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
——以《保险学原理》课程为例

2023-12-09 15:19赵秀艳
经济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案例思政

赵秀艳

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统筹协调发展,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课程思政””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成为了“课程思政”的起点。教育部于2020 年6 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了: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在实践中,尽管广大教师认同“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高校,教师对于“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和“如何推进“课程思政””的认识依然模糊,从而导致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李向东,2021)[1]。笔者作为成人院校保险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感受到了一些挑战。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应对这些挑战,笔者以《保险学原理》课程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成人院校“课程思政”实践的挑战

(一)学生方面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教育背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生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和普教学生相比,已形成较为定型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说教式的思政教育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较大(程锦秀等,2020)[2]。此外,教学方式选择上也有较大挑战。笔者针对在读保险专业学生的调查显示,90.48%的学生正在从事保险或相关工作,他们有固有的、成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的思想表现多元化,还有近25%的被调查者在被问到“是否有必要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时,认为可有可无,他们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教师方面

教师的挑战主要是如何在有限的面授课中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部分教师认为“主要解决成人学习者的技能提升就行”,部分教师提出教学内容增加与课时的冲突问题。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成人高等教育“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最为典型,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面授辅导学时约为总学时的30%~40%,部分教师提出“专业课时本不充裕,“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时间从哪里来”的问题。

(三)体制机制方面

“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带来了思政元素挖掘协同性不强的挑战。随着“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部分院校有相当的成效,但部分成人院校在专业课“课程思政”统筹设计的体制机制上还存在着“滞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尚未启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挖掘先行,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分头进行,建设内容分散、随机,缺少协调,实施之后发现没有形成育人合力,学生也感觉“课程思政”和专业课内容融合不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

(一)以思政建设体制机制保证“课程思政”的科学性

“课程思政”并不是特定的一门或者一类具体教学科目或者某一教育活动,而是学校育人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渗透和贯穿着思政教育。要做好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和元素的挖掘,首先要弄清楚每门课在专业的“课程思政”中所承担的子任务。比如保险专业思政体系形成需要梳理各类“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往往由国家层面出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北京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建设方案》等;其次,再进一步结合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目标的分析,再具体到各类课程。这项工作开展的关键是由学校牵头进行“课程思政”体制机制的建设。学校牵头做好专业思政教育体系,弄清楚思政内容在思政课、专业课中各自负责的思政目标,弄清楚在专业课中,专业导学教育、专业课、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等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教师才能够在每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中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基于任务做到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准确,教学方法恰当有效,减少“课程思政”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各自为政,内容重叠的现象。同时,学校还要建设好激励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领导机制等,从核心内容上形成对各门“课程思政”的建设的内外驱动力。

(二)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做好协同教研

推进““课程思政””是成人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而教育教学的改革是由一线的教师来实现完成。因此,提升成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尤为重要(李慧、李国鹏,2021)[3]。“课程思政”实践落地时,有效破解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割裂对教师构成了巨大挑战。应对这一挑战,教师的政治素质首先要过硬。其次,每一门专业课中包含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挖掘与设计是发挥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主力军”作用的重要抓手。在这一项工作中,凝聚专业课教师的力量,集体备课,做好试讲磨课,集思广益,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系统建设。

三、《保险学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课程在保险专业思政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分析

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可以分解出保险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标准,即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身心健康、遵纪守法、品德高尚、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优秀的职业素养的现代职业保险人。基于上述人才标准可以进一步总结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可以通过设立以下几个人才目标达成“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标准:(1)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2)对党的创新理论正视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设立:(1)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3)追求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人才目标来达成“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人才标准。基于“文化素养丰富”的人才标准可以设定(1)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2)能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人才目标。“职业素养优秀”的人才标准可以通过设立(1)工匠精神;(2)爱岗敬业;(3)团队合作;(4)以始为终;(5)公道办事;(6)开拓创新的人才目标去达成。而不同的人才目标实现的载体可以是思政课和专业导学课、素养课和专业基础课,不同的课程负载的目标又有一定的不同。思政课和专业导学课主要用于达成“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标准,而“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则主要依托素养课和专业课去实现,同时,素养课还服务于“身心健康”和“文化素养丰富”的人才标准,职业素养的养成主要依托专业课。课外拓展活动、毕业综合实践综合提升兼顾所有思政元素。最后,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为整个思政教育体系保驾护航,合力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这一总目标。

而《保险学原理》课程是保险学专业的专业课,其“课程思政”任务要服务于“职业素养优秀”这一人才培养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职业习惯、职业操守、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养成。保险学“课程思政”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并采取校外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利用保险科技提升学生的保险服务理念和质量, 强化学生的保险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等(李鸿敏等,2022)[4]。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保险学原理》是保险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教学内容为:风险、风险管理与保险,保险合同,保险的基本原则,保费的厘定,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等。从现代保险的产生来看,保险充分体现了“互助共济”的特点,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笔者近年来在该课程教学中,不断挖掘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进行渗透式思政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其中笔者实践的《保险学原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关键的教学设计如下:

1.风险、风险管理知识模块下,主要的思政元素为:(1)风险意识;(2)爱岗敬业。为了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形成风险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教师建设了“天津港‘8.12’瑞海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案、东航客机坠毁事故中的保险处置”案例型思政资源,结合案例提出了重点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教师讲解展示案例内容;(2)学生参加案例学习、讨论;(3)课后类似案例征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在保险行业从业中能具有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对自己岗位重要性和责任的理解。

2.保险概述知识模块下,主要的思政元素为:理想信念坚定。为了能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形成对保险行业的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教师以《大国保险》纪录片为思政资源,结合纪录片设计了以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内容:(1)学生课前在学堂云观看纪录片、参加讨论;(2)课堂分组总结我国保险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国家保险政策,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保险合同知识模块下,主要的思政元素为:(1)诚实守信;(2)法律意识。为了让同学们增强“立信”意识和提高法律意识,教师以《北京金融法院保险类纠纷审判白皮书》为文本型思政资源,实践了以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学生阅读学堂云平台的《白皮书》;(2)课堂分组讨论、展示;(3)总结保险合同的关键内容。通过学习,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品格和建立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

4. 保险的基本原则知识模块下,主要思政元素为:(1)诚实守信;(2)知法守法;(3)科学辩证思维。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执法守法和科学思辨,教师建设了“客户和从业人员违反最大诚信原则”“保险案例中的近因原则”等案例型思政资源,并结合案例实践了以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演示案例;(2)讨论;(3)讲解,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熟悉了解违反最大诚信原则要承担的各种法律后果,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诚信教育;结合近因原则案例辨析分析,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5. 保险费率的厘定知识模块下,主要的思政元素为:(1)以始为终;(2)科学意识和公道办事。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达成上述思政元素的具体目标,教师建设了“我国三张不同时期的生命表”“保险代理人违规返佣遭受处罚”等案例型思政资源,基于上述思政资源,教师做了如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老师展示三张生命表,学生总结变化,理解保费厘定的科学性;(2)结合保费的构成,列举保险代理人员违规返佣遭受处罚的案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保险营销理念,避免违规返佣、恶性竞争。

6.人身保险知识模块下,主要思政元素为:(1)制度自信;(2)开拓创新。基于上述思政元素,教师借助以下文本和视频类型的思政资源:(1)《国民防范重大疾病健康教育读本》;(2)普惠保;(3)《健康中国2030》;实践了以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学生观看视频和阅读文本,参与讨论,进一步理解国家战略对居民健康的重视,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为人身保险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2)课堂进一步分析人身保险的作用,结合普惠保产品创新让同学们理解保险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引导客户加强锻炼,做好健康管理的意义。

7.财产保险知识模块下,主要的思政元素为:(1)遵纪守法;(2)尊重生命,维护财产安全。教师建设了各种财产保险定价和理赔案例等思政资源,并实践了如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学堂云平台案例征集;(2)筛选典型案例进行课堂学习和讨论;(3)总结案例,让学生认识安全第一、珍惜生命;结合汽车保险费率影响因素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保费与汽车排量、价格之间的关系,关注国家在提倡节能减排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意义,教育学生要有环保节能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

8. 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知识模块下,主要的思政元素为:(1)公正与法治;(2)诚实守法。教师建设了“某保险公司的投保、理赔案例”和“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处罚案例”等案例型的思政资源,基于上述资源实践了如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学习案例;(2)分组总结投保、理赔流程和注意事项;(3)领悟保险公司业务经营中对《保险法》的贯彻执行,引导学生加深对“依法办事”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公正、法治、道德观念,对经营风险有管理意识。

9.保险监管知识模块下,主要的思政元素为:守法经营。教师依托“保险市场监管与从业要求相关文件”的文本型思政资源,实践了以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学堂云平台开辟监管和从业要求文件专栏;(2)学生查阅和学习文件,进行交流;(3)教师讲解监管新发展,培养合规经营的理念。

通过上述实践,笔者认为,“课程思政”落地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打造“课堂的焦点事件”,这个焦点事件其实就是思政资源,可见,思政资源的建设十分重要,同时,结合建设的思政资源,探寻适合成人学习者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让学生能思考、能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才有可能实现“思政育人”。

四、《保险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课程手册,以学习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养成

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修业的时间短,还有部分学生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在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半途而废。笔者在“课程思政”实施阶段,认真思考如何将“课程学习过程记录和考核评价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有持续地完成在一门课程学习中的记录的意识”,采用了设计课程手册并将其使用和完成质量作为学习评价的有机构成部分的策略,督促同学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逐渐让同学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渗透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成人学习者有效。例如在“保险合同的原则”教学中,提前从学生中征集他们在保险实务中遇到的案例,教师在其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融入教学中,这些案例的同学亲身经历、认可度高,他们更愿意参与交流,而案例刚好又能与“最大诚信原则”“近因原则”等理论结合,学生掌握的就会比较扎实。

(三)依托学堂云平台设计混合“课程思政”学习活动,实现延展学习

成人学习者典型的学习方式是混合式学习,选好平台很重要。笔者综合混合式学习需求、平台稳定性、运行成本等各种因素,选定学堂云平台。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教学平台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每个专题的教学需要,设计“课程思政”专栏,引导、鼓励和监督同学们在线上完成预习和课后延展学习。每次直播课留出一点时间用于延展内容的学习分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对学习内容进行再深入剖析,进一步“发酵”,提升学习效果,也能缓解面授课(直播课)的教学压力。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策略

1.在学堂云平台搭建《“课程思政”学习与研究》共建课程。首先,共建课程设置了“课程思政”重要论述和政策文件、典型案例、文献资源、学习研究交流与成果、课题研究过程资料五个模块,保险专业的教师作为课程共建人,在每周面对面学习研讨的基础上,参与线上课程共建,集合力量,从学习上开始抓“协同”,提升广大专业课教师从事“课程思政”教改的意识,激发他们深入进行“课程思政”教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针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培训学习能让教师看到“课程思政”成功案例,消除他们内心对于“思政内容会挤掉专业教学学时”的顾虑,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在搭建的《“课程思政”学习与研究》课程中,可以将优秀培训课程片段整合,再组织深入、有效的研究活动,能更好地为“课程思政”奠定思想基础和提供行动指南。

3.教学评价中设置“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且坚持一票否决制,即在对教师的专业课评价时,如果有意识形态问题,一票否决;同时给“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赋予10%的评价分值,督促专业课教师做好“知识传授者身份”和“思想性教育者身份”双重角色。

五、小结

在专业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中,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基于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对于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十分重要。每一门专业课的思政元素的挖掘既要服务于专业思政教育体系中的“人才目标”,也要与课程自身的专业知识特点相一致,再通过案例的设计与挖掘,将其显化,必将实现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有效融合,相互渗透,达成教学融合知识性和思想性目标于一体的目标,此项改革之路充满挑战,但依然值得教育者勇往直前,这是教师的使命,诚如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提到的,“教育在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猜你喜欢
专业课案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