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兰
近年来,在线课程快速兴起,以其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多元,兼具交互性和共享性等线下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特征和优势,大大推动了“信息化教学”的兴起。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与教育治理模式等改革目标。教育技术从操作和局部向制度和整体的转型,以及“教学一体”向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方向的深化加速推进[1]。
但是新兴的网络教学平台与在线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处于发展阶段。受到技术手段与思想观念的局限,尤其是课程模式与教学目标的差异,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长期维持着传统教学模式[2]。这既不利于夯实技能素养与对接产业需求,也不利于课程推陈出新与创新人才培养[3]。一方面是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走到改革瓶颈,一方面是照搬在线教学模式遭遇“水土不服”,如何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平稳落地,并为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改革注入活力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陶瓷装饰·彩绘》为例,紧扣其融合线上与线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剖析关键思路与实现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策略借鉴和思考。
大规模的信息化教学以MOOC的出现为标志。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一种通过网络技术将发布资源、学习管理、开放资源等实现综合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4]。在其席卷全球后的不久,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出现了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网络学习有机结合的SPOC模式,被认为更适合在校学生的培养教育[5]。与此同时,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的“微课”也逐渐引起关注,短小精悍与注重交互是其最大特点[6]。
从以“大规模”和“开放”为核心的MOOC,到注重“教”“学”互动的SPOC和以知识点灵活运用为导向的“微课”,信息化教学的线上资源有了更多变体,课程组织也产生了许多模式创新,以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为最大特点。国外主要代表模型有Robert Talbert的课前课中结构模型、Jackie Gerstein的“概念探究、意义建构、体验式参与、演示与应用”四步教学模型、Ramsey Musallam的“探索—翻转—应用”模型等。国内研究和实践一方面注重对国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例如张金磊等在Robert Talbert模型基础上强调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的重要性,突出学生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环境的创建[7];另一方面重视通过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探索来弥补原有缺陷,例如宋朝霞和俞启定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相融合,设计了包含教师在线模块、教师课堂模块、学生在线模块、学生课堂模块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解决“多媒体式满堂灌”和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8]。
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关键因素中,黄荣怀等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了涵盖信息化领导力、学生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方式、学习空间、数字资源、学业评价等七个方面的分析框架[9];在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评估中,李芳芝和慕丽蓉应用层次分析法,针对高校线上教学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搭建了涵盖教学平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学习监控、课后总结五个方面的评价体系[10]。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实践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其实践创新有赖于全流程的梳理整合和充分衔接,是一项复杂且需“经营”的系统工程。
《陶瓷装饰·彩绘》是笔者所在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开设以来的十多年中,均采用传统的“工作室式教学”,即教师首先主讲部分理论内容,其后通过大量实践课时,指导学生在工作室环境下完成学生各自的创作任务,教师示范和学生实操课时占80%左右。
但是这一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在其他相关艺术类专业中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且普遍缺乏“主动性”,使原本应当能实现针对性教学的实践环节往往“低效”,导致基础技能普遍薄弱和创新素养难以培养;另一方面,实操示范对专任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要求很高,多数年轻教师很难在每一次课堂上都做到面面俱到,加之场地受限,教学效果更打折扣。针对全院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调研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实操环节总是‘划水’”、“课后自己练习总是跟不上”;在毕业综合设计环节,选择以陶瓷彩绘技法完成创作的学生约仅占专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且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
结合高职艺术类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赋能”可在理论知识、技能演示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带来改革创新(见图1)。具体策略包括:其一,在理论知识方面注重突出主线和衔接实操。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教学重点聚焦到与实操训练结合密切的重点板块并详细展开,例如在“装饰纹样”的理论讲授中引入精美丰富的线上图文资源,由点及面地阐述其发源、类别、呈现技法、现代变体等,作为课前预习、线下课堂及课后补充的重要基础。其二,在技能演示方面以全流程呈现和大量特写镜头为特色。通过录制教学视频,对绘制工具、基础与特殊技法、工艺流程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辅以大量特写镜头与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够为线下课堂、自主学习和训练等提供完备支撑。其三,在资源整合方面注重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服务。线上资源的引入可有效扩充教学资源和提升教学深度,并能丰富学习环境,有助于达成更多样的教学目标。
图1 线上线下融合探索的路径框架
线上赋能线下,可行且必要。相较于传统线下课堂,线上资源最大的特色在于“广度”和“精度”,既能够覆盖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也能延伸到更精品和优质的各类图文信息资源,可以弥补传统艺术类教学模式中的缺陷。例如原有教学重视技法的重复训练,但往往忽视器型分析、施釉烧成等,这些受课时和场地限制无法展开但又对实际创作有重要价值的环节,均能通过线上资源的“赋能”得到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研究和试验,艺术类实践教学中,线上资源的“广且精”能够与线下课堂的“专且细”实现有效对接。以彩绘装饰中最重要的核心技法“跺拍”为例,线上资源的引入带来了大量的特写镜头与细节讲解,不仅足够详细而且可以反复播放,可供教师在课上集中播放重点讲解,学生也能在课下对照视频自主反复练习。
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以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经验为基础,结合对当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在课程实践运营阶段设计有针对性的运营策略:其一,针对相当部分学生底子差、基础薄的现状,以“任务点”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循序渐进达成教学目标。其二,针对实践导向和对接产业的培养目标,引入“项目制”进行课程组织,注重补充贴近实际创作和生产环节的相关知识。其三,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师生间互动渠道缺乏的现状,在利用线上平台与线上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丰富的互动形式,包括贯穿课程始终的多样反馈渠道、穿插进行的问答抢答、适当的小组互评,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课程实践运营分课前、课中与课后三阶段展开。以基本技法模块为例,课前准备阶段中教师首先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教学视频和测试题(预习任务),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完成视频预习,上传预习作品并反馈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平台收集反馈并进行分析,据此调整课堂讲授的侧重点;课中实践阶段以“任务点”形式组织,针对“彩”和“跺拍”这两种基本技法,分别通过“解析任务—技法示范—实践指导—考核评价”进行教学训练,形成完整的工艺流程。相比传统课堂,“任务点”的组织形式更体现目标导向,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使得教学有重点、够丰富,在线平台也使得集中展示、小组互评等互动成为可能;课后拓展环节则主要设置比课中实践更有挑战性的训练任务,并提供相关延伸资料帮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更多锻炼。
目前,《陶瓷装饰·彩绘》在中国大学MOOC和学银在线平台运行已12期,基于校内平台和超星学习通的线下课堂也已运行6年。除了原有线上资源,线下课堂组织也探索融入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课程规模不断扩大,单期开放班级选课规模达到千人,同时增设了校内公选班级;选课学生学习成绩进步明显,专业课平均成绩相比运营前提升约17.6%①数据来源:超星平台汇总的《陶瓷装饰·彩绘》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专业18级至19级教学总数据。;课程模式受到好评,超过70%的选课同学认为新模式学习效果好,愿意再次尝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学习②数据来源:陶艺专业20级、21级结课问卷。。实证表明,融合线上线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有这样两大优势:其一,教学过程更系统而有层次,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例如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掌握好基础技法,在线下课堂中针对重难点和易错环节获得更直观和有针对性的辅导;基础强的学生可以从线上延伸材料中汲取更多审美素养与设计灵感,在线下课堂中更完整地跟进整个设计项目,甚至以参赛为主题完成更成熟的创作。其二,教学组织更有效率和更丰富,利于持续稳定和切实提升教学效果。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使得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的反馈渠道发挥更及时的作用,既能有力支撑线下课堂的组织,便于师生双方更准确地把握课程重难点,也能有针对性地通过补充讲解、延伸材料和邀请行业企业大师讲授等方式丰富教学组织。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教学已成为趋势的当下,建设线上教学资源与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是推动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高职艺术类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其信息化教学改革更应以充分融合发挥线上资源和线下教学为重点,使线上资源赋能线下教学,线上线下实现有机融合。本文剖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陶瓷装饰·彩绘》的建设和运营,认为在改革探索阶段着力建设高质量的在线教学资源库,在教学实践之中充分营造全方位的师生良性互动,并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灵活整合各类资源,是高职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改革的关键策略。实践表明,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课堂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学习更具个性化,课堂组织更具系统性和更为高效率,反馈渠道更畅通,互动形式更多样,无论是反馈还是数据都表明,“教”与“学”趋于良性循环,教学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本文所设计的教学模式及创新要点具备可操作性,可以为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