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照德
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和新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广西媒体融合不断纵深发展到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变化创新。广西新闻奖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广西新闻工作者协会主持、组织评选的奖项,是广西新闻业界的最高奖项。广西新闻奖源自1985年创设的“广西好新闻奖”,1991年更名为“广西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对象为在广西的新闻媒体、通讯社及相关新闻机构的新闻作品。
广西新闻奖作为广西新闻业界权威、标杆,激励、引领广西各级各类媒体的新闻实践创新。最近10 年,伴随着新闻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及新闻环境的变迁,新闻实践的融合创新已纵深发展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时代。广西新闻奖评选在坚守与改革、继承与创新中不断与时俱进,例如,2019年新增媒体融合类奖项,2022 年新增重大主题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典型报道等奖项,形成基础类14项、专业类6项总共20项参评项目的新格局。广西新闻奖评选办法的这两次重大调整,是对新闻舆论环境剧变的及时反应,具有风向标意义。
2016年度广西新闻奖公示获奖作品701件;2017年度获奖作品大幅下降至260 件;此后的2018—2022 年度,广西新闻奖总数依次为283 件、280 件、310 件、301件、306 件。从中可见,2016 年度是一个分水岭。此前的2012—2015年,广西新闻奖总数则分别是727件、754件、768件、616件,略有起伏。2017年度开始,获奖总数被压缩一大半,总量控制在300 件左右,并把网络新闻作品和新闻论文抽离出来作为独立项目公布。2018年起,广西新闻奖评选结果连续3 年以“报纸作品”“广播电视作品”“网络媒体作品”“媒体融合奖项”“新闻摄影、漫画和论文”等5 类作品公布。2022 年起,参评作品按基础类、专业类共20 项进行评选,项目数、获奖数总体下降,但作品类型及内容却越发丰富多样,获奖作品更加“高尖精”。
广西新闻奖里的新媒体,有网络媒体和媒体融合两大类。前者指通过PC端发表在网站的新媒体作品或网页设计;后者指大部分发表在移动端的新媒体作品或者页面设计,如客户端新闻、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报道、H5创意互动、手机直播等。①其中,媒体融合奖有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融合创新、短视频现场新闻、短视频专题报道、移动直播、国际传播等7项(名称前后略有变化)。2018—2020年度广西新闻奖的媒体融合奖项获奖数分别是32 件、36 件、46 件,网络作品则分别为17件、29件、27件,年度总量增加明显,两者合计占年度获奖总数分别为17.3%、23.2%、23.5%,比重不断增加。
这些变化的背后,直接原因是评奖规则的改变,更深层次则是媒体环境与技术的深刻变革。2022年新修订的《广西新闻奖评选办法》,将原来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传播介质分类设奖改为按作品形态分类设奖。奖项固定为20 个,其中有消息、评论、通讯、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专栏、新闻专题、新闻纪录片、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新闻漫画、新闻业务研究、副刊作品等14 个基础奖项;有重大主题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融合报道、应用创新等6 个专门奖。广西新闻奖年度设奖数额为310 个,实际评选出的2021 年度广西新闻奖301件,仍有9件空额,而2022年度有4件空额,足见评选规范化程度趋高,评委会对获奖作品保持宁缺毋滥的态度。
“上帝视角下的广西是什么样的?冲上云霄,开始一趟空中旅程,在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用全新视角亲近广西,我们在一起,飞跃广西。”在2018 年度广西新闻奖融合创新奖项短视频新闻(第)一等奖作品《飞跃广西》的开头字幕之后,视频作品从南宁一路飞跃柳州、桂林、北海、梧州、百色、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贺州、河池、来宾、崇左,俯瞰广西14个城市地标景观,令人耳目一新。切换城市时,城市名之下有一句话点出城市最显著特征,一个5 分多钟的短视频,胜过千言万语。这是南国早报新媒体中心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推出的作品,反映了壮美广西60 年的辉煌成就。《飞跃广西》也是广西新闻业界实践创新迈进新时代的一次飞跃。
对比2018年度与2019年度广西新闻奖的媒体融合奖项各项一等奖发现,2018 年度的获奖作品从标题到内容制作稍显生涩。比如2018 年度的移动直播《台风“山竹”横扫玉林,全市抢险救灾仍在继续》,创意互动《新时代春天的南宁答卷——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一周年之际》,标题仍保留浓厚的报纸化表达风格。2019 年度这两个项目的一等奖作品分别是《直播丨百色大暴雨引发山洪,公路塌方车辆被冲走!通讯员黄文秀发回现场视频后却不幸遇难……》《46 秒,我们一起升国旗》,看标题,一股“全时、全息”的全媒体既视感扑面而来,点看内容,元素运用与表现手法也更富于变化,多元生动。
全媒体时代,新闻表达风格追求网络化,表现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式表达。因此,有无“网感”,成为判断媒体表达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纵观广西新闻奖各类作品,这种表达日渐增多,反映出广西媒体报道正从“灌输”走向“共享”,缩短了与受众的距离。
广西日报获得广西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中,较之以往,表达多了几分“在场感”和“可视化”。比如2018 年度的《“24 小时不打烊”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的开头:“放入身份证、‘刷脸’认证、按提示进行操作……5月14日10时,南宁市民中心受理大厅内,地产公司客服刘艳玲使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用自助打印机办理了3 张新建商品房不动产证明业务,‘就像银行的ATM机一样24 小时不打烊’……”翻阅广西日报日常报道,这类新闻表达的现场感与可视化比比皆是,行文如视频镜头下的场景切换,文字表达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最近几年的广西新闻奖作品中,地方日报的这类文字作品也明显增多,足见榜样引领与奖项导向作用之大。
即时、互动、参与,本是新闻报道应有之义,在报纸独领风骚的年代,媒体也通过读者来信等形式保持受众的参与感。随着技术和媒介的变革,这种参与感日渐发展成一种网络新闻价值观,形成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常态。记者发现新闻选题,梳理线索,进行采访报道,整个过程均在“即时、互动、参与”之中。比如《柳州融水突围记|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四十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这篇报道,“日报哥”熟练运用网络化文字表达,娓娓道来,传递给受众的及时性、互动性和参与感很强,读来如跟网友聊天般。这种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叙事其实早已有之,只是新闻奖作为一种机制,总会滞后于新闻实践。因此,该作品2018年荣获中国新闻奖融媒短视频新闻一等奖,却无缘于广西新闻奖(时无对应奖项)。同样是广西日报社,2019 年的《直播丨百色大暴雨引发山洪,公路塌方车辆被冲走!通讯员黄文秀发回现场视频后却不幸遇难……》,其视角与结构框架与前者相似,却摘下中国新闻奖和广西新闻奖的融合创新奖项移动直播一等奖。这表明,广西新闻奖评选机制的改革为新闻实践创新者正了名,为在新闻实践创新中付出更多探索的新媒体作品创作者提供了获奖机会,将激励新闻业界进一步开拓创新。
中国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做历史与时代的忠实记录者、推动社会深入改革创新的先行官,还应传递好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媒体时代,中国媒体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不断转型升级,做好党和人民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无论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如何变化,中国主流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观察最近几年的广西新闻奖获奖作品,这些坚守一直不变。
新闻宣传是社会舆论监督与引导的重要推动力量,新闻工作者要当好社会的瞭望者、监测者、协调者、守护者,报什么、怎么报、何时报,要灵活把握时机,通过报道表明态度与立场。
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及时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在议程设置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性原则,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如2019年度获得广西新闻奖二等奖的北海日报文字消息《这位贫困户做手术只花了8毛钱》,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广西合浦县公馆镇贫困户朱有礼从发病不敢就医,扶贫队员努力协调各方相助,贫困户半信半疑接受手术,到最终完成手术皆大欢喜的过程,娓娓道来,并在文中列出整个费用支出及各类报销后的数据,为贫困户只花8 毛钱就完成手术提供例证,让整篇报道更具信服力。②稿子切入点小,却反映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让贫困群体获得实实在在好处的大主题。纵观广西新闻奖作品,这类新闻不胜枚举,有力体现出新闻工作者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党性原则。
中国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上传人民心声,下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尤其在全媒体时代,每一条新闻的刊(播)出,都面对社会受众的及时监督与反馈,受众(人民)的点赞、转发、好评,是考验媒体“喉舌”功能实现程度的重要参数。
2020 年度广西新闻奖二等奖的短视频现场新闻《你下车帮忙的样子真帅!》报道了一位盲人误入道路中心,受困于车流,一名下班回家的民警,下车把盲人带回人行道的事迹。这个简单的好人好事新闻,南宁广播电视台记者采用人民的视角和平实的语言进行报道,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喜闻乐见的报道中,生动诠释了“党与人民喉舌”的立场及价值取向。近年来,广西新闻奖获奖作品里的“亲民”风格、“贴心”表达,尽显年轻气质。另外,一直被视为“人民喉舌”重要体现的舆论监督报道首次进入2022年度广西新闻奖,如《广西红森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新型商业模式”调查》《【正在关注】以“改造”名义消失的“农保田”》两件作品均获得一等奖,而二等奖中的《两轮车充电桩何时戴上“紧箍咒”》《关注小区光纤入户:小区居民如何实现网络自由》也直接关注人民生活中的新事物、新动态。这些作品虽有差别,但“喉舌”的价值取向与立场始终不变。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闻工作者提升业务能力的重要内容与具体路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全媒体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除了掌握好新闻理论和实践技能,做到“站起来能说,走起来能采,坐下来能写”之外,还要热爱生活,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懂得驾驶各种车辆,懂得利用手机、相机、摄像机等各种摄录工具,掌握基本拍摄、后期制作等新技术,最好还懂得玩航拍,成为掌握现代化新传播技术的尖兵,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技术手段操作一个新闻选题……虽然新闻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不可能精通这么多项技能,但“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新闻工作者只有广博熟知各类技能又专精其中一两项,个人独当一面或跟团队合作,才能沟通得更加融洽并发光发热,增强报道的表达效果,抓住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受众,使新闻作品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在广西新闻奖作品里,体现广西新闻工作者与时俱进践行“四力”精神的作品数量众多,从本文提到的作品中也可窥其一二。读者可按题搜文,仔细品味,从中获得启发。
在全媒体时代,自媒体井喷,全民参与,新闻舆论生态复杂多变。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边陲,连接海外,新闻舆论宣传面临更多挑战。广西媒体只有正视新闻实践创新中的变与不变,增强践行“四力”的综合能力,善于把握机遇,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影响世道人心,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将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介技术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做好党与人民的“喉舌”。
注释:
①李庆辉,张建华.全媒体时代新闻创优的变与不变[J].新闻战线,2023(10):91-93.
②唐兴,夏姚.从广西新闻奖看践行“四力”路径[J].新闻潮,2021(11):1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