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国莉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上网人数不断增多,为新媒体提供了广阔的受众基础,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更具有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拉扎斯菲尔德曾提出过“大众传播的两级传播理论”,第一级的传播是信息通过传播媒介传给意见领袖;第二级的传播是意见领袖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再传给大众,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讯息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是人人有传播信息权利的时代,人们既是信息传播中的受者,又是信息传播中的传者。信息的传播缺少权威性,人们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却难辨其中的真假。传统媒体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占领着人们的生活,过去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往往依靠传统媒体,这也导致传统媒体必须具备公信力。新媒体的出现让信息的传播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传播不再是一种线性的、自上而下的结构,而是非线性的、互动性强的、多元的组织结构。传统媒体虽依靠自身长期保留下来的权威性,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上,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传播正在去中心化和促进平等化,人们拥有发布信息和接收信息的平等权力。新媒体时代对于受众来说,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区域限制,受众的选择具有多样性,特别是年轻人更易接受新媒体带来的多样性[1]。
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新媒体依靠技术不断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不断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性。不难发现新媒体已经占领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人们生活在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无疑正潜移默化地被改变着。许多日常生活方式被网络所替代,人们可以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等。人们在网上能接触不同的人,接受着来自多方思想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观念的转变,思想呈多元化趋势。另一方面,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网上的信息多而繁杂,而且往往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人们对于深度的阅读渐渐丧失耐心,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往往是他人思维的结果,人们很难对信息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这导致许多大学生只顾于接受浅显简短的信息,寻求一时的感官刺激,而缺少深度思维[2]。
新媒体能给用户带来私密性和虚拟性,匿名上网的方式,对信息主体缺少监管,无疑为用户营造了私密宽松的言论氛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约束,在网络空间中不复存在,在这种氛围下信息的真假难辨,并且会使人们很难为自己言行导致的后果负责,将网络空间当成私人领域,以弥补现实中的所实现不了的事。网络为人们提供便利,人们所要找到的信息和服务通过网络往往都能找到,这样点餐式的信息服务,人们只需凭兴趣和需要去选择和接收信息,这类经过主观意识的挑选和过滤的信息往往会导致异质信息被排斥在外,已形成信息茧房。另外,新媒体中为人们构建新型的交往方式,促使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人们提供摆脱现实负累的交往环境,但若是情绪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排解,就容易走向极端[3]。
以往开展大学生德育管理,往往采用走访、观察记录、问卷调查等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观察,总结出一般规律,发现问题并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很难对大学生的思想态度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并且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般规律性,呈现阶段性,这使得教育工作者需要动态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新媒体的出现为德育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第一,在网络上收集数据会比在现实中收集数据方便快捷得多。网络受众十分广阔,进行数据收集时,可收集的数据种类丰富,可以用来综合考量大学生德育管理的成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购物时不必出门,通过京东、淘宝、饿了么等软件,就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记录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微博、微信、QQ等社交网络平台,记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交往方式;新闻网站根据大学生的兴趣推送相关新闻讯息等。依靠大数据分析,德育工作者能够获得充分详实的讯息,有利于德育管理的改进和发展。教育工作者研究这些数据信息能够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准确生动的把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德育管理难以深度展开的困境,克服了抽样调查的局限性和不充分性。第二,大数据分析往往准确度高,定位精准,让数据更加真实。并且传统数据研究会通过理论假设进行,往往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最后反映的情况会有一定的失真。并且,往常的调查方式会让调查对象产生一定的防备心理,数据准确性不稳定。新媒体时代,数据的收集会降低调查对象的防备心理,能较为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综合全面的信息会更有价值。
技术条件有限,大学生思维发散度大,对于新鲜事物具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特点,这使传统德育管理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教育工作者很难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因此,德育一直处于被动、滞后的状态。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的社交软件,例如,微博、微信、QQ、豆瓣、抖音等,这些社交网站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用来交流和娱乐的平台。基于大学生在这些社交网络平台中的数据,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相关的技术,根据大学生在社交网络平台产生的数据大致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中的想法,也可以将通过这些数据实时记录的思想、兴趣和情绪的变化形成一个动态数据链。依据这些动态数据链,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利用大数据信息分析处理技术,对所收集到的大学生动态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当前或近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当今大学生数字化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也为教育工作者掌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趋势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在改变着当今社会的生态结构。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化表达是最具特点也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运用数据来展现,而在这些数据的背后,不仅仅只是大量的数据,更多地是在给我们提供着新的思维方式和视野。通过数字化的呈现,人们可以对数字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表面数字现象来分析,找出隐藏在数字背后的逻辑,从而揭开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同时也能够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互联网时代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为高校德育管理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数据库,高校的德育管理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了解到大学生的成长轨迹和行为规律。同样的,如果成长轨迹出现偏差,行为规律有所异样,德育工作者就可以及时准确地找到数据所对应的个体,来对其进行纠正和指导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时代之前,传统的德育管理方法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实现德育的目标,在传统的德育管理方法里,德育管理方案的制定是没办法顾及所有人的。由于无法准确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方案的制定也就无法做到有所不同,而同一个方案必然不会适用于所有人,这就意味着必然有一部分大学生会被忽略。即使学校会对被忽略的这些大学生进行网络辅导,但由于没有准确的了解,这样的辅导效果绝大部分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以及教育者的责任感。因此,当新媒体技术发展起来时,就可以将新媒体技术利用到大学生德育的过程中,上文提到,利用新媒体数字化的呈现方式,可以准确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也就能在制定德育计划的过程中考虑到每一个学生。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数据的呈现,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到每名学生的思想行为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反映出来的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数据表现出来的除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之外,还有不同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可以对每个学生都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不遗漏一个学生的同时充分发挥每位大学生的潜能。
新媒体除了很高的优越性之外,还有低门槛、开放性和隐匿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就使得数据的收集增加了难度;部分同学会不开放自己的信息,这就会使得数据收集不全面,管理难度也会加大。基于此,我国正在不断地出台相关的法律来净化新媒体空间,同时,高校也需要在此期间对大学生提供正能量的引导教育。第一,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各方面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占领这个新的战略要地。因此,高校需要作出改进与创新,创办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培养一批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也可以为师生和家长互动提供平台,为进一步的工作提供依据。第二,学校可以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对各种信息进行审查,建设积极健康的新媒体校园环境。
新媒体教学进入高校以来,德育主要由思想政治老师负责,这就导致了教育模式的滞后性。各科老师都可以进入到德育负责人的角色中,通过各科老师的合力影响,使得高校德育管理产生良好的效果。首先,德育工作者要具备新媒体的意识。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对于老师们来说是陌生的,这就要求老师在面对它时有勇气去学习和操作,而不能感到害怕与恐惧。新媒体作为一个契机,在德育管理中有着很好的优势,可以帮助德育工作者更好地完成工作。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加入到新媒体队伍的建设中,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其次,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利用新媒体教学的能力。新媒体作为一个全新的环境出现在高校中,要想德育工作产生良好的效果,老师就要从掌握新媒体的话语体系开始,利用各种先进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面对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时具有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思辨的能力就是媒介素养。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媒介批判意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核心。新媒体时代,大量数字化的呈现形式导致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是海量的,并且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面对这些信息迎面而来的冲击,能够吸收正能量、有用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是必须的,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开设相关课程、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立,可以将媒介批判意识带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使得媒介素质教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大学生在接触到这些课程之后,可以增强自己的媒介批判意识,也可以提高自己鉴别信息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利用新媒体获取有益信息进行人际交往以及学习等活动。二是让学生成为校园媒体建设的参与者,使得他们具有活动参与感。在建设校园媒体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接触到多方面大量的信息,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他们也可以对这些信息有一个基本认识。还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到新媒体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增强自身的能力,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批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