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慧 聂 晶 张 雪 凌志霞
体卫融合背景下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实践困境及路径研究*
李淑慧 聂 晶 张 雪 凌志霞
(江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体卫融合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作为政策落地和实施的基层单位,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体卫融合背景下,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必要性,分析其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实践路径。体卫融合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建立具有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防治慢性病的作用,但目前的发展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未完善、资源保障不足、智能化程度不高等实践困境,对此提出了健全体制机制、加强体卫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保障体系、建设智能化共享平台的改进措施。
健康中国;体卫融合;运动健康中心
全民健康是国民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2021年我国健康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寿命已达到78.2岁,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慢性病高发所带来的健康危害与社会负担,给全民健康远景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2]提出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以达到增强国民体质、预防疾病、保健康复的目的。社区作为践行体卫融合理念的基本单位,是建设健康中国的突破口,在社区推行体卫融合模式,能够满足“全民健康”总目标的要求。由于我国体卫融合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理论和融合模式的顶层设计,在实践方面成果较少[3]。因此,本研究探究社区体卫融合运动健康中心实践路径,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时代内涵,筑牢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石。
体卫融合指在预防为主、主动健康的理论背景下,综合运用体育与医疗专业知识及方法,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健康治理新模式[4]。将体卫融合模式运用于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慢性病的防治。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问题之一,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数已超过2亿[5]。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预期寿命也呈线性增长,但预期寿命的增加与健康寿命的延长并无线性关系。有数据预测显示,2050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2亿,增速均在3%以上[6],这给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与养老保障体系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如何提高老年人健康寿命预期和生命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从我国国情与老年人需求角度出发,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2018年北京机构养老人数仅为常驻老年人口的1.18%[7],居家照料、就近就地养老更符合老年人的需求。此外,老年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为“60后”新老年群体,他们较传统老年群体整体经济实力、教育水平更高,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空巢、独居情况更加普遍,除了要求基本的物质生存保障外,还要求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对科学养老、宜居环境有更高的标准[8]。社区作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托,在保障健康老年生活方面意义重大。但目前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薄弱,公共健康管理落实不够到位,针对老年人所开展的慢性病、传染病防治与筛查工作仍需加强。另外,社区体卫结合提供的健康服务发展不充分,覆盖面小,服务内容单一、层次较低,医疗居家服务效率有待商榷,体卫融合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因此,要创新社区养老模式,优化老年人健康管理体系,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强有力保障[9]。
慢性病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危险因素。2019年我国慢性病患者超2.6亿,以慢性病为主要原因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10],慢性病治疗的长期性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其花费约占我国疾病总花费的70%[11]。体卫融合作为慢性病防治的新理念,不但能有效缓解慢性病病情,降低患者对药物依赖程度,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助推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2]。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政府所提供的健康服务,必须实现人民在健康环境下拥有健康身体,发展健康经济、构建健康社会,同时服务人群、服务过程与覆盖周期要全面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体卫融合贯彻落实于社区之中,以运动健康中心为载体,发挥它在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方面的作用,打通全民健康的关键一环。运动作为健康促进的有效手段,既可以“治已病”又能“防未病”。一方面,通过科学的运动处方,患者的身体结构和身体功能发生了改变,使心脏代谢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下肢力量增强、运动参与度提高[13]。另一方面,通过运动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可以抑制机体产生炎症反应,降低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带来的一系列疾病[14]。运动健康中心依托社区这一居民健康管理的重要防线,所开展的体卫融合服务对公共卫生健康促进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更加有利于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生活理念,激发运动动机,培养积极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
社区体卫融合政策对健康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起着导向、管制、调控和分配作用,为建设体育强国道路保驾护航。运动健康中心作为政策实践的主体,其囊括的功能有对居民体质水平进行检测与追踪、健身指导、保健康复等,通过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指导,达到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的目的。然而,由于运动健康中心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形成一个规范完整的体系,在实际落实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政策有待完善。运动健康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服务、宣传保健知识,并为愈后患者提供康复服务,而现有政策主要集中于“愈后康复”方面,在提高疾病预防效果方面未能取得良好成效,顶层设计观念“治已病”与“防未病”未能做到有效结合,缩小了社区健康中心的服务覆盖范围。第二,权责不清晰。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建设涉及体育、医疗、社区等多个部门,但部门之间未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责任和权力划分方面有待进一步明晰。第三,部门之间缺乏交叉融合。运动健康中心的发展依托政府、街道办事处等行政部门,旨在为居民提供链条式健康服务,解决疾病困扰问题,但由于体育和医疗部门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两方相对独立的管理使得健康中心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造成了社会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其中,国家体育总局作为体育主导部门,常规工作更多侧重于对国民体质的监测、评价和健身指导,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则以医疗救助和愈后康复为主,职能划分的不同造成两大部门相对独立、缺乏合作沟通机制的局面,阻碍了体卫融合的发展。例如,北京来广营社区的社区体卫融合服务体系,整体管理服务的供需差达到了-19.15%,现有的医疗监测设备与健康需求之间出现供需矛盾,整个健康服务体系较为落后[15],侧面反映了两大机制融合不顺畅的问题。我国目前已实行的体卫融合的运动健康中心仅仅为工作形式的临时合作,在长久发展方面未得到保障。
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体卫融合式人才必不可少。我国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汲取体育运动和医疗理论精华,将其合二为一,做到二者兼得,而现在的人才建设只取其一,在培养体系中存在对体卫融合领域专业普及不到位、建设不到位以及人才向基层单位输送不到位的问题。首先,我国高校对于体卫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医学专业、运动康复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业数量有限,且高校对于体医融合、体卫融合宣传度不高,学生不了解该领域,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影响学习效果[16],在职业选择时新生对从事体卫融合行业的意愿并不强烈,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少。其次,就高校培养体系而言,大部分高校以单一教学内容为主,或侧重体育或侧重医学,体卫综合课程开设较少,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在医学院,学生主要学习医学类理论和参与临床实践,而体育专业学生则专注于自身技能水平的提升,未对人体解剖、运动生理生化等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对跨专业知识涉猎少,医学和体育类专业学生在正式从事相关工作时,往往面临着所拥有的知识储备无法满足发展需求的困境。同时,院校相关专业在体卫融合人才培养方面经验不足,制定的培养方案对教学实践环节关注不多,教师在数量与结构上也无法完全满足专业发展需求,加之相关行业没有设立明确的职业资格准入门槛,无法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鉴别,出现整体行业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现象。最后,因为社区体卫结合部门的岗位设置有限,且一般岗位薪资待遇不高、福利不完善,专业人才与社区之间的链接不强,相对于在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就职,更多体卫融合人才偏向于选择其他行业。又因为已经运行的融合试点在聘用人才方面专业限制严格,仅招聘或吸纳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这使得其他专业所培养的体卫融合人才受相关招聘条件阻碍,未能从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没有发挥最大价值。
区域发展不均衡、资金供给不足和场地标准化程度不高均会影响运动健康中心的发展。有学者通过调研发现,运动健康中心相关模式主要在经济水平较高的中、东部开展,经济水平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发展较少[17],不仅如此,即使在同一个地区,经济水平较高、年轻人集中的中心城区能拥有更好的资源条件[18],而老年人集中的城郊和乡村,拥有的体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都更为匮乏,城乡之间的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健康服务需求。在资金方面,由于体育和医疗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和卫生健康委员会,两个部门均未对体卫融合产业做专门的资金预算,导致以产业促进事业的动力不足。目前,我国拥有的3.5万个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经费主要由区级政府支持[19],民间资本参与程度低下,现有财政难以支撑对运动健康中心设施的改造升级工作,运动健康中心运营效果与规划之间存在差距。此外,标准化、安全化的体育场地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并开展体卫融合实践的重要基础。然而,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调查数据显示[20],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2.41m2,并且,现有场地设施的适用人群覆盖面不够广,主要面向中青年,适用于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设施较少,场地设施供给与人均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成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已经逐渐渗入到体育领域,运动者利用运动手环、运动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对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同步记录有关数据,新兴技术是健康服务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尖端技术参与运动健康中心的发展全过程已成为体卫融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我国面向社区居民的运动健康中心数字化程度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实际发展存在体质监测和医疗数据流通不畅、智能设备开发与应用程度不高、社区智慧化程度偏低的情况。运动健康数据与指导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是实现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目标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智能化数据与指导平台,因此无法对居民的健康与医疗状况进行了解与追踪。大数据平台的缺失也导致了数据互通存在显著壁垒。长期以来,掌握国民体质健康数据的体育部门及掌握诊疗数据的医疗部门合作协同力度不足,居民健康数据在共享方面存在交流瓶颈,这使得体卫工作者无法对居民健康做出专业诊断,开具相关运动处方,提供专业健身指导。此外,健康中心配套智能设备仍停留在运动监测的表层,只记录运动的总时间或能量消耗量,而对于运动过程中信息集成、指导与提示方面技术更为滞后,市场流通的高科技运动协同系统和设备结构单一,这阻碍了前沿技术与体育深度融合,影响运动健康中心的智能化发展。
只有完善顶层设计,根据国家政策落实运动健康中心的配套措施,才能保障社区体卫融合运动健康中心的稳定发展。一是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由于我国体卫融合在推进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导致体卫融合模式的市场化实践出现矛盾[21]。因此,只有完善法律法规才能对体卫融合实践起到保障作用。不仅如此,法律条款还要对两个部门的责任与义务进行重新定义,建立有利于基层体卫融合发展的法律体系。同时,要对运动健康中心发展的政策条例进行细化[22],让政策真正能够落地实行,顶层设计的制定要向预防疾病靠拢,不但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二是打破体育和医疗卫生部门之间的协同壁垒,建立多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筑牢体卫融合发展的基石。首先,成立体卫融合领导小组,不但要对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资源分配进行统筹安排,还要对内部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才能够提高运动健康中心服务质量。其次,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可以连接高校、公共医疗和体育部门为居民建立健康数据平台,为居民科学运动提供保障。三是建立监督评价体系。政府部门要建立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考核评价制度,将健康中心运营情况、居民评价、政策执行力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服务评价办法。同时,根据健康服务要“覆盖全人类、全生命周期”的新要求,监督机构要对健康中心的疾病防治与健康效果进行监管,进而提高服务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医疗服务水平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完善,同时也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高素质人才。有调查显示,服务于运动健康中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与庞大的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落差,整体队伍年龄大、专业水平不高[23],在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体卫融合服务方面有待加强。体卫融合人才作为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24],是推动体卫融合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相关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运动是良医”理念和促进效果的传播力度,加深大众对体卫融合能够改善健康水平的了解程度,打破社会对体育和医疗各自为健康而战的认知壁垒,提高社会认知度,从而创造良好的体卫融合氛围[25]。二是体卫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首先,有关部门要建立具备前瞻性和专业性的职业认证标准,精准把控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下发,并形成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行业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督。其次,高校要对体卫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升级。人才培养方案除必备的体育学和医学基础课程外,还可加入其他相关学科课程,通过多学科融合、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最后,政府可与专业院校合作,开展体卫融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辅导班,对现有的体育和医疗从业人员进行在职教育,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高,增加体卫融合人才在社区运动中心的就职人数。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对运动处方师、运动康复师等相关编制岗位进行扩充,建立健全福利待遇体系以减轻基层服务人员的生存压力,还能够增强高校毕业生及相关人才的从业意愿,有效地激励社区体卫融合服务人才。
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多重资本参与到基层运动健康中心建设、场地标准化程度的提高是实现全民健康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首先,在健康服务方面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建立责任分工机制、财政支持机制和监督机制,并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布局和发展到村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与农村体育资源的共享,完成体育与医疗互补对接的发展任务。同时,充分的挖掘农村潜在的服务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发展动能,以达到促进体育事业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可通过以下渠道实现:一是要坚持政府在社区健康中心统领全局的地位,为其设立专项服务资金,将居民的健康花费纳入医保报销体系,减轻居民经济负担。二是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融资渠道并推进市场开放,改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发展环境。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措施、提供优惠政策、项目合作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健康中心的发展。三可以运用众筹模式对资金进行募集,通过第三方平台对个人资金进行整合,并投入到健康事业中,同时将回报给投资者股权或非金融性回报[26]。众筹模式为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融通资金,加快了市场化进程。最后,解决体育设施短缺、场地标准化不足的供需矛盾,要做到充分利用和升级换代。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在器材配备前根据适用人群和实际需求配备,并在器材摆放时要避免利用率低、无维护监督的地方,同时要创新利用方式,不断挖掘同一器材对身体不同部位的锻炼作用。并加大智能设备的投入,打造现代化社区运动健康中心。
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新时代,健康中国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服务等新兴技术。虽然尖端技术已经在体育领域被广泛应用,但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并未将其嵌入发展模式之中。因此,要打破传统技术的局限性,为健康发展重新注入动力。首先,国家体育总局可与卫生健康委员会合作建立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包含居民的基本身份信息、心理健康与体质监测情况、诊疗情况、健康资讯以及运动处方库等信息,该平台还可以根据个人健康水平进行数据的动态更新,提高了健康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大数据平台要实现体育和医疗数据的互通互享,以获得数据优势,为群众提供精细化体卫融合服务。体育和医疗部门数据壁垒的打破才能够提高运动健康中心的运营效率,打造互联网体育+医疗新模式。最后,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发布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发惠民健康APP,为民众提供疾病咨询、医务监督、健身指导等服务,鼓励科研人员研发智能运动设备,提高运动处方的针对性和安全性。数字赋能不但能够缓解体育和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还能够为群众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体卫融合服务,真正发挥体卫融合“治已病、防未病”作用。
[1]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我国卫生健康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07/12/content_5700670.html,2022-07-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l,2021-03-13.
[3]张豫.体卫融合模式开展研究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21,43(5):25-30+90.
[4]姜桂萍,李良,吴雪萍.我国体卫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困境及其疏解策略[J].体育学刊,2023,30(1):47-53.
[5]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EB/OL].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l,2021-05-11.
[6]葛延风,王列军,冯文猛,等.我国健康老龄化的挑战与策略选择[J].管理世界,2020,36(4):86-96.
[7]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居家养老相关服务设施摸底普查报告[EB/OL].http://mzj.beijing.gov.cn/attached/file/20180516/20180516112815_282.pdf,2018-05-16.
[8]黄石松,伍小兰.“十四五”时期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优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126-134.
[9]离退休干部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EB/OL].http://lgj.mofcom.gov.cn/article/zcgz/202207/20220703323672.shtml,2021-11-26.
[10]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营养学报,2020,42(6):521.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7):17-24.
[12]张阳,游永豪,王广磊.“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卫融合干预慢性病的模式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1,38(10):23-25+29.
[13]王梅,廖婷,陈建.社区环境下2型糖尿病三种运动相关干预模式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2,28(11):1288-1298.
[14]冷思逸,蒲锐,陈子扬,等.运动干预肠道菌群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3,27(32):5219-5226.
[15]毛子豪.北京市社区体卫融合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22.
[16]闫继虎.社区体医融合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22.
[17]张苗苗,王国凡,常凤.新时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体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困境与路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4):115-117+136.
[18]华宏县,卢文云.健康中国视角下体医融合实践:进展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22-27+82.
[19]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8/content_5369270.html,2019-02-28.
[20]国家体育总局.2021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https://www.sport.gov.cn/n315/n329/c24251191/content.html,2022-04-29.
[21]周信德,庄永达.“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卫融合”发展路径构建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20,42(3):21-25+34.
[22]沈圳,胡孝乾,仇军.我国体卫融合的研究进展、热点聚焦与未来展望[J].体育学研究,2021,35(1):9-19.
[23]刘海平,汪洪波.“大健康”视域下中国城市社区“体卫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6):492-498.
[24]张阳,吴友良.健康中国战略下体卫融合的实践成效、困境与推进策略[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1):109-113.
[25]刘兴华,白莉莉,冯晓露.荷兰“体卫融合”疾病防治与健康服务模式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2,39(11):4-7.
[26]李艳丽,李怡然.市场化下我国体育场馆众筹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17,24(3):56-60.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Dilemma and Path of Community Sports Health Cent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rts and Health Integration
LI Shuhui, etal.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 Nanchang 330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江西省社区体卫融合示范基地的理论建构及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TY21113);江西师范大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体卫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XSDJG2140)。
李淑慧(1999—),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聂晶(1979—),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