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采访报道研究

2023-12-11 00:47:30任明星
传播力研究 2023年31期
关键词:采访报道时政新闻媒体

◎任明星

(衡水广播电视台,河北 衡水 053000)

引言

在我国新闻媒体领域中,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始终是业界宠儿,其反映着国家政策方针、国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等,具有政治性、规范性、民生性等特征,作为专业媒体,广受人民群众信赖与认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发展,新闻媒体紧跟融媒体发展步伐,探索转型升级路径,以此改善传统媒体的不足、增强媒体生机与活力,促进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对此,以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为代表的新闻媒体人应转变发展理念,在保留新闻媒体原有专业性、权威性等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闻媒体的转型升级之路,提高新闻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引进先进技术,创新采访与报道方式,发展智慧型新闻生产模式,进一步增强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有效性、影响力。

一、基础理论概述

(一)融媒体的概念

融媒体既是一个“理念”。此理念以发展为前提,以扬优为目标,能最大程度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将单独一类媒体优势转变为多类媒体的共同优势,能增强媒体竞争力,做到真正为“我”服务。融媒体并非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通过媒体载体,将各类具有相似性与互补性的媒体在宣传、人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整合,最终实现资源共通、利益共融、内容兼容的新型媒体理念。综上,在新媒体时代,融媒体即多种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是包含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要素的媒体表现形式,符合媒体生态环境[1]。

(二)时政新闻的概念

当前,我国尚未对“时政新闻”形成统一概念。根据《专业新闻报道教程》可知,时政新闻是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当下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包含政党、社会组织等主体处理国际关系或国家事件而发布的政策方针及采取的活动。时政新闻关系着国家政治生活与国民生活,具有政治性、规范性等鲜明特征。近些年,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业蓬勃发展,无论在新闻实践还是在社会生活中,时政新闻均成为较为常见且广泛应用的概念。

(三)民生新闻的概念

从字面含义上理解,民生新闻即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问题的新闻报道。当前,民主、民生、民权相互倚靠与影响,逐渐扩大了民生的内涵与范围,将民生从“纯物质层面需求”拓展到“物质与精神层面需求并存”上,如人民群众的生活资料、市民精神与生活形态等。市民阶层开始提高对“话语权”的重视程度,推动民生和传播媒介深度融合。由此,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二、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采访报道创新的必然性

融媒体时代形成了全新的媒体生态,导致以主流媒体为中心的传统媒体面临各类危机与挑战,尤其是新闻媒体。传统的新闻采访报道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多种多样的需求,存在平庸化、同质化等问题,部分新闻媒体工作者未能深入了解时政与民生新闻的内涵,追捧“马路新闻”、错误理解新闻定位、报道内容晦涩与形式严肃刻板,不能拉近新闻与社会大众的关系、真正实现时政与民生新闻的价值。当前,新闻媒体想要增强竞争力、维持发展优势,应推进新闻报道采访报道创新[2]。

三、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采访报道的优化策略

(一)时政新闻采访报道的优化策略

1.强化群众意识,广泛选题提高采编质量

时政新闻在我国新闻报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政治性、权威性等特征。根据上文可知,凡是涉及时事政治层面的内容,均属于时政新闻采访报道领域。虽然在新闻行业中,时政新闻非常重要,但是融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仍需转型创新,不断优化采编与报道形式,进一步提高时政新闻的质量、扩大传播力。对此,时政新闻媒体工作者应转变工作理念,不断提高新闻采编技术水平。

(1)新闻媒体人应强化群众意识。融媒体时代以“受众”为主,媒体人只有了解受众的特性、需求,才能提高受众对时政新闻报道的认可度与满意度。对此,以“采编人员”为主的时政新闻媒体人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与受众思维,深入社会大众,根据社会大众的喜好、需求等选择时政新闻题材,制造有温度、有活力、有魅力的时政新闻。党与国家的政策都以人民群众为中心,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知,时政新闻中的领导讲话、政策方针等内容都应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如果时政新闻仅报道抽象、宽泛的理论内容,无法让人民群众深入理解与大力支持。对此,开展时政新闻采编工作时,新闻媒体人应将重点放在各项政策方针与会议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维护根本利益上,拉近时政新闻与人民群众的关系[3]。

(2)新闻媒体人应广泛选题。通常情况下,社会大众对时政新闻的印象较为刻板,认为其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与说教倾向。一方面,新闻媒体人应拓展时政新闻的民生视域,站在民生角度采访与报道新闻。例如,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开设的《空中立交桥·政策专访/政策解读》栏目将社会热点融入到政策报道中,并且采用先进的直播形式加强新闻互动,记者与嘉宾等现场采访、报道,解读民生大计、回复民众问题,让社会大众感受到时政新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能吸引社会大众关注时政新闻,也能提高时政新闻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人应熟练运用智能录音笔与语音转换设备等新设备以及直播等新技术,借助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以此优化采访策略,提高采编技术水平。例如,编辑时政新闻标题时,新闻媒体人可在保证新闻质量及权威性的基础上,将新媒体语言、网络热门词语等融入到标题中,进一步扩大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2.维护报道权威,促进时政新闻采访报道方式创新

融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面对着多种挑战与机遇。为了进一步增强时政新闻的影响力,促进时政新闻可持续发展,以“记者”为主的新闻媒体人应在保证时政新闻权威、严谨的基础上,探索时政新闻采访报道方式的创新路径。

新闻媒体人应坚守时政新闻底线、维护时政新闻权威,保证自身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做深做细新闻报道。融媒体时代,一方面,时政新闻拥有多种传播形式,能扩大传播范围与影响力;另一方面,面对越来越快的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多样的传播渠道,新闻媒体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持续提高采访报道质量,保证时政新闻严谨、科学,才能正确引导社会主流舆论。

(1)新闻媒体人应保证自身政治方向、基本常识、新闻内容正确。日常工作中,新闻媒体人应主动学习新政策、法规等。采访报道前,新闻媒体人应积极学习上层政策方针、核对资料信息,保证上下层信息能精准衔接。

(2)新闻媒体人应具备政治与新闻敏感性,深入挖掘时政新闻,寻找新闻关键点,打造新闻亮点,避免长期、持续采用程序化的采访报道模式。新闻媒体人应善于将工作灵感、生活细节转变为富有独特魅力的时政新闻报道,通过采用新设备全程记录领导讲话、会议内容等,再进行二次提炼,发掘各类即兴发言背后的新闻价值,拓展时政新闻内涵。同时,新闻媒体人应具备全局意识,以小见大、以点见面,善于将国家大事、政策方针与国民现实生产生活联系,帮助社会大众理解新闻内容,还可辅以图文、视频、动画等,将新闻内容立体化与形象化,进一步发挥时政新闻的引领作用。

(3)互联网信息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时政新闻媒体人应紧跟媒体融合发展步伐,转变采访与报道观念,不断引进与应用信息化采访报道方法。新闻媒体人应在维持时政报道权威性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新闻信息获取途径、新闻传播方法等。例如,《河南日报》报道河北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及《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时,采用了可视化报道模式,创造了《“十三五”我在河北打卡了这些事》,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节点事件,并且融入文字、图片、水彩画等描绘历史长卷,让社会大众能在全息模型中了解河南省的历史发展与优秀成绩。深圳卫视和壹深圳客户端联合打造了《晚间报道》,作为融媒体时政观察类节目,记者走入时政新闻报道现场,同嘉宾互联互动,为社会大众报道时政新闻。融媒体时代,短视频、直播、H5 等形式融入到时政新闻采访报道中,创新了时政新闻传播形式,提高了新闻传播效果。

3.突破平台壁垒,构建媒体矩阵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采访与报道应深化“融”思维,新闻媒体人应将时政新闻内容转变为各媒体平台接受的形式,以此扩大传播效果。同时,新闻媒体人也应认识到个人IP的市场影响力。

(1)突破平台壁垒,构建媒体矩阵

如果时政新闻报道仍保留着传统、单一的传播形式,不仅会脱离人民群众,还无法实现创新发展。对此,新闻媒体人应探索各类媒体平台的传播形式。以《人民日报》为例,报道2020 年全国“两会”时,《人民日报》探索全媒体平台报道途径,一方面设计专题专栏,精准解读各项政策讲话,保证报道权威、严谨;另一方面利用抖音、微视频等形式报道新闻,或设计新闻二维码,社会大众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相关新闻,或者发起两会话题,激发社会大众的参与热情,构建媒体矩阵,强化时政新闻的生机与活力。

(2)打造个人IP

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媒体人应认识到“粉丝”的影响力,既应优化新闻选题、内容与传播形式,也应磨砺新闻人才,打造个人IP,利用IP 效应扩大时政新闻影响力。例如,可强化新闻主持人、记者或嘉宾的IP 效应,塑造正面且富有吸引力的形象,形成具有粉丝效应的新闻源,推动新闻再传播,并且为建设新闻付费模式夯实基础。

(二)民生新闻采访报道的优化策略

1.革新媒体理念,关注受众需求,转变民生新闻定位

在当前的融媒体时代,我国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寻找新旧媒体融合的有效方法,借助长期发展经验与自身权威,促进媒介融合。对此,民生新闻媒体人应正确认识自身发展优势及现状。民生新闻诞生时,中国新闻媒体正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但是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技术环境均产生较大变化,媒体角色、地位发生改变,要求民生新闻媒体人了解国民真正需要何种新闻,喜欢何种新闻传播形式[4]。

对此,民生新闻媒体人应革新媒体理念,关注受众需求。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媒体类型增多,海量、多样的信息资讯充斥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要求民生新闻做专业新闻、记录客观现实、报道具有价值的事件或现象,强化“议程设置”。同时,民生新闻媒体人应改革机制,建设融媒体平台。当前,社会大众不缺少信息,而是缺少有价值的信息。虽然年轻受众更喜欢通过网络自媒体了解各类民生新闻,但是此类新闻宛如消费品,短、快且没有价值。民生新闻媒体人应以此为突破口,打造融媒体平台,兼具“电视媒介”与“跨媒介”,在第一、第二屏幕中流转民生新闻,根据新闻特性及重要性,将其分散到抖音、快手、微博等各类媒介中,做到保证民生新闻质量、关注受众需求、实现融媒体传播。

2.生产智慧型新闻,提升“四力”能力

当前,民生新闻媒体人应认识到民生新闻存在采访方式单一、理念滞后与视角固定、采访报道队伍素养较低等问题,应借助融媒体东风,探索智慧型新闻生产模式,打造一体化生产平台,优化策划、采编、报道等环节,做好采访真实客观、新闻接地气、舆论精准引导等工作,借助5G +4K等先进技术,形成智慧化新闻生产闭环。

民生新闻媒体人应严格遵循《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打造线上线下与内外联动的主流媒体舆论格局,坚持内容为王,引进先进技术,提高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以福州广播电视台的《生活零距离》栏目为例,其通过搭建融媒体中心平台,改善原有新闻体制机制,培养高质量新闻人才,创新前端后端,不仅优化了新闻生产理念,还扩大了融媒体宣传效果。其打造的“有福之州,为梦前行”联动了多类媒体,如电视台、今日头条等,采用图文推送与新闻直播等形式,让当地人民能进一步了解福州市建设成就。《生活零距离》栏目的媒体人深度渗透“四力”理念,不断提升个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围绕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开展采访报道工作,从路灯不亮到水源污染,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切实做到反映民众需求、解决民众问题,真正为百姓做事。此外,民生新闻媒体人还应强化服务意识,建设享誉盛名的新闻品牌,增强受众黏性,通过赢得民心获得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提高采访报道质量、探索采访报道创新之路,是适应互联网环境与增强媒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面对愈发多变、复杂且多样的国内传媒环境,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媒体人只有了解媒体发展形势、明确自身定位、探索融媒发展之路,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高效、乐于接受的新闻报道。新闻媒体人应不断革新发展理念,优化新闻媒体队伍结构,培养高质量的新闻媒体人才。应倾听民生、了解民情,引进先进技术,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形式,帮助人民群众了解时政新闻内涵,认识到民生新闻的价值,扩大新闻传播范围与影响力,促进新闻媒体行业改革发展。

猜你喜欢
采访报道时政新闻媒体
提高新闻宣传采访报道质量对策措施
中文信息(2018年10期)2018-10-29 10:58:38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22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论突发性事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技巧
活力(2016年6期)2016-06-22 01:28:49
时政
当代工人(2015年21期)2015-12-16 16:56:23
时政
信息意识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运用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