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汉华
(赣州广播电视台,江西 赣州 341000)
新闻写作是影响新闻质量与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融媒体环境下,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记者应结合融媒体环境的特点,积极探索新闻写作创新路径,不断强化自身的视听意识,将“看”与“听”融合起来,力争做到“声画合一”,在提升新闻质量的同时,带给受众更好的体验,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融媒体是指将各种媒体以多功能一体化形式进行呈现的媒体行业趋势。融媒体以互联网为基本载体,整合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了新媒体优势,是未来媒体行业的主体发展方向。融媒体环境下,推动了媒体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媒体资源的优化分配以及新闻内容的兼容互补,极大地提升了资源利用率,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由于融媒体以互联网为依托,因此在直观感受方面与新媒体的联系更为紧密,但是传统媒体依然是融媒体的构成基础。
融媒体是未来媒体行业的主体发展方向。相较于传统媒体,融媒体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介质多元以及信息传播效率更高等方面。首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信息传播介质相对比较单一,如电视媒体以影像为主、广播媒体以声音为主、报纸媒体则以文字为主。相较于传统媒体,融媒体的信息传播介质更加多元,借助互联网可以使信息通过不同媒介进行高效传播,既能扩大信息传播范围,也有助于提升信息影响力,并且由于传播介质多元,因此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除此之外,由于融媒体以互联网为载体,并且大量融入新媒体形式,因此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个人也可以成为信息源。在互联网的支撑下,个人传播信息的难度降低,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涌现出了大量的“公民记者”,大众也可以采集信息与传播信息。由于大量“公民记者”的涌现,使得信息量骤增,同时信息传播效率更高,而且受众不只是单纯地接收信息,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融媒体环境下,虽然信息量以及信息传播效率更高,但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在融媒体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在维持传统媒体权威性优势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传播信息,同时利用互联网强化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媒体模式。近年来,融媒体快速发展,但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新媒体快速崛起,使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因此现阶段融媒正处在以新媒体主导的状态下。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有的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量逐渐减少,使自身的发展受到影响。融媒体环境下,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与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要想提升自身竞争力,保证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转变思维,以创新为手段推动媒体融合,同时不断强化新闻写作的视听意识,充分发挥“看”与“听”的作用,向受众呈现优质的新闻节目,强化自身影响力与竞争力,保障传统媒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权威性与真实性强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主要优势,在融媒体环境下,需要广播电视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真实性是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融媒体时代,更应强调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凸显传统媒体的优势,提升广大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信任感,增强广播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黏性[2]。融媒体环境下,信息量骤增、信息传播效率更高,但是信息的质量与真实性难以保证。在此背景下,更应强调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引领舆论与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除了要保证内容真实之外,还要保证内容丰富,借助丰富的内容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受众提供更佳的新闻体验。
以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秉持“内容为王”原则,缺乏对受众需求的关注。融媒体环境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并且大众整体上的信息获取渠道高度偏向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需要转变思路,更多地从受众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立足于受众需求。只有更多地站在受众角度考虑问题,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才能吸引受众,并得到受众的关注与认可,才能使广播电视新闻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才能强化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影响力,并促进广播电视媒体提升竞争力。
文字、声音以及画面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打造高质量新闻产品,需要提升声像契合度。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文字、声音以及画面的契合度,确保三者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带给受众优质的视听体验。除此之外,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还要注重文字、声音以及画面表达的内容的统一性,借助不同的介质,共同呈现新闻信息,增强广播电视新闻的吸引力,进而得到受众更多的关注与认可[3]。
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要保证专业性。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内容专业性、新闻呈现方式专业性以及新闻播报过程专业性等方面。首先,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要保证内容的专业性,新闻写作应以事实为基础,不能为追求新闻信息传播效果以及点击率而夸大其词或者歪曲事实,不能为打造所谓的“爆款”而牺牲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其次,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要保证新闻呈现方式的专业性。在写作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同受众的需求、不同传播载体的特点等,合理选择新闻语言以及新闻画面,避免出现低俗语言或者恶搞图片等内容,以免影响新闻的权威性。最后,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要保证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应结合新闻内容以及播音员主持人的特点、风格写作广播电视新闻,打造与播音员主持人风格、特点相符的新闻节目,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广播电视新闻是人民群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受众接触最多的新闻传播形式。广播电视新闻以文字、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借助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呈现出视听兼备的效果,既能保证新闻信息的高效传播,也能带给受众更佳的新闻体验,引发受众共鸣[4]。这是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要优势,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要注重强化视听意识,凸显广播电视新闻“耳闻目见”的特点,实现“看”与“听”的完美融合,打造高质量新闻产品,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首先通过眼睛的看与耳朵的听来初步获取信息,然后再将获取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经过大脑的思考后,才能准确理解相关信息。“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要注重提升画面效果,增强广播电视新闻的画面感。
1.新闻写作以画面为主导
电视屏幕是呈现新闻的主要渠道,受众通过电视屏幕观看相关新闻。即使借助新媒体渠道传播新闻信息,手机屏以及电脑屏也是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受众需要用眼睛观看屏幕,进而获取新闻信息[5]。画面会带给观众“先入为主”之感,因此画面的效果会影响受众对新闻节目的第一印象,如果画面效果不佳,难以吸引受众的关注,会影响受众继续获取新闻信息的兴趣;反之,精彩的画面可以在第一时间牢牢抓住受众的眼球,激发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观看欲望。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应以画面为主导,不仅要保证画面具体形象,而且还要使画面生动活泼,提升新闻画面效果。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应高度关注画面效果,提升画面的表达力与张力,注重画面的协调性与整体性,既能更好地呈现新闻信息,也能带给受众更佳的观感。
2.发挥字幕的补充作用
画面可以直观、生动地呈现新闻信息,但是单纯依靠画面呈现新闻信息,难以保证新闻信息呈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容易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甚至还会对受众造成误导。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借助字幕来辅助呈现新闻信息。有的画面会存在表达不到位、表达不明确、表达不全面等问题,借助字幕可以有效补充,向受众呈现画面难以表达的新闻信息,帮助受众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不会产生误导。充分发挥字幕的补充作用,能够提升新闻的广度与深度,有助于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的高效传播。例如,广播电视新闻画面中呈现某位领导正在讲话,此时便可以借助字幕来表明画面中人物的姓名、职务以及讲话背景等内容。这样受众通过字幕便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新闻信息,帮助受众更好地解读广播电视新闻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要保证字幕精准、精炼,尽量用最少的字数表达较多的内容,不能喧宾夺主,广播电视新闻依然要以画面呈现新闻信息为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字幕的补充作用。
广播电视新闻属于有声新闻,声音是重要的新闻信息呈现方式,并且会对广播电视新闻质量与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不仅要为“视”而写,还要为“听”而写,增强听觉效果。优秀的新闻稿不仅要读起来顺口,而且要听起来自然,既要简洁明快,也要生动活泼,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得到受众的认可,更好地传播新闻信息,帮助受众加深理解。这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凸显声音特点,发挥声音功效,打造高质量新闻产品。
1.保证语言通俗易懂和简洁流畅
“听”与“看”都是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并且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通常都会采用边听边看的方式,因此“视”与“听”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都会对受众的新闻体验产生重要影响,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听”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那么“视”的效果也会受到不利影响,不利于受众充分解读新闻信息。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为了保证听觉效果,应在保证准确用词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生僻字词或者读起来拗口的字词,同时还应借助口语化语言替代受众难以理解的书面词语。这样既有助于增强听觉效果,也便于受众理解新闻内容[5]。广播电视新闻面向社会大众,如果新闻中充满晦涩难懂的语言,不仅会导致大众难以理解新闻内容,而且还会带给受众视听疲劳之感,使其失去视听乐趣,不利于广播电视新闻高效传播。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要科学用词,减少专业技术词汇的应用,避免应用含糊不清的词汇,这样才能让受众听得懂、听得清、听得明白。
2.声音要与画面相得益彰
声音要与画面相得益彰,要以画面内容为核心,这样才能呈现出“声画合一”的效果。边听边看是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如果声音画面脱节,则会严重影响受众的新闻体验,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使受众产生混乱之感,不利于新闻信息的高效传播[6]。除此之外,广播电视新闻的声音要与画面内容相符,保证二者在内容上的一致性,实现同样新闻信息的视听同步传播,带给受众多重感官体验,进而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应结合画面内容合理运用声音,既可以通过声音同步呈现画面内容,也可以借助声音烘托画面内容,起到凸显画面内容的作用。例如针对节日喜庆的画面,可以应用欢快的配乐与音效来烘托节日氛围;反之,如果新闻展示的是突发的灾难性事件,则不适合应用欢快的配乐与音效。再比如,新闻展示的是紧张有序的工厂里的劳动场景,此时的同期声如果介绍生产产品的性能、质量等内容,则会造成声画脱节,不仅影响新闻质量,而且容易带给受众混乱之感,这种新闻难以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新闻记者要注重强化自身的视听意识,确保声音与画面相得益彰,这样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才能使广播电视新闻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与关注。
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内涵、流程、方式等均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受众的需求以及接收信息的习惯也有所不同,这些都给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为了保障新闻产品的质量与传播效果,新闻记者应该秉持创新思维,不断强化自身的视听意识,将“看”与“听”完美融合,凸显广播电视新闻“耳闻目见”的特点,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质量与传播效果,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同时提升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保障广播电视媒体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