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河: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外出求学,离家时将一张纸条夹在父亲的账簿里,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封家书开启了他走向广阔世界的求索之路,也时刻激励我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月桂树:
一个被精心保存的纸盒里放满了我儿时的奖状、画作和几封家书,这些家书有的是初学写字时随心写下的“表白”,有的则是小学时的命题作文,字迹稚嫩,词句简单,一句长大后羞于开口的“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被反复提及。如今看来有些好笑,又有些心酸。其实想想,家人之间的表白,哪里让人羞耻,又哪里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寒兮:
“余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牺牲,万一阵亡,你们要听母亲的调教,孝顺汝祖母……”每次读到抗日名将郝梦龄留给家人的绝笔,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沫沫:
初读鲁迅先生的家书,只觉稀奇:以往读他的杂文、小说,最大的感受是文辞犀利。他与母亲的通信却笔触平淡而细腻,甚至有些啰唆,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如我们一样热爱生活、关心家庭的普通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作为战士的鲁迅先生面临太多的威胁,他唯一能为母亲做的,大概就是将细水长流的每一天汇成一句句让人安心的话语,让它们随着邮票飞去母亲身边。这些最平凡的话语,才是最珍贵的回忆、最好的纪念啊。
@妙蛙妙蛙: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张之洞所写的《诫子书》可以看出,其实他和天底下所有的家长一样,恨不得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但他仍决心将孩子送往日本士官学校习武。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孩子自小顽劣好动,不是读书的料,送孩子去学武也算是根据其性格爱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是顺应“国家正在用武之秋”的大势,希望孩子将来能在国家舞台上大展身手,拥有光明而远大的前程。话语间流露出的慈父之心、舐犊之情使人读来无不为之动容。
@雁云笙:
初一开学那天,我在新书包里发现了从教多年的母亲写给我的家书,她用朴实无华、充满爱意的文字教育我牢记“正、静、悟”三字诀,即做人要品行端正、沉着冷静、勤于思考。这封信一直被我精心收藏,母亲的谆谆教诲我已铭记于心。
@芣苢:
从张桂梅女士的家书中,我们看到了她最柔软的一面——她和所有人一样,也牵挂家人的情况,眷恋家庭的温暖。即便如此,她仍然选择只身前行,将爱传递给大山里的每一个女孩。读过她的家书,才更懂得她用一生信仰和追求书写人间大爱的难能可贵。
@喵喵教: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黑夫木牍》,这份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家书不过寥寥数百字,却鲜活地勾勒出两千年前秦国士卒的生活情景,话语间藏着生活的苦涩与希望,更蕴含着亲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时至今日读起来仍令人动容不已。
@凛冬:
在《胡适家书——致胡祖望》中,胡适将对儿子的期盼与担忧化作平淡朴实的词句,用殷切的口吻细细道来,没有空泛的大道理,也没有气势恢宏的口號,有的只是一位慈父对孩子的不舍与爱护。
@秋风过耳:
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先生一生都冲锋在救国战线上。忙于工作和救国的他,也不忘在孩子心间种下爱国的种子。在他给子女留下的百余封家书里,最常提及的是家国情怀与个人责任,拳拳报国之情可见一斑。
@纸风车:
从《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傅雷夫妇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赤诚的爱护之心,让我不禁感叹,成就再高的人,在孩子面前也和世上千千万万的普通父母一样,有操不完的心,诉不完的情。这让我想到自己的父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是如此耐心地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我,对我满怀忧虑、期待与祝福。
下期话题:
文学作品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萌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