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南平 裘 晶
建筑业目前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新基建工程的建设速度。但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有所增加,需要通过对内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的方式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全面营改增政策将所有营业税征收项目改为征收增值税,政策出台后建筑业税收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营改增政策可以防止出现重复征收营业税的现象,在建筑行业内构建系统性的抵扣链条,避免企业出现漏税和逃税的行为,对于企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从理论层面讲建筑业成本可以通过增值税对进项税进行抵扣,减少了企业的税收负担。然而在实践中不少建筑业成本难以获取合规票据,达不到理论抵扣率,反而给税收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部分企业甚至增加税收负担,从而增加企业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营改增政策是指以往在税收征收中营业税项目改变为增值税项目。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理论上有增值才征税,可以规避在税收缴纳过程中出现重复征税的问题。营改增政策优化了之前的财税体制,减轻了企业在税收方面的负担。营改增政策对于建筑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可以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最初营改增政策在部分城市进行先行试点,随着政策试点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覆盖的行业范围有所增加。理论上,营改增政策可以带动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改革活动的开展,使建筑业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环境下的发展环境,推动企业尽快转型。建筑企业应当对营改增政策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营改增政策后续出现的变化,对营改增政策进行合理利用。
理论上,营改增政策的推行会增加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建筑业发展形势较为复杂,面临的市场环境波动幅度大,营改增政策的推行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影响了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建筑业应当正确认识营改增政策所带来的具体影响,以此为基础设置合适的应对策略。
1.税收风险增加。营业税在进行税收计算时将营业额作为计算基础,税收收入和成本之间没有过多联系,税收整体稳定,企业应当缴纳的税额为营业额和税率之间的乘积。增值税在计算时将产品以及服务在流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增值部分作为应纳税额的计算基础,在进行税收计算时需要根据纳税人具体类型进行合理区分。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一般纳税人以及小规模纳税人,前者使用一般计税法进行税收计算,但是在某些特定时期下也可以选择简单计税法。例如,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后一般纳税人在过渡阶段针对老项目或者甲供材料也可以利用简易计税的方式计算税收,该种方式相对而言提升了税收计算难度。除此之外,增值税在各个方面和营业税相比具有精细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如纳税人管理、税收优惠、销售额计算、税率、计税方式等,如果税收管理方式不合理会增加建筑企业税收风险,给企业发展带来隐患因素。在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信息时,需要填报的表格数量、数据较多,特别是不少建筑企业会同时兼用两种计税方式,导致企业容易出现报错或者漏报的现象,从而引发税收风险事件的出现。
2.提高财务人员工作要求。税收成本和企业经济收入之间联系紧密,是影响经营业绩的关键要素,实施营改增政策后增值税在各方面均出现了变化。如果财务人员对其不熟悉,在税收计算方面容易出现税收成本计算错误的现象,且较多成本并不重要,不利于企业经济收入的提升。建筑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在以往的管理工作中通常将核算最终成本作为工作重点,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不仅要确保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同时也需要了解和营改增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学习增值税核算方法以及纳税申报技巧,提升了对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要求。
3.企业会计核算变化。营改增政策改变了计税基数以及税率,会计核算难度也会因此而出现改变,增加了核算难度。第一,收入确认方式改变,不再只是以合同或者营业额确认收入,需要对含税价进行换算,对建筑新老项目进行区分,二者的计算方式存在差异。在计算新项目不含税价时按照9%税率进行计算,老项目是按照3%计算。第二,在对成本以及费用进行核算时需要将不含税价作为基础,要求相关人员可以区分劳务发票,对进项税款进行辨认,在此基础上明确材料购买来源成本,分析小规模纳税人以及一般纳税人哪一方材料采购成本低。第三,税款转变成为价外税,在签订合同时要求相关人员可以对合同内容进行多维度考虑分析,防止出现利润下降的问题。第四,财务科目出现了变化,以往只需要在税费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即可,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后要求在增值税下设置三级明细科目,部分情况下需要设置专栏,如进项税额、可抵扣进项税等。
4.税收成本变化。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前,建筑企业雇佣劳务人员所发放的工资将在税收计算过程中直接计入到成本项目内。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后,针对建筑企业的条件进行评估,对于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将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此后增值税扣税凭证可以抵扣进项税额。且在政策改革之后,部分成本支出(如劳务)在计算时无法抵扣进项税额,也使得企业劳务支出成为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税收成本。机械设备也是影响税收成本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建筑企业的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出现跨区域的现象。
5.发票管理影响。在改革之前建筑企业营业税发票是税前成本费用的主要凭证依据,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需要开具专项增值税发票,作为抵扣进项税额的依据。为了保证税收的合理性,发票管理工作要求有所提升,在发票保管、发票传递以及发票开具等方面均提出了相应的限制性要求。如果相关企业违反相关规定,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
1.加强税收风险防控。①加强监督。为了避免出现涉税风险事件,需要针对各个流程的上报数据进行监督以及审核,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对工程支出项目以及应纳税额进行仔细核对。针对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凭证管理工作设置专门的系统模块,形成四流合一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各类数据的效果管理,对合同、货物、发票以及资金四项要素实施统一管控,避免在发票开具和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虚开虚抵的问题。该种方式可以对税收筹划模式进行优化,提高税收筹划质量,在减少企业税收负担的同时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②提升纳税申报准确性。建筑企业如果同时承接多个不同的施工项目,在增值税申报时需要先由项目部上报数据给总部,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上缴税款是分摊到不同项目中的。一般计税项目的增加,使得跨地区施工项目仅可以在施工区域所在地进行税收预缴,如果项目施工在本市则由公司进行汇总和缴纳。建筑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是不同项目销项税以及进项税在抵扣之后所得到的结果,企业税负并不是将不同项目的税负简单相加后便能得出的。为了明确不同项目增值税税负,应当确保项目经济数据的准确性,确定相关人员承担的经济责任,建立增值税税收台账,包括预缴税票、特殊账务、处理税收总账等。通过该种方式提升增值税缴纳金额的准确度,防止出现报多或者漏报的问题。在申报过程中也需要对申报表格信息进行逐一检查,经过多次核对以保证申报信息的准确性。
2.打造高素质财务管理队伍。提高财务人员个人综合素质是提升税收管理质量的关键。建筑企业应当重视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财务人员对营改增政策的了解,根据建筑企业税收管理工作要求以及营改增政策相关内容,调整现有工作模式。①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中对和财务相关的各类政策进行分析,解读营改增政策给财务管理工作所带来的变化,明确税收管理要点以及潜在的风险隐患,加强财务人员对营改增政策的了解。在培训时应当对税收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管理要求、税收管理项目等内容进行针对性培训。为了提高培训有效性,可以邀请税务局工作人员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指导,加强财务人员和税务局之间的沟通联系,避免企业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出现错误问题。在培训时也应当开通线上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培训活动,设置线上学习课程,财务管理部门自行组织税收管理知识学习,在学习完毕后对其进行线上测试,能够提高财务人员学习效果。②招聘专门的税收管理人员。面向市场聘请优质人才,满足税收管理工作要求。税收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如果管理工作不到位会引发税收风险问题,应当安排专业人员对税收进行合理筹划,合理计算税收金额,提升税收管理专业性。
3.优化会计核算方式。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核算模式进行优化,尽可能提升核算的准确性,及时对各类会计数据进行核对,为税收管理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①需要优化核算制度。通过有效的制度管理模式强化相关人员对会计核算的重视度,明确在会计核算中所需要核算的具体项目,提出各项目具体核算方式,为后续会计核算活动开展打下良好基础。针对会计核算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如果在会计核算中出现错误问题需要由相关人员承担责任,促使财务核算人员可以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对会计核算数据进行检查核对,避免出现税收计算错误的现象。②明确会计核算在营改增改革后所出现的变化。对会计核算流程进行调整,提升会计核算效率,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结合税收法律法规、公司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辅助核算项目的设置方式进行调整,要求其符合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会计核算要求,对建筑企业所需要核算的项目进行细化。③合理利用信息化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软件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进行核对和检查,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水平,能够避免因主观因素而出现核算错误的问题。
4.对税收成本进行控制。在税收成本控制方面应当结合建筑企业成本投入情况明确可以优化的项目类型,以此来提高税收成本管控效果。①机械设备成本支出控制。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提升了施工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解决部分工程项目人工无法完成的问题。机械设备应用规模不断扩大,设备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增加了成本投入。建筑企业可以利用专用发票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抵扣量达13%,通过这一优势减少设备成本支出。机械设备也是影响施工现场安全性的关键要素,如果机械设备质量不合格会使其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建筑企业可以利用政策优惠对企业内部的老化机械设备进行更换,淘汰旧设备,更换新设备,可以提高施工作业质量以及施工效率,控制整体成本支出。在施工项目跨区域的情况下,如果仍然采购新的机械设备会增加运输成本,并且在运输过程中也会使机械设备出现磨损,建筑企业可以就近向一般纳税人进行机械设备租赁,在租赁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减少设备成本投入。②劳务成本控制。建筑施工在招聘用工人员存在着随意性的问题,也增加了劳务成本投入,不利于整体施工成本的控制。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雇佣劳务人员时应当从其他劳务公司招聘,要求公司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在招聘过程中劳务公司可以向建筑企业开具6%增值税专用发票,利用发票能够抵扣部分进项税额,减少企业用工成本以及税收负担。
5.加强发票管理。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发票管理的重点,也是引发经济违法案件的重要源头,在营改增后必须多方面强化发票管理力度,减少风险因素。①优化业务流程。增值税具有价外税属性,在进行增值税计算过程中利用销项税减去进项税的方法,而这一属性也决定了销项税在增值税计算中的重要地位。为了确保计算准确性应当及时开具发票,选择合适的时间节点开具。建筑企业应对发票开具、发票认证以及纳税管理流程进行调整,建立以发票为核心的台账,优化业务开展模式,提升发票管理的合法合规性。②进项税票审核。第一,建筑企业在签订合同时需要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核,分析供应商增值税纳税人的身份角色,供应商是否可以及时向建筑企业开具专用发票、税率是否和法律法规相一致、同时也应当考虑发票提供时点,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对入库材料物资的信息进行核对,要求物资名称、单价与合同、发票、送货单保持一致,收款、合同签订以及送货单位信息一致。第二,对内部管理程序进行调整,提升发票流转效率,减少资金成本投入。当前专用发票扣税凭证的认证时间已经得到了延长,可以有效避免出现逾期不能进行抵扣的现象。但是作为财务管理人员也需要正确认识扣税凭证的本质,其本身便是资金,以此为基础进行合理税收筹划,规范索取专票抵扣流程,缩短专票取得到专票抵扣之间的花费时间,坚持应抵尽抵、应抵早抵管理原则,避免缴纳税费过高的问题出现。第三,重点分析不得抵扣的进项税税款项目,防止出现错抵或者漏抵的问题。对于符合国家政策的,申请留抵退税,及时转出现金使用。
建筑业内部结构庞大,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成本数据,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下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增加了企业财务核算难度,给企业成本管理活动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营改增后,税收风险、税收成本、纳税筹划、工程计价规则、纳税申报、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要求均出现了变化。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正确认识营改增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根据具体的影响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策略,强化税收管理质量,降低税收风险发生概率,为建筑企业的稳定运行提供重要基础保障。建筑企业应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认识到科学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意义和必要性,主动针对税收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以此来强化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打下稳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