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孙 曜
方世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态理论专家,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塑造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主体。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对生产和绿色消费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企业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重要的使命[1]。高校后勤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力量,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服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强化服务效率是实现后勤工作向生态化发展的关键。高校在倡导节能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对后勤服务的优化和完善。在高校教学事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学生数量呈现了逐渐递增的趋势,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的规模均得到了迅速拓展,此时对后勤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管理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需求,需要关注和提升自身服务效率和质量,创新和优化管理模式。比如,高效后勤在对食堂管理过程中,应制定和实施新的绩效管理机制,这样可大大提升食堂的服务能力[2]。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资源是其核心部分,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是实现节约资源、提升利用率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在用水和用电等方面的消耗量较大,而且高校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土地以及水电等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高校开展节约用水用电宣传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开展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和老师节约的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条件[3]。
生态文明相较于其他文明建设有所不同,生态文明在建设期间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和谐性。生态环境倾向于人和自然的平衡发展,将社会发展和自然规律有机结合。在开展生态后勤建设阶段,应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将自然景观渗入到高校的建设中,如森林以及河流等,同时对高校已有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使自然因素更好地渗入到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由于高校环境也是建设优秀文化环境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效应对校园环境而加以重视。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的标志物,校园环境和谐优美可使师生在舒适的环境中发展和学习,可极大程度地提高其幸福感[4]。以往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期间,仅是对校园建筑功能方面进行了高度重视,设计缺乏整体性,致使高校内部设计呈现了简单化和呆板性,这也是优化教学环境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所以,高校在进行生态后勤建设期间,应对美学理念加以重视,并将其渗入到校园规划的方案中,使校园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生态后勤管理工作在推进和落实期间,师生的共同参与尤为关键,若想要进一步确保后勤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应让有关利益主体切实地融入到实践决策中,这样可显著提升决策的可行性和时效性。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以往开展期间,后勤管理决策并不是公开透明的,加之管理人员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往往导致决策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决策执行率和可行性较低,此种状况无疑给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难度[5]。因此,生态后勤管理工作在落实期间,首要环节便是要将决策转变为透明化、开放化。同时,借鉴前沿的决策管理方法,并动员师生共同参与其中,使决策具备有效性,强化其可行性。
高校后勤管理在利用相关资源时,应基于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将已有资源给予合理分配和使用,使管理整个过程向精细化发展。在运用新管理模式过程中,对有关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促进管理的真正落实。在此期间,还应不断优化和健全管理流程,进而形成系统化的管理体系[6]。为了确保管理效率和质量,应对管理方法和技术进行创新。比如,对于电量耗费大的问题,后勤管理人员对用电开展管理时,可结合用电浪费现象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如可制定阶梯用电方案,这样可有效改善用电浪费的现象,同时还可使老师和学生养成节约用电习惯,提升其节约用电的意识。此外,为了确保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还可制定绩效考核体系,将后勤工作人员薪资待遇同绩效考核挂钩,使后勤工作人员产生危机感,使其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结合当前高校管理工作具体情况,开展考核培训活动,使后勤工作人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有所提升,为高质量的服务奠定基础。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应重视和创新服务理念,充分的意识到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以主人翁的态度开展工作。为了确保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管理人员理念应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认识到自身在生态文明理念中的角色转变,切实的投入到后勤管理工作当中,将为学生和老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作为工作目标,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此外,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在开展工作期间,对老师和学生面临的困境进行了解和掌握,适当地提供帮助。同时发掘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及时改正,为师生工作和学习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以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开展期间严肃化和僵硬化问题凸显,管理缺乏人性化。因此,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进行革新尤为重要,在优化后勤管理工作期间,应对细节加以重视,在将师生作为核心的基础上,落实后勤管理工作。此外,还要重视不同个体的差异化需求,例如,考虑到高校师生对足球有着浓厚的兴趣,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可定期组织师生进行足球比赛和观赏活动,让高校师生可观看到日常喜欢的运动。该项工作的开展表面看起来并不会有显著的收益,但是其可以让师生感受到校园人情味。人性化的管理,可让师生更好的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同时可突出后勤管理的生活化。生态后勤工作在开展阶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思想意识内容,只有关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才可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后勤管理工作,营造充满活力的高校氛围。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能源合理使用和节约始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样其也是高校生态后勤工作的重点内容。想要进一步实现能源的合理使用和节约,那么便需要引进和使用前沿的节能技术。比如,高校在建设学校照明和供暖系统期间,为了合理地节约用电量,可购买和安装节能的灯具以及智能控温设备,这样可良好调节照明系统与空调系统超负荷用电的情况,可大大提升能源的使用率。对节能技术的充分使用,不仅可有效缩减日常耗电量,并且可降低设备空载时长等问题,既解决了用电过度和消耗的问题,又可显著改善能源的浪费现象。此外,高校在对学校内部水流的使用上可采用分流的方式,也就是将雨水和污水给予分流处理,将其作为学校清洁以及绿植养护的水源,这样可明显降低饮用水的使用量。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可降低水资源的使用量,改善浪费的现象,并且还可推动校园绿化建设进程。后勤管理人员在开展基础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对今后能源的使用进行充分的考量,并确保能源投入的充足性,为今后节省能源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环境。
高校后勤可以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是高校科研成果和企业间联系的纽带,产学研的高效融合,可促进科研产业的发展,将高校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带动节能新技术、设备以及材料的广泛使用,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并且有利于加速高校后勤生态化发展。相关部门在巨变的高校技术创新活动中指出,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在关注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成果的同时,还用高度重视科技的产业化发展,大力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对于高校后勤而言,其具有独特的优势,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后勤可在第一时间与生态科研成果进行结合,使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得以强化,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保产业的发展中,发挥自身所具备的效用,为区域和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绿色校园文化是绿色校园的核心,并且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绿色观念切实可行的路径。在创建绿色校园期间,要对师生不断地灌输环境责任精神、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对建设绿色校园而言尤为关键。在素质教育中,环境意识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开展情景教育是提升素质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方法,而建设绿色校园恰好可以为环境教育营造良好的情景。从领导角度来讲,可增强其对责任的进一步认识,引起领导的重视,并作为领头羊参与其中。从制度方面出发,有利于完善和优化相关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果。从校园环境视角来看,可加速绿色校园环境建设进程,打造和谐、美观的高校环境。站在技术层面而言,运用前沿的技术,可增强节能改造效果,使绿色校园文化氛围凸显,师生在绿色环境中工作和学习,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绿色理念的影响,从而开展绿色行动。由此不难看出,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节能意识以及习惯,对高校乃至社会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在高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生态后勤建设是其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有效途径。高校生态后勤生态建设的落实和推进,在强化高校发展能力的同时,可改善资源不必要的消耗,使高校师生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切实弘扬可持续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