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宇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①摆脱贫困是广大人民的愿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脱贫攻坚是每一个农村贫困人口与扶贫工作者的个人记忆与生活经历,也是锻造脱贫攻坚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成就。党的十八大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记录和传播脱贫攻坚战是历史赋予纪录片创作者的时代使命。”②
媒介具有保留某些信息的能力和属性,被称为“媒介记忆”。“人类通过媒介可以将过去的事件和信息一如既往地在现实中再现和还原,并以此影响人类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③纪录片作为一类重要的纪实影像,是视觉媒介的重要形式,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来进行影像记录和创作呈现,以表达特定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记录和反映社会变迁,并对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进行构建和再现。扶贫题材纪录片具有“扶贫政策及脱贫经验的传播价值以及记录时代与见证变革的文献价值”④。此类纪录片真实记录和讲述扶贫及脱贫的故事,展现扶贫工作取得的点滴进步,关注参与到脱贫攻坚中不懈奋斗、甘于付出的个体与群体,呈现脱贫攻坚战给贫困地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时代影像定格在镜头里,蕴含其中的宝贵扶贫精神将影响和激励受众,唤起集体认同和身份归属。
《无穷之路》是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英文名称为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英文简称为TVB)于2021 年出品的扶贫纪录片,于同年8 月21 日在TVB 首播。该纪录片在阐述脱贫攻坚重大主题时,采用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将个体的脱贫故事与国家全力实施脱贫政策的宏大背景紧密联系起来,出现在纪录片中的平凡个体成为镜头聚焦、故事叙述的主角,一幕幕人民摆脱贫困之苦、踏上幸福之路的真实画面是集体奋斗的缩影与写照。
“集体记忆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C.巴特莱特(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对记忆的社会属性的研究”⑤。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的弟子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创造性地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⑥。集体记忆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也可以是依托物质存在的抽象精神内涵。哈布瓦赫强调记忆的社会性。在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看来,哈布瓦赫坚持认为“群体给个人提供了他们在其中定位记忆的框架,记忆是通过一种映射来定位的”⑦。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指出,“有关过去的意象和有关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⑧一个群体通过各种仪式塑造的共同记忆,并不仅是每一个群体成员的私人记忆相加的产物,更是属于这个群体自身的产物。在保罗·康纳顿那里,集体记忆从“集合起来的记忆”变成了“集体的记忆”。⑨由此来看,对私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研究属于两个研究层面,对私人记忆的研究结果归纳并不等同于集体记忆的整体情况。
此外,德国学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的文化记忆理论细化了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他把集体记忆分为交流记忆和文化记忆,以此来强调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复杂的关系。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从文化角度对记忆的形成进行研究,并对组织“文化和记忆之间关系”的媒介及机构进行探究。
媒介记忆是媒介研究与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媒介记忆的概念经历了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媒介记忆、数字记忆再到个体记忆的发展脉络。媒介记忆的研究更多涉及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之间的关系,而数字记忆则指向了技术的发展导致个体记忆变化。”⑩在当代社会,媒介在集体记忆的保存、传播中居于中心地位。
国内对纪录片《无穷之路》的研究包括叙事分析、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分析、创作特色与创新表达分析、修辞分析、主持人角色构建分析等。在叙事分析方面,《无穷之路》的叙事特点体现在“叙事生活化、视角平民化”⑪,“创新叙事文本,拉近与观众距离”⑫等方面,为“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提供了一个叙事范本”⑬,聚焦于主持人的叙事策略及对其形象构建分析的相关研究为他人总结了有益经验⑭。同时,相关研究表明,《无穷之路》在采用国际传播策略时,展现了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新路径,真实立体地塑造了国家形象,在观众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⑮三个层面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外,针对该纪录片创作特色的研究指出其成功“出圈”的启示,“以期为今后的纪录片特别是香港拍摄的纪录片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⑯。
总之,目前对纪录片《无穷之路》的研究多集中于传播学领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互动较少。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和有关媒介与记忆研究的理论视角,本文将分析《无穷之路》的文本内容,讨论其中塑造和呈现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以及二者的互动与转化。同时,对该纪录片作为一种数字媒介的记忆功能进行探索,分析其在脱贫攻坚的政策背景下,作为“连接、沟通人类一切记忆的纽带、桥梁和平台”⑰,进一步理解媒介与记忆的互动关系,以及媒介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在纪录片《无穷之路》中,贫困群众、扶贫工作者关于贫困、脱贫的个人记忆及经历在镜头下被记录和呈现出来。此外,主持人陈贝儿在每个地方的拍摄过程中也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悬崖飞人”某色拉博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的村民。阿土列尔村建于海拔1500 多米的悬崖上面,因此也被称为“悬崖村”。某色拉博在片中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感慨良多。精准扶贫开始后,“悬崖村”通水、通电、修建钢梯、接通4G信号,从过去一个闭塞、边缘的小山村变成与外部世界接轨的村庄。某色拉博成为“悬崖村”第一代“网红”,他经常在网络平台宣传“悬崖村”,同时成为一家旅游开发公司的山区导游。通过纪录片的镜头,某色拉博的生活以及心态的变化被呈现在观众眼前。像某色拉博这样的山区年轻人再也不会被大山阻隔未来,一代又一代人飞出大山的梦想,不断成真。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当地的统计显示,本地农村有1000多个在适龄入学阶段无故辍学的少年。2019年,一间普职教育融合寄宿学校成立,让一群十多岁的山区青少年可以重返校园。阿恰达是一个15岁的女孩,没来学校以前,她想着长大之后就只能嫁人;来到学校之后,她向师父学习烹饪技术,长大想当一名厨师,自己开一间饭店。阿恰达思想的转变得益于教育帮扶,农村少年可以凭知识改写命运,女性的理想也可以被重视、被实现。
宁夏西海固原居民谢兴昌是电视剧《山海情》中主人公马得福的原型人物。他是当年西海固一个贫困村庄的村医,后来当上村书记。他是第一批从西海固搬到闵宁村的移民之一。当时,村民都觉得移民搬迁太冒险,唯独谢兴昌相信这是唯一的自救方法。他向主持人陈贝儿讲述当年搬家的艰难情形:“留下来的决心比回去的绝望更大,这里虽然比老家更苦,但是这里的苦是有希望的苦,我们老家的那种苦是没完没了的苦,是没有希望的苦。”谢兴昌凭借着决心和勇气克服困难,同时也说服越来越多的人“吊庄移民”。在国家政策帮扶下,当地居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叶萍是云南孟连芒冒村的佤族村民。佤族是一个“直过民族”,没有经历文明进程,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直过民族”的妇女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地位。叶萍一直以来希望带领村民脱贫,于是在2010年成立咖啡合作社,经过10年的坚持和付出,历尽无数的难关与考验,苦涩的咖啡终于释出甘甜。令叶萍最高兴的是,全村女性从此都可以抬起头来,传统给女性带来的束缚逐渐被解开。正如叶萍所说:“我要改变我们这一代女性,我们处在现代社会,又不处在封建社会。”成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让叶萍有满满的成就感,全村女性地位的提高更加凸显出她奋斗的可贵。
“《无穷之路》以平实的叙事视角、对比的叙事方法、多元的叙事文本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内地扶贫政策的落地情况。”⑱山区青年、失学儿童、少数民族同胞等多元主体的脱贫经历在与主持人的互动中得以回忆、阐述、分享和传播,纪录片制作团队基于多元主体提供的信息进行信息编码,构建起关于脱贫群体个人记忆的文本和画面,于屏幕前呈现给观众。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乡的村医邓前堆,被称为“溜索医生”。当乡村医生的时候,他要溜索到对岸去给病人治病。邓医生回想起第一次溜索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自他当乡村医生以来,因溜索过江而坠亡的人已经有十多个。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导致很多村医刚上岗没多久就会申请调职去县城。只有邓前堆为了一个承诺留守到底,一守就是30 多年。2016年,云南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进行“溜索改桥”大工程,用过江大桥取代溜索,当地居民出行不用再冒生命危险,没有人再需要枉死怒江,溜索医生邓前堆只需安心于诊所等待病人到来。
胡丽梅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普职教育融合寄宿学校的一名老师,见证了扶贫对山区青少年的改变过程。辍学的山区青少年重返校园后,极度不适应校园生活,胡丽梅老师就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开始,教会学生洗头、洗澡、洗衣服。胡老师和主持人分享说:“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就是边疆的人,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如果我们不去做,谁还去做?”老师更加心疼那些少数民族女孩,在当地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下,她们的命运很少能掌握在自己手上。胡老师希望怀揣梦想的女孩们通过接受教育,学习一技之长,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下一代。在镜头中,胡老师耐心地讲述着学生的故事,每一个孩子的点滴变化她都看在眼里。“教育改变命运”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⑲
陈德启原是福建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的老板,他响应大西北扶贫政策来到宁夏,执着敢干,买了10万亩戈壁滩,还聘请大量吊庄移民一起来开荒。他先花了几年时间搬石造地,又通过造林将戈壁滩变绿洲。经过多年的水利工程、植树防风建设,当地生态逐渐改善,葡萄园终于建成,宁夏红酒在全国一炮而红。更重要的是,葡萄园解决了附近闽宁镇生态移民的就业问题,大西北葡萄园的梦想孕育着无数人的希望。
刘洪是四川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是公务员身兼“网红”的一个经典例子。刘洪因在一次宣传活动中意外走红而备受关注,因此他顺势拍摄了一系列宣传家乡的短片,借助网络为扶贫开创新模式。刘洪认为,意外走红并没有给他个人带来很大的改变,反倒是可以借助热度把当地的旅游业带动起来,让世界知道甘孜的存在。刘洪对于“网红”这个身份并不抗拒,反倒是把它作为扶贫工作者的一种突破,他走到镜头面前,为家乡的发展做出努力。从“网红局长”刘洪的工作经历中,观众可以看到扶贫工作者们的尝试和努力,感受到他们心系群众和家乡的情怀。
无论是乡村医生、教师,还是企业老板、扶贫干部,都是扶贫事业中的中坚力量。《无穷之路》塑造和呈现的扶贫工作者具有心系人民的情怀,他们在镜头前对扶贫经历的回顾和陈述能让观众深切感受扶贫工作的细节。他们将职业理想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带着对人民群众的关切,在脱贫攻坚路上留下清晰的奋斗足迹,个人记忆成为集体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理想的实现助推国家理想的成真。
纪录片《无穷之路》主持人陈贝儿用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全国6个省份,见证并记录了国家的脱贫成果,被所遇之人、所见之事深深地感动。3个月的摄制过程中有很多让陈贝儿难忘的经历,她克服恐惧攀爬2556级的钢梯上“悬崖村”,在云南怒江亲身体验过江溜索,在理塘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这些是陈贝儿不曾经历过的体验,但是她都坚持了下来,并从中捕捉生命感悟。镜头内外,她展现出作为媒体人的职业素养,正如她在个人社交平台的一条动态里说道:“作为媒体人,通过镜头传递真实故事是我分内之事。很难得有机会拍到《无穷之路》,这部纪录片见证并展示了祖国脱贫攻坚的成果,给观众传递正能量。未来将继续用心说好中国故事。”她与被采访人亲切交谈,具备极强的共情能力,展现出亲民、友善、风趣、生动的主持风格,把自己和被采访人最真实的观察与感受实实在在地记录下来,通过镜头全方位传递给内地、香港乃至国外的观众。此外,节目播出期间,她在社交平台发布自己在每集拍摄中的感受想法、幕后视频和照片,将个人记忆公开于社会公共领域,使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再次得到强化。这次拍摄经历中,陈贝儿感受和熟知了内地的发展与变化,收获了来自脱贫群众、扶贫工作者、观众等不同群体的认可和鼓励。节目一经播出便赢得了内地与香港观众的积极评价,海外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陈贝儿还获得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TVB最佳女主持等荣誉称号。《无穷之路》之后,陈贝儿步履不停,继续前行,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最新纪录片《无穷之路2 无价之保》中持续讲述中国故事。
“集体记忆的建构在维护权力的合法性与统治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塑造社会认同的重要力量,也是代际传承的重要中介。”⑳《无穷之路》这一类扶贫纪录片作为电子媒介的一种形式,承载信息,在社会交际中承担起不可忽视的中介作用。《无穷之路》围绕“呈现脱贫攻坚成果”的中心主题,用独特视角聚焦细微之处,以小见大,通过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典型案例中人与事的讲述,折射出脱贫攻坚事业中的群体影像,构建起塑造社会认同的集体记忆。
首先,《无穷之路》呈现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的真实情况,在镜头下,贫困不是一个笼统、模糊、抽象的概念,而是因贫困失去希望、看不到未来的每一个失学儿童、山区村民、少数民族同胞的无奈和不甘,他们是贫困群众的具体写照。脱贫攻坚的全面展开,让全体贫困人口告别了昔日的贫穷与落后,享受小康生活带来的幸福与喜悦。“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㉑这是全体中国贫困群众与贫穷作斗争的集体记忆,体现出巨大的凝聚力。
其次,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离不开全体参与扶贫工作人员的不懈奋斗。《无穷之路》塑造展现的是脱贫事业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而镜头之外有更多的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企业负责人、基层工作者、志愿者等群体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共同构成摆脱贫困的合力。“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㉒,助推脱贫攻坚事业的全面胜利,这是当代中国人共同的实践历程。
总之,《无穷之路》采用微观叙事,聚焦普通人的故事,用细节变化展现扶贫政策落实后的实际成果,于点滴之处反映更深刻的主题与价值。观众深受触动,产生情感共鸣,见证和铭记中国为消除绝对贫困付出的巨大努力、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片中参与脱贫攻坚的多元群体在交流中实现个体记忆的互动、分享与传播,个体记忆的有机整合最终形成集体记忆,成为未来凝心聚力、阔步向前的动力。
记忆不仅产生于人自身,也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它不仅是一种神经或心理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㉓个体从来不可能孤立存在,脱离群体会导致记忆的模糊和对往事的遗忘。当独立的个体存在成为群体成员,成员之间产生互动、建立联系时,个人记忆就突破私人范围进入并融合于集体的公共领域,同一群体的回忆相互连结、相互支撑,塑造只属于这一群体的集体记忆。㉔
记忆在交际中得以发展,媒介作为记录和保存的载体及工具显现出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应确保交际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使记忆从共时维度转移到记忆维度。从《无穷之路》的内容来看,媒介真实记录和储存了处在不同处境、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个体,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个体与主持人陈贝儿的对话中,过去和当下情感体验、生活经历、心路历程被置于镜头之下、屏幕之中,由不同碎片集拼凑完整的集体影像逐渐清晰起来,被传递和分享给受众。受众在不同剧集的故事里投入时间和精力,认识人物、了解故事,在叙事视角的指引下感受扶贫政策带来的今昔对比和前后变化,产生与纪录片相关的观看体验与思考,甚至触发反馈机制。他们在《无穷之路》各个播放平台留言、发送弹幕,在社交平台公开发表与之有关的看法、评价等,对纪录片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传播过程的完成需要依靠传播者和受众发挥主体作用,也离不开传播媒介的承载和依托作用。《无穷之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见证、记录和储存了关于脱贫攻坚的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并且此后有机会成为文化记忆的有效载体。
“无穷之路”可以理解为摆脱贫困的奋斗之路,也指追求幸福生活的逐梦之路永无止境。纪录片《无穷之路》围绕国家脱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从独特视角出发,关注具体脱贫案例,塑造和呈现了真实生动的人物与故事,以个体命运反映社会变迁,以个体记忆折射集体奋斗历程。这部作为纽带、桥梁和平台的纪录片,促进了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连接与互动,发挥了数字媒介的记忆功能。纪录片这一类型的媒介可以记载过去和当下的生活痕迹,发挥媒介的记忆功能,对记忆内容进行构建;同时,也存在着过去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记忆本质内容和精神的维护及传递将是未来可供查阅和参考的珍贵资料,更是社会传承记忆的重要功能体现。
注释:
①㉑㉒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02).
②④陈红梅.描绘脱贫攻坚的时代画卷: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影像特色与价值表达[J].当代电视,2021(04):60-67.
③邵鹏.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⑤⑳周海燕.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09):39-50+126-127.
⑥[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
⑦⑧[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7,40.
⑨燕海鸣.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J].中国图书评论,2009(03):10-14.
⑩俞燕琳,刘毓歌,杜盛维.媒介记忆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J].青年记者,2021(10):24-25.
⑪郑洁萍,胡泽鲲.新时代扶贫纪录片叙事建构探究——以《无穷之路》为例[J].新闻前哨,2022(16):69-70.
⑫⑱吴海荣,银舒豫.纪录片《无穷之路》的叙事特色和价值展现[J].电视研究,2022(02):87-89.
⑬周如玉.《无穷之路》: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一个叙事范本[J].科技传播,2022(08):79-81+130.
⑭张子怡.纪录片主持人的叙事策略——以《无穷之路》的主持人陈贝儿为例[J].声屏世界,2022(19):29-31.
⑮王芊蕴,张欣.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的影像话语与传播效果——基于TVB纪录片《无穷之路》的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1):48-51.
⑯李红.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的“出圈”启示[J].新闻潮,2022(07):88-90.
⑰周颖.对抗遗忘:媒介记忆研究的现状、困境与未来趋势[J].浙江学刊,2017(05):158-168.
⑲习近平.习近平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人民网,2016-01-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03/c1001-28006150.html.
㉓㉔冯亚琳,[德]阿斯特莉特·埃尔.文化记忆理论读本[M].余传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