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安琪
(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1800)
随着高等教育经费的持续投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高校实验室规模持续扩张,实验室内的教学科研活动日益频繁,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威胁也不断加深。然而,安全生产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教育部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描述为“极端重要性”“艰巨复杂性”,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的必要性和挑战性。近年来,因有关人员违规开展试验、冒险作业、擅自储存危化品等,以及实验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高校实验室爆炸、造成重大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无疑对师生生命健康、学校资产安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要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对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所面临的众多复杂问题、艰巨挑战进行细致梳理与分析,明确新形势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指明实验室安全保障的路径与方向。
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加大了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视与指导,要求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并推出系列指标、意见。其中,2019 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强调“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尚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与安全责任体系,安全保障制度亦有待加强。例如,当前不少高校相继探索设置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专门负责学校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环保的职能部门;然而,在许多地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权责仍相对分散,实验室安全管理任务通常由资产管理处、教学事务处、安全保卫处等多部门共同承担,责任分散效应严重,权责模糊、管理混乱。此外,行政管理部门、实验管理人员、实验室师生等不同角色群体的权利和责任亦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来明确,在安全管理与责任事故面前三方相互推托。许章华等调查发现,管理部门对实验员和学生期望过高、群体内部推卸责任,实验员消极应对管理制度、创新管理风险收益不平衡,学生自我管理缺失、群体内部集体沉默等是造成高校实验室管理责任分散的主要原因。
实验室的使用管理涉及方面众多,包括: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存储与使用,实验气体的存放与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与使用,这些均是当前实验室安全的主要隐患。首先,危险化学品始终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难点与痛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试剂耗材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与危险化学品限量采购、使用的严格管理的矛盾日益加剧,容易造成实验室人员私自储存危险化学品,进而增加安全隐患。同时,实验人员操作不当,如药剂耗材等使用随意、不规范操作和防护不当等,更直接导致了实验室安全事故。例如,2018 年,北京某高校因有关人员违规购买、存储危险化学品,以及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实验室发生爆炸;2020 年,南京某高校或因粉末冶金实验不当操作,导致镁铝粉爆燃,这些事故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
其次,由于多数实验气体具有易燃、易爆,甚至有毒等特性,其使用和保存管理亦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要隐患。而由于实验气体一般由钢瓶存储运输,并存放于实验室角落,疏于管理,通常存在集中放置多种气体钢瓶、缺少安全附件、缺少气路和材质的安全检查等问题。
此外,实验室仪器设备(尤其是特种设备)也是辐射伤人事故、机电伤人事故、设备损坏事故等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主动或被动对象。一方面,当前高校实验室的设备需求量快速增加,实验室间仪器设备共享程度低,实验仪器设备购置盲目,挤占大量实验空间,进而埋下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大型设备或特种设备的使用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而设备管理、维护、检修水平难以实现相应的提升,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对多数特种设备的使用管理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其操作规范、维护保养等知之甚少,如有的大型设备应避免连续运行,或高温、高压情景下应注意相关使用操作等,这些均可能导致设备不可逆损伤,并威胁实验人员人身安全。
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要物质保障。理论上,实验室安全条件的建设应该与实验室建设同步进行,如在实验室建设时期应充分设置紧急疏散通道、消防应急通道等;在实验室运行时期根据实际需要配足配齐常用、通用的安全设施,如灭火器、烟感报警器等;此外,针对特定的仪器设备或专业实验室,还应配齐相关提醒、防护和处置设施,如在高压容器、煤气阀门等处设醒目的安全标志,在化学实验室中的通风橱、洗眼器、防毒面具等,在生物类实验室中配置能对废弃培养基等进行统一处理的高温高压消毒装置,在放射性实验室中配置防辐射防泄漏设施等。然而,由于高校学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实验室的快速扩张,以及实验仪器设备需求种类、数量的急剧增加,高校实验室建设初期的相关安全硬件设施早已无法满足现状需求,而当前对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投入还十分有限,导致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与实验室发展的不匹配。
实验室安全工作队伍是实验室安全的核心支撑力量。与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的现状相似,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队伍的人员结构、专业素养等逐渐无法满足实验室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实验室安全工作队伍的人员数量与繁杂的实验室管理事务的配比失衡,基层管理人员工作负担大;另一方面,不断引进的新型大型仪器设备通常需要专职实验室进行管理与维护,而由于编制紧缺、待遇限制等,很难实现专业人才与特种设备的合理配置。而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内涵要求还是不断提升,例如对于实验室安全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这些均要求实验室安全工作队伍经验足够丰富,然而高校人员流动性强、人才队伍年轻化,从而很难在这些工作上取得突破。
安全检查是通过检查发现实验室建设运行中的不足、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解决,既可督促实验室整改,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其他实验室引以为戒,从而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安全检查对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高校对于实验室安全最常用的做法是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实验室安全检查、抽查,但由于上文提及的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与高校实验室发展脱节,能否通过检查真正发现问题,从而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实质上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由于安全管理涉及多方面,监管主体和责任主体众多,因而除了“学校-院系-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主体外,学校属地的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等均会进行入校检查,而为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与考评,高校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检查频次不断增加、涉及范围持续扩大、相关要求也逐步严格和僵化,导致多数检查背离排除安全隐患本身,而逐步流于形式、注重程序、缺少实效,“重现场,轻后期”的现象严重。
高校需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以系统完备、周密规范、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提升自身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在“学校-院系-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部门、二级单位、实验中心、实验员、实验室师生等多主体工作职责,并探索建立安全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等,保障通用和专项技术安全管理;建立实验室安全制度,通过制定《危险化学品管理和使用办法》《仪器设备安全使用与运行管理规定》《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及相应奖惩措施等规章制度,细化实验室场所安全、项目安全、实验人员安全、危险物品安全等准入制度,对实验室内人员、物品和科研活动进行严格把关、指导,通过内部精准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还亟需建立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制度,对不同实验室可以开展的实验范畴进行事先约定,或对具有安全隐患的实验实施备案许可制度,以强化安全事故预防和安全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还可以在上述基础上,探索建立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实验室开展实验安全风险的高低,进行分类管控和重点督察,最大限度地释放安全检查对基层的压力。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资源、服务等多方面共享机制,以有效降低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例如对于资源共享,在危险化学品集中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基于各实验室安全条件,在合理存量和备案使用、责任使用的条件下,允许平台内部调剂和共享使用;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基础上,增加特种设备以及高温高压等具有较大安全隐患的设备的开放共享,从而减少相关设备的重复购置,并通过优化管理人员配置的方式,实现这类设备的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和定期维护,保障设备安全。而对于服务共享,则是通过学校统一采购经过资质核验、认为符合安全管理要求的专业公司的服务,来满足实验室师生的实验需求,例如对于危险化学品、实验气体的供应、大型装置设备的监测维修、危险废物的处置。
不安全的行为、不良的管理和不安全的环境是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根本和间接原因,因此,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和实验室师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是降低实验室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实质上,安全教育培训不仅仅是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处置技能,还应包含专业实操培训等。其中,安全教育强调普适性和通用性,形式多样,例如通过警示教育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安全处置技能则是强调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沉着冷静,依据应急预案或运用专业的应急知识,处理安全事故现场,例如使用灭火器等;而专业实操培训则是通过对实验员和师生的专业化培训,使之对实验操作过程、仪器使用流程等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从而降低不当操作和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安全风险,这也是安全教育培训中最关键、最难点所在。
高校还应不断优化安全保障条件,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现代化。一方面,通过加大安全硬件设施投入,处理增设相关应急处置设施,还可通过配置安全保障设施,如在符合要求的实验室配置危险化学品储存柜、实验气体防渗漏监测与防渗装置等,减轻实验室安全管控负担,释放实验室活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校园实验室安全融合平台与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设集成安全教育、安全准入、安全检查、风险管控与监测预警、事故应急处理指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设施,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高校实验室安全是高校能够正常发挥各项职能的首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也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教学实践的质量成效。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人体健康、资产设备、环境、信息等众多方面,极具复杂性和挑战性。要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就必须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设施建设角度出发,以明晰的权责、专业的素养和完备的保障,对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特殊环境进行系统诊断,识别风险因素,并开展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此过程中,还应积极融合共享理念和智能化信息技术,创新管理路径手段,从而实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