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雯君
《辞海》中关于“浪漫”的阐述如下:浪漫指的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的思想感情。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基于人文精神传输与审美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成形,当课堂上的人文思想不断成熟,以“浪漫”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开始活跃于现代教育工作中。关注浪漫情怀的表达,基于语文认知要求与学生交互需求视角挖掘教学资源,在互动的过程中深度启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可以营造充满浪漫气息的语文课堂,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浪漫满堂”。
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浪漫满堂”的实施,根本目标在于开发焕然一新的浪漫课堂,将人文元素与审美元素带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对小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指导工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来说,浪漫课堂的定义可以从教学活动与课程性质两个角度进行解读。一方面,其所指代的是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课堂,教师围绕着教学要求深度开发语文资源,从图画、语篇、文字当中展现情感,将人文思想与民族精神传递给小学生,呈现出思想上的浪漫;另一方面,浪漫课堂指的是基于多元美学视角演化而来的教学课堂,其从表达之美、画面之美、文字之美等角度展开审美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语篇中的真情实感,体验诗词中的雄心壮志,感悟文化中的不屈品格,为学生奉献美的盛宴。在开发浪漫课堂的过程中,要关注人文性元素与审美元素的导入,挖掘文化要素,推动审美精神教育,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浪漫满堂”。[1]
“浪漫”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的文学创作活动当中,其所指的是对美好的事物与情感的追求。在小学语文课堂营造“浪漫满堂”的全新教学氛围,要关注语文知识与浪漫要素之间的交互:改变以单纯文字为载体的教学元素,将具有人文化特征的教育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指导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课程与艺术资源交互联动,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水岭”。在实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强调艺术资源的开发、挖掘,依靠艺术要素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营造“浪漫满堂”的全新教学环境。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来了》的教学为例,为了营造“浪漫满堂”的全新小学语文课堂,可尝试通过对艺术资源的创新应用来展现课堂上的审美元素。教师在互联网平台中搜集教学资源,围绕着《咕咚来了》这一故事进行创作,将教材插画素材呈现在课堂上。在插画当中,小兔子高呼着逃离池塘,呼唤着其他的朋友一起躲避“咕咚”。动物们闻风而逃。这时,大象提出了问题:你们谁见过“咕咚”,“咕咚”长什么样子,“咕咚”真的可怕吗?从而将动物们从恐惧当中拯救出来,探寻“咕咚”的真相。营造“浪漫满堂”的教学课堂,要对文本中的细节进行解读,展现角色的惶恐、怀疑等情感,赋予小学生更为出色的思考能力,解读文本资源当中的画面美。在随后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当“咕咚”的故事结束之后,小动物们会做些什么?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小兔子很警惕,担任森林哨兵;大象很强大,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在自由创作的同时,要求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以艺术化手法呈现故事。在艺术元素的引导下鼓励学生感知、创作,以此来构建充满浪漫气息的语文课堂。
营造“浪漫满堂”的全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除了对语文知识进行开发、应用之外,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活动热情,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在活动中感受语文教材与人文情感中的浪漫情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围绕着教材内容发力,没有结合教材设计交互、探究的必要板块,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针对语文教学要求,可尝试借由活动转化教学过程,依靠语文实践开发浪漫课堂,在验证语文知识的同时构建“浪漫满堂”的全新教学模式。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的教学为例,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之后,基于语文活动视角设计浪漫课堂,营造“浪漫满堂”的全新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在完成朗读学习任务之后应用语文知识,在课堂上展开互动交流:设计情景剧,在情景剧当中展示《青蛙卖泥塘》的故事,独立设计对白,展开互动。在提出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基于不同的视角展开交流活动,进行语文知识的深度探究。在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分别扮演青蛙、野鸭、小鸟等角色,展现不同角色的需求,在与青蛙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展开交流:是什么原因让青蛙决定卖掉自己的泥塘?青蛙最后为何决定留在自己的泥塘当中?在这个故事当中,你学到了哪些道理?在设计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根据情景剧中的相关剧情展开学习:青蛙在听取了别人的意见之后重新建设泥塘,让泥塘变得更美了,所以我们要听取有益的意见;青蛙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泥塘里的环境,所以要用劳动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在设计互动模块之后,基于学生的语文互动兴趣展开交流,展现童话故事当中的浪漫情感。自主学习,挖掘语文知识,重现语文故事,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构建“浪漫满堂”的全新语文课堂。
“浪漫满堂”中所指代的浪漫不仅仅包含语文资源中的浪漫,更包含人文思想中的浪漫。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度创新,在教学环节加入浪漫元素,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表达,感受思想中的浪漫情怀与人文关怀,深度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积极挖掘课堂中的人文思想,基于思想审美、文化鉴赏视角推动教学活动优化,创新语文教学模式,以此来营造“浪漫满堂”的全新教学氛围。思想中交流,情感上互动,让学生体验语文课程中的浪漫元素。[2]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的教学为例,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可以结合成语故事展开教学活动,教师为学生投放关于“囊萤夜读”和“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感受其中的人文思想。车胤家贫而好学,为了读书,便将萤火虫装进袋子里,用萤火虫照亮书本读书;匡衡家里贫穷但渴求知识,为了提升自我,他在墙上凿出小洞,借由邻居家的灯光进行夜读。在两个故事当中,学生将感受到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情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个人品格的鞭策,对眼前困境的抗争。在教学课堂上,以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浪漫,感悟古代文化作品中的精髓,实现深度育人。在随后的教学中,则导入两篇文言文材料,从语言的简洁性、独特性特点入手,感悟古汉语当中的浪漫:在简洁的篇幅中叙述故事,呈现人物的美好品格,随后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美从学生的内心当中流淌出来,浪漫也随之而生。
学生对于浪漫的解读是存在差异的,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要为学生创造呈现学习成果的机会,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浪漫满堂”。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单纯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必要的审美学习经验。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独特表现,为学生创造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基于学生的实践学习经验挖掘浪漫元素,促使学生形成全新的审美追求,可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浪漫满堂”。在组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感受文字当中、语言当中、思想当中的浪漫。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呈现文本故事,解读文章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杨氏之子》以语言勾勒画面,表述直白,文章通俗易懂又充满趣味。在“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交锋中,二人分别围绕着“杨梅”“孔雀”两个对象进行交流。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故事进行艺术化加工:以贴画为教学工具,在互动的同时呈现语文知识。在贴画中,增加“杨梅”“孔雀”等要素,引导学生对有关角色设计对白: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道:“这是您家的果子。”取“杨梅”与“杨氏”之同音;杨氏之子立马反驳道:“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当创作贴画之后,继续引导学生利用其他的艺术创作手法展开互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展开自主化学习,挖掘古代汉语中的智慧。《杨氏之子》取材于《世说新语》当中,记录了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选择相关故事进行互动,如《覆巢之下无完卵》《徐孺子辩月》等故事,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作品进行创新加工,呈现学习成果。语文课堂上的浪漫从文化、语言、情感等角度表现出来,赋予学生更为出色的语文感知与审美创造技能,才能有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标准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浪漫满堂”,要对浪漫进行不同层次的解读:一方面,浪漫所指的是人文思想与审美情感的表现,是一种学生基于感性层面的抽象认识;另一方面,浪漫所指的是环境的变化,拥有文学韵味的语文课堂,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在设计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借由对环境的优化重新营造教学氛围,基于环境创造“浪漫满堂”的全新教学模式,可以在保留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同时营造人文教育新环境,实现浪漫与文化的深度交流。教师要发挥出环境的教育功能,利用环境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现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人文情感,加强与学习者之间的教学互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的教学为例,文章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精神,展现了作者对于时光、亲人的追忆。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跳板,搜集相关文化资源,在课堂上开展传统文化展示活动。教师可从节日风俗、文化作品等角度入手,将节日资源与民族情感串联起来,启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如古诗词中对于节日的赞美,可以要求学生开展“古诗楹联”主题活动,选择古诗词,利用硬卡纸、胶水、画笔等材料制作对联,展现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七夕)”,在文化中体验民族情感。在逐步理解了教学文本之后,继续拓展语文教学范围,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除了选择有关于节日的古诗词制作“节日楹联”之外,还可以选择有关于爱国、奉献等美好品质的古诗词素材加工“自勉联”“座右铭”等材料,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自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等,用精辟的语言时时勉励自己,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语文课堂中的浪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构建“浪漫满堂”的全新教学模式,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特点,独立探究,深度认知,对语文教学资源进行解读剖析,才能使其体验到美的教育价值。
综上所述,面对素质教育与深度育人的教学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迫在眉睫。要构建更加具有人文价值与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关注学生学习需求的表达,基于人文情感、语文交流、课堂互动的多元视角实施教学工作。教师要深度开发语文课程中的相关资源,在挖掘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造力,帮助学生感悟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感受从文字、思想当中传达出来的浪漫,营造“浪漫满堂”的全新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