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进入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好转,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从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来看,截止2021 年底,我国灵活就业群体人数高达2 亿人,占总就业人口的1/4 以上,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递增,这说明灵活就业对于就业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容忽视。受疫情的冲击以及其他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灵活就业的发展道路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采取各类有力举措来支持灵活就业发展,这是当下稳定就业大局的现实需求。
灵活就业,顾名思义,是指工作岗位不固定、工作时间不固定、劳动报酬不固定、劳动关系不固定的就业形式的总称,其特点是非全日制、弹性、临时性、季节性。灵活就业是同标准化用工相区别的一种就业模式,包括多种就业方式,例如个体自营、临时就业、劳务派遣、多方雇佣、共享用工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是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对拓宽就业新渠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就业形势、就业场所等的多元灵活变化,灵活就业人数规模不断扩大,灵活就业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1]。灵活就业相对而言具有低成本优势,在技术以及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在危机爆发之后的经济恢复时期,更适合通过灵活就业来创造机会。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以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使得本就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灵活就业快速兴起发展,不但解决了大量劳动者的生计,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从后疫情时代灵活就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它犹如一匹“黑马”,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当前灵活就业已经成为了就业模式的一个“新风口”,灵活就业兴起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和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的出台,各类用人单位的用工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积极提倡,使市场主体能够获得更大的创新创业活力,灵活就业的市场规模也持续扩大。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灵活就业的支持政策,灵活就业人员的各项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受疫情影响,“云端办公”在企业十分盛行,突破了传统上班打卡模式的时空限制,使得各大中小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实现了人力等资源的跨地区整合利用,同时也为企业灵活选择用工形式提供了可能。
不同于传统就业观念中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物质追求,新时代的求职者更加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以及精神生活的满足。灵活就业的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就业环境更加自由,所以成为了新时代求职者的首要选择。
当下饿了么、美团、抖音、快手等各种各样的平台型经济发展迅速,对于灵活用工的需求量也持续增加,为求职者灵活选择就业形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2]。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灵活就业扶持政策,例如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仍有相当一部分的灵活就业人员并不了解相关政策,无法享受各类政策红利。
很多具有灵活就业意愿的人员不知道从何获取灵活就业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信息渠道不通畅。
因为是临时雇佣的形式,雇主和从业者的安全意识都比较淡薄。很多灵活就业人员从事的是高危劳动,比如水电维修、生产制造等等,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
为了促进灵活就业更好发展,发挥灵活就业在释放就业活力、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为灵活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既要坚持放开搞活,同时又要重视规范发展;既要补齐现阶段我国灵活就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同时又要对一些不合理限制进行取缔。各级政府应强化灵活就业的政策服务供给,为更多求职者提供多样化的灵活就业机会,进一步发挥劳动者的创新就业潜力。在后疫情时代,政府应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及生活状况给予持续的关注,并出台具体措施对灵活就业群体进行政策扶持。为使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与生活更有保障,要进一步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总之,政策及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必须适应灵活就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重点要在行业监管和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使灵活就业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发挥稳就业保民生的重大作用。
在融媒体以及5G 技术等的深入发展下,互联网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孕育出丰富的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也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就业新选择。新一代的就业群体思维活跃、擅长创新、追求自由,对他们而言,灵活就业既能够满足个人的职业兴趣同时又能够获得相应的收入,是一种更为合适的就业选择。这就需要进一步净化互联网环境,推动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更多的人能够依托互联网实现灵活就业。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个体创业或者开拓线上经营新业态就是不错的选择,例如网络销售主播、网约配送员、全媒体运营师、网络写手以及线上心理咨询师等等,都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尝试空间和选择机会。尤其是针对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言,能够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发挥个人的价值[4]。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灵活就业的方式也为“多面型”人才提供了副业创新、创造价值的新途径。
首先,要推动教育的发展,使其能够适应新业态就业的趋势。例如,可在各类高校内开辟学生创业园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学生创业提供包括大学生创业补贴在内的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不断提高创业能力。其次,要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努力实现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最后,对于一些专业工种从业人员,如水电维修、焊接、数控车床等等,要制定规范的技术应用标准,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使相关技术证书的含金量更高,提高这一类人群的就业能力和灵活就业收入。
灵活就业新业态的快速兴起与发展,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是当下人们就业观念以及就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在数字化与信息时代背景下,灵活就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灵活就业凭借其多元自由的优势,必将成为新一代就业者的重要选择[5]。后疫情时代,灵活就业将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首先,灵活就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灵活就业平台将越来越多,尤其是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不断发展,将提供更多的灵活就业需求,其中又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主。其次,灵活就业将会与科学技术联系更为紧密。当前灵活就业岗位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技术平台,但目前由于各个平台的运营分析能力还较为有限,在用人需求对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同时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的能力评价也缺乏全面客观性,导致无法实现精准匹配。但是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等的不断发展,灵活就业将不断突破瓶颈,其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最后,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从现阶段我国灵活就业岗位的提供来看,主要还是以一些低端岗位为主,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大,对于专业素质的要求比较低。但是伴随着灵活就业市场规模的壮大,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很多专业岗位是无法由机器代替的,因此灵活就业对于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人才需求量将会不断递增。
虽已逐渐步入后疫情时代,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对社会经济及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巨大,很难在短期之内迅速恢复,要充分认识到灵活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恢复的重要价值,无论是从国家政策支持,还是从就业者的观念转变等角度来看,灵活就业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支持灵活就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举措,进而形成长效保障机制,促进灵活就业人员的高质量就业,使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得到缓解,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