐活动。在调研期间,构建了村里信息获取便利工具“古村28渡”抖音号,以短视频方式呈现村支委日常工作状态。[7]在两个多月的调研与接触中,村民慢慢习惯了村支委一行人的身影,邻里关系得到缓和,“古村28渡”成为村民参与村事务有效沟通的润滑剂与重要窗口,村民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

在充分调研和了解村民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立足资源禀赋,村支委决定以大寨村“中国传统古村落”为金字招牌,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村支书亲自撰写《德江县沙溪土家族乡大寨村拟建设乡村旅游度假区助推乡村振兴创意策划方案》。将大寨村乡村旅游发展思想、发展方向传导给村民,让其了解与接受,并参与行动。村支委加大动员和宣传力度,组织群众召开院坝会、篝火会、围炉会、村头会、视频会等60余场。村民们终于有了盼头,相继参与行动起来,积极性得到提高,思想得到统一。

2.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环境问题之间相互影响、层层叠加,因此整体的发展思路和科学的治理机制对提升治理效能至关重要。[8]大寨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可以归为四个步骤。第一,提升村庄整体清洁度。村支委带领村民及志愿者清扫主要路段,对秸秆杂物及禽畜粪污进行及时处理,修剪清理农户庭院、房前屋后、路边的杂草树枝,集中处理废弃的塑料、陶瓷、砖瓦、渣土、玻璃等不易降解的垃圾。第二,修建村庄环境工程。疏通并改建排污管道,解决禽畜粪污、生活污水及河道、池塘、农田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建立村、组、户三级垃圾倾倒点和转运处理中心,使日常垃圾处理得到改善。修建道路护栏,进行村庄交通道路网改造。第三,装饰美化村庄环境。通过山体、农田及道路林带的生态修复与绿化建设,提高土地绿化面积。[9]第四,宣传环境治理理念,构建村庄空间环境治理体系。针对大寨村村民普遍欠缺绿色环保意识、生活空间分散化、公共空间无序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村支委组织志愿者对村民进行环保意识宣传及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实施“村—组—户”垃圾管理责任制方案。在征求全体村民意见后,大寨村制定并印发了《大寨村村规民约》。

3.挖掘特色旅游资源

面对大寨村乡村旅游资源小、散、乱的现实情况,村支委带领村民进行三个步骤的努力。第一,寻找旅游符号,规划发展细则。以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分类体系为指引。村支委以大寨村自身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征,通过对山地景观、村落布局、传统文化的归类划分,完善资料收集,制定了适合大寨村的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实施与评价体系。第二,赋予特定意义及内涵。“三千文化”是大寨村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符号,即村头古银杏树和珍贵的千年金丝楠木王为“千年树”,以群山环抱大寨村的独特地理位置为“千重岭”,以土家花灯、傩戏、抵杠、哭嫁歌等人文风情及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为“千缕情”。把废弃猪圈重新利用,建立酿酒工艺坊、竹编工艺坊、村庄非遗博物坊、花灯传习所。第三,高质量发展“三千文化”。通过贵州义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运营“古村28渡”和腾讯直播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并邀请专家进行专题座谈会,为村寨旅游出谋划策及技术指导,建立培训基地,吸引村寨内外青年人才进入乡村旅游发展队伍,助力“三千文化”高质量发展。

4.丰富乡村旅游配套资源

为增强旅游体验感,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村支委带领群众及志愿者积极与各行业技术人员磋商,组织返乡年轻人召开座谈会,讲解乡村振兴政策、家乡资源优势和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机遇,成功留下一批年轻人留村创业发展,为丰富大寨村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注入新动力。首先,餐饮培训。通过聘请专业厨师入驻村寨,在经过食品卫生、环境标准、水电安全操作、厨房注意事项、厨房岗位人员仪表仪容等第一阶段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实践专场菜品制作讲解与实操练习,举行菜品制作评比大赛,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参与培训的人员都成了菜品制作能手。陆续成立明友土菜馆、全家乐乡村餐馆、快餐小吃等生态菜系和传统菜系品牌菜。其次,民宿建设。大寨村依托乡土风情、古村建筑风格、装修设计特色等资源,为了体现乡村的闲情逸致、传统与生态,对每个房间进行独特的创意布置。采取农户自主经营、委托流转、股份制投资等经营模式,现已建成溪山里、羊井等民宿。再次,构建交通网络。为了满足大量游客的交通方便,现已建立两大智能停车场及其他临时停车场,村支委通过申请协调,招标建筑企业,完善公路基础配套,规划高速公路在大寨村修建出口。

三、大寨村的经验与启示

(一)强化村支委引导,注重培养村民积极性

大寨村从一个典型的“空心村”蜕变成“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媒体运营人才培训基地”“乡村振兴在行动”创新示范案例,期间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其发展基础在于强有力的村支委引导和注重村民积极性的培养。

近年来,党与政府不断协助优化村级自治班子结构,选举与派遣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青年入驻乡村,促进乡村发展与振兴。大寨村能成为乡村振兴创新示范案例,也得益于大寨村新一届第一驻村书记及其他骨干成员的引导。

乡村振兴,主体在民。村支委前期走访调研实践和“古村28渡”抖音号的运营是培养村民积极性的主要举措。价值在于,其一关系赋能,有效缓和了村寨社会关系矛盾,提升了农户相互信任力,树立了村支委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其二信息赋能,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及便利性,降低信息沟通和共享成本,激发村民参议热情,活跃村寨氛围。其三人才与技术赋能,通过调研聚集和培育一批村寨“田秀才”和“土专家”,有效解决大寨村人才短缺现象。以信任、互惠、规范、参与等为核心要素,形成“村支委主导+村民主体+第三方技术辅助”的发展模式,是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新内源发展模式的一种新途径。[10]

(二)挖掘特色资源,注重品牌塑造

乡村旅游景观目前分为三种发展类型,即自然景观主导型、人文景观主导型、“自然+人文”结合型,前两种景观类型旅游底蕴深厚,发展动力足,一般体现为老牌旅游景区,如以自然景观为主导型的铜仁梵净山、人文景观为主导型的凯里西江千户苗寨。显然,大寨村发展乡村旅游属于“自然+人文”结合型景观,这种景观类型在自然和人文特色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发展难以壮大,若不强调特色资源挖掘,没有品牌文化符号塑造,便难以长足发展,乡村旅游景点就会面临小、散、乱的成长困境。

大寨村以千重岭、千年树、千缕情塑造“三千文化”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通过举办“贵州千重岭乡村文化旅游节”引流游客到村游玩打卡,村民通过民宿招待、餐饮服务、传统技艺表演、销售农特产品等直接增加经济收入。一方面,“三千文化”品牌塑造成为连接游客和旅游产品之间的纽带,并以品牌体现的文化内涵拓宽自身发展空间,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三千文化”是强调特色打造,在开发项目与产品时应立足地域特色,挖掘本土元素,将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与优秀的乡土文化相结合,以古朴的风土民情、独特的古老建筑及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构成产品开发亮点,提升大寨村旅游文化内涵。[11]

(三)依托数字媒体平台,融合三产发展

乡村数字媒体发展使乡村资源转换利用发生在实体和虚拟两个场域。大寨村正是以振兴村寨旅游作为实体突破口,在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依托数字媒体平台发展线上虚拟场域,为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虚拟空间支持,在互联网、区块链和数字平台等支持下,大寨村农特产品、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土家民俗文化和大寨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实体空间。大寨村的媒介化正在不断地重构村寨,创造村寨形象,既改变了村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改变了外部群体对大寨乡村空间的想象。[12]

大寨村依托数字媒体平台融合农业、文化、旅游,创新发展路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和搬迁等问题。这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模式,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把村寨振兴媒介化,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不断拓展产业融合路径,为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为农村产业兴旺提供助力。[13]让数字媒体平台成为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支委村民旅游
基层党组织“支委+团队”工作法的实践与思考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支委+”党建管理模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旅游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实行轮值制度,发挥支委特长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