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浩 张晋晋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凸显,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山西是能源大省、资源大省,其中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全省境内98%的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大同、宁武、河东、西山、霍西、沁水六大煤田,山西22 个城市中有15个城市分布于六大煤田的覆盖区域内;11 个地级市中,除太原外均为资源型城市;11 个县级市中,古交、霍州、孝义3 个为资源型城市。2020 年,山西省能源矿产主要包括煤炭、煤层气和天然气,其中煤炭储量507.25 亿吨,占全国的31.26%;煤层气储量2935.67 亿m3,占全国的88.5%,均位居全国第一;天然气储量1402.04 亿m3,占全国的2.2%。2020 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40.8 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67.6%;而山西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7.5 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96.8%。2000—2020 年,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00 年的6727.70 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20 年的20980.55 万吨标准煤;山西省人均能源消费量从2.07 吨标准煤增长到6.01 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趋势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趋势基本趋同;而同期全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从1.16 吨标准煤增长到3.53 吨标准煤。山西人均能源消费量远大于全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说明山西以高耗能为主,在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还有很大的空间。针对山西省碳减排的艰巨任务和挑战,应当通过完善政策保障、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科技创新、夯实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建立山西省碳排放核算体系,明确各行业和企业的排放指标和减排目标(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建立全面监测、核算和分析山西省各大重点领域的碳排放情况的综合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和跟踪碳排放量的变化,并根据预警系统提前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同时,建立碳排放核算与跟踪预警体系框架,全面评估山西省碳排放情况,为制定减排政策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实现碳排放的综合管理和控制。
尽快出台相关重点领域及行业“双碳”政策的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措施(智慧,牛迪凡,2021)。加强绿色发展的标准制定,引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标体系,确保各行业各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指导纲要,推动各行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此外,还需加强与全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发展法律体系,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加大财政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支持力度(肖金成,魏孟举,刘钊,2021)。全力满足重点领域绿色金融需求,加大对环保项目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优化金融监管,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为山西省碳减排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外,还应建立起绿色金融评估和认证体系,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和环保效益的评估,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
支持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加快煤炭向高端、高固碳率产品发展。推动煤电清洁低碳发展,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加强煤电清洁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煤电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优化煤电装备结构,提高发电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煤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先进的超低排放技术,对煤电厂进行升级改造,大幅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的排放量。同时,引进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煤电发电效率,进一步降低煤炭资源的消耗。通过推动煤电产业的绿色发展,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发挥山西省新能源资源较为丰富优势,加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智慧,牛迪凡,2021)。同时,加大投资力度,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建设更多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站点,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此外,加强对生物质能的利用,促进生物质能的发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目标。通过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山西省将不断提高能源结构的绿色化水平,为全国能源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减少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污染和碳排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要继续加强对高污染、高碳排放行业的监管力度,并实施减少污染和碳排放的措施,包括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优化过剩产能、盘活存量产能和区分增量产能等措施,以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传统供给企业一定的过渡时间和稳定预期,帮助其逐步适应新的生产和市场需求。
提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加大对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推动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吸引国际科研人才,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通过科技创新,我们将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双赢局面。具体来说,科技创新将带来更高效的能源生产和使用方式,通过智能电网、能源储存技术以及清洁能源开发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加大对于碳捕集、碳储存和碳利用等领域的研究投入,不断寻求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和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促进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享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果,实现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探索创建省级零碳产业创新区,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示范项目。
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对中和碳排放贡献较大(智慧,牛迪凡,2021)。加强对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促进植被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能力。加强土壤质量的改善,通过合理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土壤固碳。加强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治理,提高水体的富营养化处理效果,防止水体中的溶解有机碳释放到大气中。所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巩固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进一步夯实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来增加森林的面积和密度,提高森林的碳储存能力。同时,加强湿地保护,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增加湿地的碳汇储存能力。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改善草地的管理和养护,增加草地的碳储存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此外,要加强土地管理和农业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规划,减少土壤的碳排放,并提高土壤的碳储存能力。
要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首先,加强土壤管理和养殖业的改造。在土壤管理方面,推广科学的耕作方式,加大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的使用量,提高农田的肥力和固碳能力。在养殖业方面,推行集约化养殖,减少养殖规模和密度,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和可持续性发展。其次,积极推广农田水利和农村沼气等项目,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最后,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减排行动,共同推动农业农村的低碳发展。同时,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确保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推动构建省、市、县三级一体的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并开展经济林种、草地恢复与生态修复,推动生态系统恢复并提高碳汇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生态公益林、湿地保护等项目,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与碳汇能力提升的政策支持。
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鼓励更多的行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拓宽碳市场的交易主体,丰富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充分发挥碳排放权市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包括完善碳排放权分配机制,提高碳定价的透明度和稳定性,进一步减少企业的碳排放量,推动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同时,加强对市场参与者的监督和惩罚机制,防止市场操纵和不当行为的发生。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监管,确保市场秩序的良好运行。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一个健康、稳定、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碳排放权市场信息披露,及时公布市场动态和交易结果,为市场参与者和公众提供充分的信息,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的监督和评估工作,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并组织定期的公众听证会,让公众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的原因,山西一直都存在“一煤独大”的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差距较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立足山西实际,以强有力的政策体系作为支撑,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大科研投入,以科技创新推动技术的进步,开发更多的清洁能源技术,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积极引导、助推山西省“双碳”目标的实现。