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天
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书记
近年来,北川县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围绕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工业富县、开放活县、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以实施产业倍增发展、交通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五大攻坚行动”为主攻方向,加快建成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深化五大产业链。聚焦通用航空、安全应急、文化旅游、食品医药、茶产业五大主导产业,实施县领导牵头的产业“链长制”,分类制定产业链图谱、具体行动方案,实现企业规模、基地面积、创新能力、品牌打造、旅游收入“五个倍增”。抢抓通航新赛道,十年攻坚,通用机场全面完工,12 家通航企业入驻投产,集制造、运营、培训等于一体的通航全产业链加速成型。推动精品农业提质扩面,培育“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52 个,发布推广“羌食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菜篮子”“果盘子”。擦亮全域旅游品牌,建成1 个5A 级、4 个4A 级旅游景区,入选中国县域旅游发展监测强县,石椅村被评为2023 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加强招引培育。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充实驻外招商力量,2022 年全年签约项目25 个、金额124 亿元,引进5 亿元及以上项目8 个,国内省外到位资金20 亿元。坚持一手抓增量招引、一手抓存量扩张,加大梯次培育,推动“个转企、小升规”,2022 年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562 户、总量达13967 户。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目前园区入驻工业企业170 户,全县有规上工业企业77 户。
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做优“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品牌,深入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活动,全力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涉企事项累计精简申请材料58 项,精简审批环节132 个。深化“一机制一流程一系统”,通过并联审批,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项目报建缩短为1 个工作日,单一政务服务事项提速96%以上、一次办达100%。建立县级领导全覆盖联系企业服务制度、园区一对一联系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着力畅通县域内部路网。以“打通路网、提高质量”为重点,实施国省干线项目建设专项行动,对境内国省重点路段进行提档升级和路面改造。以打通沟域“断头路”、畅通循环路为重点,优化县域内部干线公路网络,推进沟域之间形成区域环线。注重在国省道路建设中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分批次建设美丽乡村示范路、旅游路、风景路,因地制宜构建“快进慢出”旅游通道。2022 年全年完成交通投资17 亿元、同比增长60%,投资总额位列全市第一,全县通车里程达3610 公里。
着力联通对外连接通道。以开放大通道建设为重点,以国省干线改造提升为支撑,加快推进九绵高速(北川段)建设,做好总投资390 亿元、北川范围内投资近100 亿元的盐茂高速和总投资101 亿元、北川范围内投资65 亿元的安北高速建设前期工作,积极融入成绵高速扩容和成渝高速公路等布局,畅通经济循环“大动脉”。强化县际县域路网互联互通,推动与毗邻县市区快速连接,形成立体全面开放的公路出口布局。加快通航短途运输建设,持续巩固低空空域改革试点成果。
着力推动路网等级提升。立足区域交通发展布局科学规划,加强与县内各类规划相互衔接,高质量推进多规合一。围绕提高抗灾能力,充分考虑北川地质结构,以建设安全路、放心路为目标,科学确定桥隧比。实施危桥整治及农村公路安防、建制村畅通工程,加强道路安防设施建设,加大对临水临崖道路排危整治,统筹“建管养运”,抓好道路日常养护、路容路貌整治,提升交通设施防灾抗灾能力。
建强基础设施。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平台,结合部门日常巡查和社区群众随手拍反馈问题,实施分类“派单制”,及时处置群众身边市政环境短板。积极实施沙朗恰双创民俗文化旅游街、河西片区生态岸线修复、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技术改造提升及应急池建设等项目,推动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2023 年北川巴拿恰被认定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刷新城市面貌。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道路、管网建设为先导,聚焦群众关切,强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大力开展安置房加装电梯便民服务行动,对产业孵化园绿地进行改造提升,持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近年来,北川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卫生县城等。
提升城镇品质。实施“一镇一定位”全域规划,以提升市政配套、做美集镇形象为重点,大力推动特色镇、中心镇建设,提升集镇综合承载力。将禹羌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建成“口袋公园”9 个、“美丽街角”7 处。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乡镇创建,以及各类志愿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培育城市“文明细胞”。
推动产业旺起来。围绕苔子茶、高山果蔬等优势产业,实施山中茶药果、地里粮油菜、圈内猪牛羊、水里鱼虾稻种养模式,培育茶叶、枇杷、蓝莓、厚朴等现代农业园区19 个,实现茶叶综合产值5.52 亿元、同比增长38%。创新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项目,吸引投资超1.4 亿元。实施文旅融合发展,30余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实现产业化,羌绣、草编等100 余种非遗产品、1000 余种文创文博产品搭上网络快车,畅销国内外。
推动农民富起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脱贫攻坚和脱贫成效巩固工作连续七年进入全省“好”的行列。推广“村集体+种养大户”等“六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消除,2022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7.223 万元,同比增长128.2%。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四级联创”活动,557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入社群众户均增收2000 元以上。
推动农村美起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以“扫干净、摆整齐、清杂去乱”为主攻方向,健全城乡环境长效保洁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积分制”兑换,提升城乡颜值和环境品质,累计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187 个,被国务院列为“2020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并予以督查激励。深化乡风文明建设,逐步形成婚丧嫁娶新风、孝悌和睦家风和文明和谐乡风。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保护与发展,“创新公益诉讼护航传统村落保护”经验做法入选2022 年最高检典型案例。
以“强基提能”增强党建引领力。全方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建阵地建设,将党支部设置到小区、楼宇和产业链上,全县两新组织“两个覆盖”比例达到100%,233个党群吉米家园遍布城乡。在村(社区)干部中开展“羌山领头羊提能”学历提升计划,为基层治理提供人才支撑。开展“海纳北川 才聚羌山”招才引智工程,2022 年以来累计招引各类人才660 人,其中硕士91 人、博士2 人。
以“三治融合”提升治理质效。充分利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农村传统治理资源,发挥自治、法治和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深化羌人、羌风、羌俗“三羌共治”矛盾化解机制,将“枫桥经验”融入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做到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在解决现实难题中改革治理体制;突出需求导向,坚持在满足群众需求中创新治理方式;突出目标导向,坚持在扩大公众参与中实现协同共治,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以“智慧护航”破解治理难题。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将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基层智慧治理深度融合,“科技治超”赋能智慧交通建设做法被省级媒体等专题宣传推广。依托通航产业优势,实施“通航+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县、乡镇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并将气象、公安、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县级相关部门平台数据接入应急资源融合数据库综合指挥平台,实现远程可视化、精准化调度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