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悦 许子威
不少人可能听过“爱情买卖”的旋律,却不知道有没有“情绪买卖”的经历?打开电商平台,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在网络上购买“情绪”,看着既有趣又有些“荒诞”。
比如有人购买“云监工”,专门雇人来提醒自己学习上进;也有人求购“转运锦鲤”,在择业前期、考试前夕“临时抱下佛脚”;还有人订购晚安短信,每个晚上都能收到陌生人送上的温馨问候……
今年暑假,22岁的王晓宇拥有了一间自己专属的“虚拟自习室”。在这里,他可以选择与上百名同龄人同步学习,也可以选择与学习监督员视频连线,进行一对一的学习监督。
“我计劃大三下学期考研,但是暑期在家难免会有拖延和偷懒的情况,所以就在淘宝找了一位‘云监工监督我的学习情况,逐渐克服自己懒散的毛病。”王晓宇和学习监督员沟通好主要诉求和学习计划后,开始了每日“打卡”模式。
“你需要温柔模式还是严格模式”“论文怎么样了”“到阅读的时间了”“滴滴滴,检查手机使用情况”……每进行一个小任务,学习监督员都会通过语音或文字的方式进行检查,如果因为偷懒、睡觉、玩手机没能完成任务,还会被监督员“骂醒”。
架起一部手机,对准书桌或者作业本,24小时随时随地直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虚拟自习室”,甚至付费购买“学习监督”服务,除了简单易上手的操作门槛,年轻人更多的是为了寻求“陪伴感”和“氛围感”。
王晓宇说:“对于自律能力差的人来说,当你想要开小差时,学习伙伴或者监督员就会及时上线,仿佛有一种被人拽了一把的感觉,会突然很有动力。”
不仅如此,热衷情绪价值的年轻人还带动出现了多种虚拟商品新形式,形成了“疗愈经济”的独特产业——网购“情绪”。
网购“情绪”千奇百怪。在网上下单一份“虚拟蚊子”,就会有卖家角色扮演不定时“嗡嗡嗡”地来吵你;分手后买一份“骂醒恋爱脑”,便会有陌生人来担任“聊天搭子”,对你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大考前夜买一个“爱因斯坦的脑子”,其实就是一张普通的爱因斯坦的照片,考试时仿佛就能有种无形的加持……
这些花费几分钱、几块钱就能购买的情绪产品越来越多‘看似“无厘头”的情绪产品,在网络平台却有着不低的交易量,不少店铺甚至月销量上千,甚至还成了年轻人“搞副业”的新门路。
一个“敢买”,一个“敢卖”,“情绪”的市场和情绪本身一样,让人难以捉摸。
“每一件情绪产品背后都代表着一份温暖的治愈。”去年,27岁的姜楠发现有些年轻人出现了情感困惑,却不知道怎么解决,于是开创了一间专门做“骂醒恋爱脑”服务的电商店铺。
“我们的产品服务就是告诉年轻人不要内耗,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意火热时,姜楠的店铺要服务上百名消费者,月收入能达到1万元左右。大部分充当树洞角色的“开导员”是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兼职人员。
在姜楠看来,当下年轻人面对越来越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对心理疏解、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关注度,再加上年轻人更习惯匿名性的网络社交方式,才催生出了这门生意。
“当自己情绪崩溃时,真的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自己所处的窘境,独自哭泣又很孤单,就想到了花钱找人陪我一会儿。”20岁的刘琳购买过很多次“树洞”,她觉得,这更像是一种“自救”。
“面对学习、情感和生活多方面的难题,有时候不想给身边的人带来负面情绪,有时候又觉得道理都懂,就只是想发泄下情绪,我的初衷就是找个人说说话,能够允许我哭一会儿。”
一位心理学专家认为,这些虚拟商品能为一些年轻人提供陪伴、缓解焦虑、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
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的第一驱动力,往往不是品牌或性价比,而是消费者彼时的情绪。
事实上,表面看起来摸不着头脑的虚拟服务,却能实实在在满足人们对于情绪的需要:可能是陪伴感,或许是需求感,抑或是满足感,但无论如何,都在戏谑中缓解着生活的压力,在搞笑中完成了自我的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好玩搞怪的喊话视频,还是主打倾听的心灵树洞,不管是祈求好运的逢考必过,还是释疑解惑的冥想交流……花样百出的“情绪产品”,让一个人的精神内耗变成几个人“一起想办法”的情绪开导,不失为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之余,人们抚慰身心、愉悦自我、加油充电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
今天,情绪特别是情绪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推崇。当“拒绝内耗”成为很多年轻人踏入社会的信条,当MBTI 成为年轻一代认识自己、结交他人的工具,当颜色明快的多巴胺穿搭带给自己和身边人足够的愉悦……“情绪这一块,绝对给足给到位”,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生活理念。
其实,每个人的情感需求,构成了情绪价值的底层逻辑。情感需要安抚,心灵渴望疗愈。互联网情绪产品的本质,正是现实世界发现情绪、挖掘情绪、满足情绪、治愈情绪的投射。
只不过,情绪产品归根结底只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比如,“叫早服务”看似能督促早起,但战胜惰性的还得是自律;“好运喷雾”或许能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可是现实生活中的好运要靠实打实的努力才行;高情商教程能让人学会只言片语,但真正高效的交流方式更在于日久见人心……
购买情绪产品,或许能作用一时。但能不能克服“心灵的感冒”,关键要看能否“继续转化”,以更强大的内心、更从容的姿态,去迎接新的一天。
还应看到,目前网购“情绪”尚属新现象,市场有待规范。咨询师、占星师、疗愈师等的专业水准如何鉴定?产品的实际效果如何衡量?服务过程遇到纠纷怎么维权?诸多现实问题都还没有妥贴的答案。
总的来说,在“压力山大”的时候,倘若不小心陷入了情绪沼泽,不妨对所谓“情绪”产品保留一种包容审慎的态度。把市场的交给市场,把规范的交给规范。
我们要做的是,深呼吸,为生活这场漫长的旅行,留一片心灵的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