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永进
按理说,像“名医”“名人”“名将”和“名产”一样,在一般人的心里,“名山”的“名”也是“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的意思,“名山”就是“有名的山”。然而,权威语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里“名山”却均释为“著名的大山”。一个“大”字,或让“中国名山录”上的诸多“名山”名落孙山了。众所周知,像“武夷山”“庐山”“五指山”和“九嶷山”等与“五岳”等相比算不上大,然而它们的的确确也是“名山”。古人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除了“仙”之外,风景、掌故或文化传承等等,都可使一座山成为“名山”。大而有名的,只是名山的一类。所以,把“名山”解释为“著名的大山”未免失之偏颇。
现代语文辞书把“名山”释义夹带进“大山”的成分,当与“名”的古义“大”有关。《礼记·礼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于中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郑玄注:“名,犹大也。”
考之古籍,“名”训“大”者不乏其例。《后汉书·明帝纪》:“郡县有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者,长吏各洁斋祷请,冀蒙嘉澍。”参之古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观念,以及设坛祈雨等习俗,笔者认为祷雨所涉“名山大川”之“名山”当侧重其高峻以“兴云致雨”,即便有“名望”的成分,也当由其高峻所附带。故此“名山”当指“大山”,与“大川”并列,文从字顺。
与“名山”相类,古代大的河流或称为“名川”。如《左传·襄公十一年》:“司慎司盟,名山名川。”孔颖达疏:“名川,谓四渎也。”江河淮济谓之“四渎”,是当时大的河流。又,《吕氏春秋·有始》:“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这里“名川”与“小水”相对,其“大川”义显明。
总之,“名”古籍中有“形体大”之义无疑,因此,“名山”可专指“大山”,不必与“有名”相伴。
“名”由“大”义引申而指抽象义的“重大、贵重”等。如“名公巨人”,古指位高权重的人。而《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其中“名豪”《汉语大词典》释作“有名的豪族”,似未达于一间。清代吴伟业《茸城行》:“纵有名豪解折行,可堪小户胜狂药。”“名豪”与“小户”相对为文,可见重以地位论,而不在名气。
或因“大”“重”与“名气、名誉、名声”关系紧密,所以二者之间往往纠葛。正如《尚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之孔颖达疏所言:“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耳。”如前所言,“名山”也有“著名的山”之用。如《晋书·孙统传》:“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又如《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从来天子建都之处……自然名山胜水。”“胜”者,“优美”之义,与“名”对文,则“名”取其“名气、著名”义,而非重于“高大”。诚如前文所举“武夷山”“五指山”等均为名山,却很难称大山。
现代语文辞书或囿于“名”之“大”的古训,又鉴于今之“有名”的常用义而骑墙地把“名山”释作“著名的大山”,无意中缩小了现代汉语“名山”的范围,同时对古今承袭的成语“名山大川”“名山大泽”等的释义也往往降低了其精准度。如《汉语大词典》释“名山大川”为“著名的大山大河”,《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把“名山大川”释为“著名的高山大川”等,显然也是把“名”之“有名”和“大”义糅合为释。
如此说来,大山多有名,而名山未必大,二者在“名山”义上并非因果关系。“名”之“大”义或应收录于现代语文辞书,使之区别于“有名”之义。否则,将影响“名山”“名山大川”等一系列词语的释义。
(常朔摘自《咬文嚼字》2023 年第9 期/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