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余体育竞赛育人的价值、具体表现和实施策略

2023-12-10 12:47:51赵金凤
运动精品 2023年6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课余育人

赵金凤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育人的价值、具体表现和实施策略

赵金凤

(平顶山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41)

课余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设多元化、复合型德育情境的独特属性,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高校课余体育竞赛育人的价值和具体表现,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研究认为,高校课余体育竞赛育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价值引领、品德教育、心理调节和审美陶冶4个方面。提出高校要从肩负新时代高校的新使命的角度来提升课余体育竞赛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形成育人共同体,建立常态化校园课余体育竞赛机制;优化育人环境,充分挖掘课余体育竞赛的思政资源;引导学生找好课余体育竞赛中的角色定位,提高育人成效;构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路径,增强文化自信。要从上述5个方面用好高校课余体育竞赛育人载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体育;课余体育竞赛;育人

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体育游戏或身体练习为竞赛内容,按照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1]。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承载者和动力源泉,课外体育竞赛的开展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服务新时代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新使命中也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因此,讨论与研究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育人价值和具体表现,探寻其育人的实施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1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育人的价值

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体育竞赛是一种不同群体在复杂场域中共同达成的互动式的体育活动。一场激烈的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往往是场上场下人员相互作用的磁场,场上的形、声、神、美直接感染、启迪每位学生,使学生身心感受与情感交融,于无形中成风化人,充分体现出体育竞赛特殊的育人价值[2]。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涉及的群体主要分为志愿者、学生裁判、运动员和观众4类。志愿者主要是本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承担志愿者工作,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集体的机会,促进个体社会化。一般体育教师在课余体育竞赛中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和管理,由在校学生承担具体的临场执裁工作,通过担任裁判员的工作,不仅增强学生对比赛规则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而且培养他们秉公执法、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公平公正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在处理争议问题时,能有效培养学生沉着应变、果断刚毅的优良素质。当学生作为运动员在赛场中抛洒汗水、奋力拼搏时,可以磨砺其坚韧的意志品质,培养遵纪守法的体育道德、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赛场下或观众席是高校课余体育竞赛中最深沉或最激烈的情感迸发地,运动员来源于学生集体,学生集体是他们的情感纽带和后勤保障,不绝于耳的呐喊、声嘶力竭的助威、扛旗伴跑的召唤和扶持慰问的陪伴,将文明观赛、乐于助人、凝心聚力、集体主义精神等理念或认知外化于行。运动员场上展现出的奋力争取、运动之美和体育精神,无以不启迪和传递着运动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对全民健身的深入思考。

从过程的角度看,可以把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分为备赛、比赛、颁奖和赛后4个环节[3]。刻苦、坚韧、付出、磨炼是备赛过程最生动的写照。在紧张激烈甚至瞬息万变的比赛情形中,面对对手的表现、裁判的判罚、观众的喧哗,学生需要克服紧张焦躁的心理,摆正心态,控制情绪,做出理性的决策,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取胜、永不言败的品格,提高心理素质和增强抗压能力。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教会学生正确看待胜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通过激动人心的颁奖仪式,优异的成绩和名次,体现运动员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价值观”,开阔胸襟、气度,激发学生对荣誉的向往,再接再厉,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斗。比赛结束后,及时进行赛后总结,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带动更多人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展现新时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强青年之体魄,夯强国之基石。

2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育人的具体表现

2.1 价值引领

学校体育价值具有时代性特征,它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而展现出与之相应的倾向。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以准确地诠释学校体育的价值引领功能。

第一,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引领大学生坚定目标、勇往直前。青春的赛场上,不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昂首奋发的拼劲和坚韧不拔的斗志,依靠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用汗水和智慧,在体育赛场上向一个又一个的好成绩冲击。同时,引领大学生在学习中,专注投入、刻苦专研、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攀知识高峰,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能够做到坚定信念,认定目标,尽职尽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引领大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展现责任担当。在竞赛场上,运动健儿以集体利益为重,将个人融入集体,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战胜挑战,不断赢得荣誉和尊重。启迪大学生练就过硬的本领,为了理想信念,树立大局意识,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下与长远的利益关系,投身强国伟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三,规则意识引领大学生遵纪守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竞赛中运动员要展现良好的赛风赛纪,做到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致敬观众等,引导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共建校园文明,并把这种意识和行为延伸到社会,做到遵纪守法,按原则和规矩办事,倡导平等、公正、法治,从而提升民主公正观念、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全方位、深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实化于行,共同构建文明诚信社会。

第四,以传承和创新传统体育文化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征。通过课余体育竞赛这个平台,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领体育竞赛活动的价值取向,指导学生参与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增加个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2 品德教育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可以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真实德育情境[5]。在这些具体、切实的境遇中,学生体验到如何在团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何与他人相互尊重、公平竞争,如何管理自己,信任、接纳别人,如何融入集体和社会等,不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是一般体育竞赛的主要特点。高校课余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必须遵守行为准则和竞赛规则,裁判员也要受到仲裁委员会、教练员、运动员乃至观众的监督,以保障竞赛的公平公正。所以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行为规范意识、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它鼓舞推动着领先者实现人生价值,刺激带动着后来人经受磨炼,启迪影响着旁观者奋发图强,是一种有力、有效激励大学生健康向上、不懈进取精神的一种竞赛形式。

2.3 心理调节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运动认知神经科学通过一系列研究证明,运动可以改善大脑结构、促进功能发育和个体心理行为发展。当代大学生普遍承受着沉重的学业、严峻的就业、人际交往等多重压力,校园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可以增加个人与他人或群体的沟通交流,有效缓解心理压力、降低焦虑与抑郁程度,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与主观幸福观,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积极心态和良好个性等心理品质的养成[5]。

2.4 审美陶冶

马克思在著作中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育是展现美的重要媒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意识和陶冶审美情操的有效途径。高校课余体育竞赛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形式的美:青春朝气的姿态美、健康优美的形体美、高超矫健的运动美。为了集体的目标和荣誉,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传递出来令人折服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精神的美;遵守规则、团结友爱,表现和传递出的心灵真善美;同时,竞赛开幕式、闭幕式、体育服装、体育场地布置、体育器械的设计均能呈现出人文气息和美的意蕴。所有这些,都会在青少年的审美意识中种下美的种子,主动追求体育活动中的美,从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情操。

3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育人的实现策略

3.1 肩负新时代高校的新使命,提升课余体育竞赛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突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校作为培育国家优秀人才的主阵地,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有效推进“三全育人”。提升课余体育竞赛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课余体育竞赛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梳理高校体育管理层级,积极开展大学生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发挥其德育优势和价值引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为体育强国建设做贡献。

3.2 形成育人共同体,建立常态化校园课余体育竞赛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大中小思想教育一体化建设[6]。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在实践育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是体育学科的资源整合和育人体系的关键一环,所以,建议高校成立由教务处、学工部、团委、体艺部等部门及各学院组成的“课余体育竞赛育人共同体”教育工作小组,一是积极探索与实践适合本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校园课余体育竞赛形式和内容,组织不同层面的体育竞赛,例如:校级竞赛、院系级竞赛、协会或俱乐部竞赛、班级或宿舍小型多样的竞赛等;二是负责制定德育评价方案,加强质量的监督,抽查、评价与反馈等相关工作和认定工作,在保证比赛的数量和比赛内容的丰富性的同时,突出德育的实效性、参与的大众性、竞赛的业余性;三是完成不同层面竞赛的学分认定、学分管理和审核工作,在竞赛成绩计分办法上,以院系参赛或组织比赛的数量、成绩、参与的人次和德育成效为评价因子,不同层面的比赛设置不同的得分和权重,通过周期内累积得分进行排名、表扬和奖励,同时将优秀案例推广全校,形成辐射效应[7]。通过这种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运作机制,为学生搭建参与平台,保证校园课余体育竞赛人人关注、人人加入、人人体验,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体育品德,为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3 优化育人环境,充分挖掘课余体育竞赛的思政资源

高校可以利用倍受关注的校园课余体育赛事,有意识地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并加以设计和利用,发挥其育人效果,为全校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和传统,营造出良好育人环境。

第一,发挥校园传媒的导向作用,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舆论氛围。大学校园传媒是校园内部及学校与社会之间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校园课余体育赛事活动的宣传和价值引导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8]。通过解读中国体育政策,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奥利匹克精神,营造以体育人的氛围,创造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使学生锻炼出健康的体魄,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与学校精神文化保持一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注重竞赛仪式教育,构建育人平台。仪式教育具有现场氛围感染、特定群体参与、共同主题聚焦和情感实时分享4大特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可提高育人的效果和亲和力。高校课余体育竞赛中的仪式包括开幕式、升国旗仪式、运动员宣誓仪式、各项目的竞赛礼仪、颁奖仪式和闭幕式等,承载和传递着体育竞赛中蕴含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切身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教化和影响。所以,需要加强和规范高校课余体育竞赛仪式建设,突出育人主题,重视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校园体育竞赛仪式的思政育人效果。

第三,树立“校园体育明星”榜样,发挥其正面的引导作用。阳光的外形条件、优异的体育成绩让“校园体育明星”成为校园的风云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得到周围同学和体育爱好者的密切关注,无形中树立一种导向。所以相关部门或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行为举止规范和价值引导,适时表彰,树立榜样形象,发挥其示范作用,弘扬体育精神,展示青春风采,并将这种正面的影响转化为刻苦学习、互帮互爱、勇攀高峰的不歇动力,助力高校课余体育竞赛育人机制的建设。

第四,注重物质环境营造,强化环境育人功能。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是课余体育竞赛育人的两个载体。有形的物质环境,也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标志性载体,以课余体育竞赛为契机,树立以景育人、以景立人的意识,对场馆或场地设施资源进行系统化、科学化、教育化和人文化设计或布置,强化校园物质育人环境的建设,延伸高校课余体育竞赛育人的渠道,做到无声处润心,细微处育人。

3.4 引导学生找好课余体育竞赛中的角色定位,强化育人成效

高校校园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相互影响的教育场域。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性活动,学生在校园课余体育竞赛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并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好自己在比赛过程中的角色,让他们体会到运动乐趣、团队互助、社交价值、责任担当和自我超越,增强学生间与师生间的情感维系,增加彼此的同理心和共情力,提升教育效果。教师或学生要关注竞赛中的偶发事件,如运动比赛中不文明现象、队员之间的肢体或语言冲突、对判罚的质疑等,抓住这种蕴含教育意义的机会,理性果断的分析和化解冲突或违规现象,提升学生规则意识,服从裁判,尊重对手,赛出风格,提高育人成效。

3.5 构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路径,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在课余体育竞赛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因地制宜地推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体悟其独特魅力,强化认同,做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校园体育竞赛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汗水激情、团结协作和相互感染触动的行为环境或生活空间,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在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时代高校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运用好课余体育竞赛的先天优势,通过合理高效的实践途径,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89.

[2]周生旺,程传银,李洪波.身体在场与生命意蕴:深度体育教学的价值诉求与实践创生[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6):645-651.

[3]王静仪,刘建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体育的逻辑、价值和路径[J].体育学刊,2021,28(1):14-19.

[4]马德浩.具身德育: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理论视角[J].体育学刊,2020,27(4):1-6.

[5]杨桦.体育的概念、特征及功能——新时代体育学基本理论元问题新探[J].体育科学,2022,41(12):3-9.

[6]人民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026/c64094-32551700.html,2022-10-26.

[7]张妍妍,高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4):4-5.

[8]肖培铜,拓宏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应对消费主义思潮为视角[J].中共山西省党校学报,2014,37(1):114-116.

The Value, Manifes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ducation Competition in University

ZHAO Jinfeng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467041, Henan, China)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课题编号:SKL-2022-1349);2021年度平顶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7)。

赵金凤(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课余育人
丰富的课余生活
小主人报(2022年11期)2022-08-23 05:27:44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
高校课外体育竞赛对大学生健康干预机制的研究
陕西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
北京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