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

2023-12-10 19:27关怀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44期
关键词:东路皮影陕西

关怀

主题导语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简称美育。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培养当代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爱好不仅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时文赏读

东路碗碗腔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李军民

陕西东路碗碗腔因伴奏中有铜碗而得名,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该曲目发源于同(州)朝(邑),流行在今渭南市的临渭区、大荔县、华州区、华阴县、蒲城县、白水县、澄县一带,其演出形式为皮影和真人两种。上世纪50年代,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搬上大戏舞台,并改名为华剧,是陕西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

陕西东路碗碗腔历史悠久,大概起源于汉文帝时代,有诗相传:“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成熟于明末清初,乾隆、嘉庆年间就传遍了陕西全省,以及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芳桂是渭南市临渭区蔺店镇李十三村人,他一生创作了《春秋配》《火焰驹》《白玉钿》《万福莲》等10本碗碗腔剧本,人称“李十三十大本”,他不仅把碗碗腔皮影戏推上了艺术的高峰,也为中国戏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碗碗腔皮影艺人杜升初,人称“一杆旗”,他演唱的皮影在上世纪30年代红遍了陕西东府,上海胜利公司曾为他灌制唱片全国发行。建国后,渭南碗碗腔皮影艺人谢德龙在西安成立“德庆皮影社”,唱红了陕甘两省。

上世纪50年代,朝邑县剧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先后将《二度梅》《金碗钗》《白玉钿》《杨贵妃》等经典名剧搬上大舞台,在北京和全国巡演,吸引了广大的观众,受到了周恩来、习仲勋、马文瑞、田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周恩来总理亲自将碗碗腔改名为华剧,造就了李瑞芳、杨荣荣、任小蕾等一批优秀的碗碗腔表演艺术家。

改革开放以来,临渭、华州、大荔等区县市的皮影艺人多次出访欧洲、美洲、东南亚和港澳台,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的人马景物,刻工细腻,除演出使用外,也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它是以牛皮雕形涂以彩色,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轻便灵巧,四肢能动,人执而牵之,进止动作与真人无异。演出时,夜设帐(即幕布),张灯光,隔帐而望。演文戏,身段动作无异真人;演武戏,跌打砍杀,上马下马,真人不及。

陕西东路碗碗腔的板式有南路慢板、北路慢板、紧板、慢紧板、滚板、闪板、尖板。曲牌有重台银纽丝、桂花兵、硬项、板皂。音乐结构复杂,旋律起伏较大,表现喜怒哀樂的手法十分丰富,唱腔真假声并用,男音吐字厚重、声裂金石,女声启口轻圆、柔情似水。陕西东路碗碗腔以齐全的板路、丰富的腔调,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板腔单乐体系。

陕西东路碗碗腔的剧目繁多,有400余个,常演的本戏有50多个,小戏和折子戏40多个。文戏、武戏兼备,深受人们喜爱,它的形成对其他剧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陕西东路碗碗腔是陕西地方戏曲的重要品种之一,在陕西戏曲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传承保护这个古老的艺术,对弘扬中华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选自“文化艺术网”2020年5月29日,有删改)

●赏析

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戏曲领域呈现欣欣向荣之态,各地文旅部门乘此东风,发掘、利用地方戏曲资源,让这些被冷落多年的文化国宝重返舞台,回到大众视野。本文便是一篇普及陕西地方戏曲——东路碗碗腔皮影戏的文章。

本文围绕该曲目的前世今生选材立意,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谋篇布局,从悠久的历史、舞台表演特色、音乐结构形式及意义分别阐述。先概述,再详写,使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更有可读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在阐述其悠久的历史时,诗句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对于李芳桂、杜升初等近现代著名艺术家的相关介绍,以及国家领导人对该剧目的重视等描写,让文章内容更丰满立体,读到此处,不禁让人心生敬慕之情。

该剧目的“人马景物,刻工细腻,除演出使用外,也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既是登台表演的道具,又能作为工艺品收藏,令读者心生向往。

在介绍陕西东路碗碗腔板腔体的音乐结构方式时,更是让人如临其境,并倡导读者走进剧院欣赏和领略这项传统艺术的风采。

佳作风采

我终于翻越了那座山

◎王紫涵

我买了一套戏服。

小时候,奶奶总会带着我去村子里的戏台上表演。“奶奶,秦腔好看吗?”奶奶点点头。她在帷幕升起的舞台上,翘着兰花指,头戴着那叮当响的华丽头饰,穿着及脚的戏服,眉眼微动,唱出了千年的传奇。我对奶奶那古朴又庄重的戏服很好奇,每次都悄悄地看它,摸它,想象着自己穿上它的样子。

九岁那年,奶奶教我唱戏。

唱戏是讲究功底的,而最基本的就是背词。那词,对于年幼的我来说,篇幅很长,枯涩难懂,要背下来真是难如登天。每日清晨,我都站在院子里背词,春秋尚可,天气温和,是极舒服的日子。可每逢夏日,那火红的日头照在身上,火辣辣的,令人心烦意乱,根本无心记词;每到冬日,寒风呼啸,刮到脸上如刀割一般。奶奶平时对我是有求必应,可唯独在唱戏上这件事上对我很严厉。在奶奶的监督下,我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终于把戏词背熟了。

“这场戏,还要吊嗓子,最重要的眉眼间的神态,一定要有那一抹神韵。”于是,我又开始吊嗓子、练神韵。吊嗓子倒是简单,因为我声线本来就细,又会发力,便不成问题。但这神韵倒是奇怪,我千百遍地练习着,可奶奶总是说“少了,少了”。

终于,我忍不住了。“这秦腔有什么可学的,都是多少年的老玩意,这是现代,是网络时代,谁还听这老掉牙的调调?”我将那头饰恨恨地摔在了地上。

奶奶哽咽着,轻轻念叨:“听剧的人都是在看前世,看今生,寻知己,思故人。我们唱的并非老古董,是在传承经典,传颂真情,就像古人一样,高山流水觅知音。”

奶奶从此话少了,也不逼我唱戏了。她有时一坐就是一下午。直到那一次,她再次踏上戏台,幽幽地唱着那《玉堂春》,凄凉动人,那哀怨的眼神刺痛了我。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奶奶的良苦用心,我体会到了那一抹神韵。我在心里说:“奶奶,请您相信我。我一定要学好秦腔!”

我偷偷地练习着,穿着那套戏服,起舞,眉转,吟唱。

奶奶送我上戏台,与我共舞。我终于翻越了这座山,也终于领悟了:戏曲不拘泥于这一方小舞台,而是那千年故事的传颂,是古今的对话。

【陕西渭南瑞泉初中】

●点评

“起舞,眉转,吟唱”,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表现了传统戏曲的特征。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戏曲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所以此类素材成了稀缺,就连“我”也差点半途而废,但最终在奶奶的感召下,“我”翻越了心里那座“山”,与奶奶同台演出。作文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与细节描写,体现了奶奶对于戏曲的热爱,为小作者对戏曲的态度发生转变做了良好的铺垫。此外,祖孙俩演戏练戏的细节描写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如临其境。

猜你喜欢
东路皮影陕西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十里桃林平东路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