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无棣第一高级中学 王玮玮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效果良好,符合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更加深入。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情境创设、平台构建、任务分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内容,如何更高质量地开展任务驱动教学,仍是教师需要探索的内容。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按照形式可以分为个人任务驱动和团队任务驱动,教师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形式设计和内容设计,如果任务难度过大,则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则无法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结合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评估和学习水平的调查。
例如,在高中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中“信息系统开发过程”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评估学生对信息系统的了解,并对其对信息系统的关键要素、类型、功能等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基础理论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为学生设置系统开发过程的教学任务。该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系统的开发阶段、工作过程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应预先进行可行性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教师采用团队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将基础知识掌握较强和较弱的学生分在一组,将学习能力强、基础掌握牢靠的学生评为小组长,负责完成信息系统阶段性评估工作。教师在任务设计之前,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不同类型信息系统的展示,要求小组成员进行信息系统任务类型的选择,教师提供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监控安防信息系统、电力信息系统、购物信息系统等,要求学生按照信息系统阶段进行分析,编写信息系统分析报告,其中包括可行性分析报告、功能分析报告、系统结构报告等,要求小组成员在合作、交流、学习、搜索资源的过程中完成报告的编纂,对系统的阶段性设计具有深入的了解。
在上述任务驱动下,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学情和学习能力进行了调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合理确定任务的难度、任务的类型,以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以全面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有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如何保持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其核心。仅依靠教师的命令,无法取得良好的任务驱动效果,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保持兴趣,让其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生活化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和情感共鸣,辅助任务驱动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选择性必修5《三维设计与创意》的课程教学中,在进行“设计与制作三维创意作品”的课程教学时,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布置了大量生活化情境构建任务,这些任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设置任务情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三维动画人物的设计,教师提供了《夏目友人帐》中的人物图形、“王者荣耀”中的人物模型、可爱小动物的模型、人气动漫“海贼王”的模型。教师创设的任务情境将大量学生日常生活中观看的动漫中的人物以及生活中的动物作为案例,在提供任务情境素材的基础上由学生利用软件进行三维动画的设计、制作,并对自身的作品进行发布。在任务情境创设过程中,将学生的爱好、生活融入情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教师在教完学生三维动画设计和制作的相关原则后,学生对如何使用软件、如何设计动画有着相应的理解,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进行三维动画设计,并对自身的作品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任务完成过程保持着高度的兴趣,并且对作品的满意程度较高,实践能力也得以提升。
因此,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了解学生的生活和爱好,采用更加贴合学生生活的手段进行情境设计,在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之长期保持对课程的良好兴趣,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享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是督促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而不是坐等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如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阻碍、遇到困难,遇到难以完成的任务,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的效果也会有所降低。因此,教师应在任务分配环节注重任务的分解,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为学生任务的完成提供意见或者建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例如,在必修一《数据与计算》中“算法的程序实现”单元课程的学习中,按照新课程标准,学生应掌握语言程序的设计知识,并可以对简单的算法进行应用,实现程序化的设计,满足相应的功能。教师在为学生设置程序算法编纂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查询语言的方式进行算法的应用,但很多学生在算法程序设计应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出现错漏,无法满足相应的要求。学生找不到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在课上进行巡视,并观察学生程序算法实现过程,找出学生在完成程序算法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错漏,部分学生在程序语言格式上出现问题,部分学生在程序语言单词上出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并根据问题进行任务分解,通过阶段性的审查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完成任务。依据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在采用个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教师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个体问题的总结;在团队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时,教师通过科学的任务分配和人员分配,督促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相互交流、沟通问题,解决课程实践中的重难点。
因此,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问题的解答和总结,将以往的教学经验应用到任务的分配之中,注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归纳,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的难题。
教学评价阶段主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成果进行评价,学生在任务驱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部分难题可自主思考解决,但部分技术性难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因此,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任务驱动效果的评价内容之一。教师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解题能力、学习能力,更好地开展任务驱动教学。
例如,在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中“信息获取与控制”的课程教学中,学生需要对传感器的应用、系统的控制机制有所了解。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智能滴灌控制系统相关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进行相关设备的配置。教师在任务驱动过程中,除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之外,也对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时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出难以完成任务的原因。过程性评价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教师需要在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全面的审查和审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该评价方法对促进学生解题能力、思维能力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任务驱动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科学分配和有效融合,提升任务驱动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任务设计、情境构建、任务分配、教学评价。在任务设计阶段,应根据学生学情和个性特点进行任务的布设,在情境创设中应以趣味为导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在任务分配上应以良好的竞争环境构建为关键,并注重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